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19 20:39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

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

“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

“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0 21:29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意思是说,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老师教的永远是课本上的知识,而课本之外的,是家长的育。

俞敏洪曾说过:“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问题”。

父母的一言一行,好的坏的,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所以,有了老师的教,家长的育,教育这件事才完整。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1 16:00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2 19:16

不要做一百分的妈妈

100分妈妈的孩子长大不会有出息的,因为所有的事情他都不会做,妈妈都帮他做好了。现在小学的春游应该叫:“春吃”,家长给孩子准备了一大包吃的喝的,失去了春游的意义。

建议家长们:初中不要送孩子去外国上学,高中尽量不要去。孩子没有自我管理和约束力的时候,卡上带着大量的保证金,决不是一件好事。

小学时,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妈妈;初中是同学;高中是爸爸和老师,大学就没有人能影响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3 21:26

学习型的家庭

莫言曾在微博中说:“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因为我认为敢于最早举起‘反叛大旗’的孩子,必定是治世英雄的雏鸟,父母仅仅会爱并不及格因为母鸡也会爱,何况最真挚的爱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须接受训练,具有相当的质量才行。”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而学习,则是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

曾被评为首届中国书香之家、首都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的李岩一家,是因学习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典范。

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的李岩做过采煤工程师,后来辞职到北京,先后从事过IT、传媒等职业,后来辞职创办了“第二书房”。

这一切,跟这个家庭的一个特质分不开。

李岩全家都是“极度爱书之人”,无论去哪里,随身都会带一本书,女儿从小耳濡目染,也养成了随身带书、随时阅读的习惯,成为了北大才女,并出版了自己的著作。

而他的太太刘称莲,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也自学成才,成了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

“我的人生,我的家庭,都因为读书而改变,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岩如是说道。

董卿说:“要想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要想孩子爱学习,父母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家庭。

在闲暇时间,父母能够放下手机,关上电脑电视,拿起书本,拿起报纸,多阅读,或者学习一门技能。

从李岩的家庭来看,正是因为家长的自我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女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这样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而不是一种被强制性执行的一种负担。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4 23:07

保持竞争状态,给自己找点压力

我虽然考上了清华,但是等大学报到之后才发现,更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班里成绩最好的那个男孩,每天都早早起来,嗷嗷背英语。

跟身边这群牛人待久了我才意识到,最可怕的不是你的竞争者比你聪明,而是人家既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所以,咱又有啥资本不努力呢?

在这里,我给各位一个建议:

比如说给自己规定,一个星期之内必须做500道题,考试不得140分以上就算自己不及格等等。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很过分。如果各位真的发誓要考上一流的大学,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5 21:13

关于专注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孩子的考试分数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家庭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岂不知,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些“学霸”们,上课,作业,自习时全神贯注,他们也从不在学习以外的事情分心,比如玩手机,比如早恋。相反,那些手机不离手、听到窗外有一点异动就东张西望、蝴蝶来了捉蝴蝶,蜻蜓来了捉蜻蜓的同学,他们的考试分数绝不会排到前面。

家长应该自己观察,再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学习不够专注,如果不幸,是,那可别指着老师,你们自己得下些功夫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6 20:28

多赏识,并不是说纵容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但提出要求,并不意味着都要狠狠批评。孩子俩小时,每当犯了错误,我觉得这个错误非改不可时,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的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至于批评什么,我会保密。当孩子接受批评并决定改正时,我的批评结束,打开门时我就表扬了,“这孩子真不错,这么上进,有点错马上就改”。

如此一来,孩子与我就很亲近。孩子有什么事,也都会与我讨论。有时我出差了,孩子俩有事都会等我回来再讨论。我也乐在其中。陪伴孩子,也就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回想,那段育儿的历程,是非常幸福的美好时光。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7 20:53

付出努力不一定会有好成绩,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成绩

父母关心孩子的成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有时候表现的太过急躁了,反倒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家长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孩子成绩上面,不但会给孩子带来太大压力,也会使父母于无形之中忽略了孩子的美好。

要知道,成绩只是检验孩子在一个阶段内的学习成果,代表了这个阶段内孩子的表现,而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种可能,家长更应该向孩子灌输的想法是:成绩没那么重要,只要努力了就好。

只有在学校阶段,大家才把成绩看的无比重要,但进入社会以后,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力!那些只是为了拿到好成绩而努力学习的人,获得的是暂时的成功,只有那些为了成功而不断努力的人,才能收获最大的成功。

努力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品质,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源泉,唯有努力,才能让孩子不断地变得更好!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10-28 22:14

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查看完整版本: 考入茂名一中的秘密:可以比其他人低1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