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思暮想
发表于 2011-4-6 09:58
不知道是羊角的豆饼出名,还是霞洞的出名,
不知道是沙朗的酱油出名,还是羊角的出名呢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6 11:33
朝思暮想 发表于 2011-4-6 09: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是羊角的豆饼出名,还是霞洞的出名,
不知道是沙朗的酱油出名,还是羊角的出名呢
羊角的锅头,下洞的豆饼,沙朗的酱油通菜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6 13:01
本帖最后由 见习记者 于 2011-4-6 13:09 编辑
灯芯 发表于 2011-4-5 22:14 http://www.mdmmm.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到这些帖子,也算有眼福了
下面的故事可能有练胆作用,算你有“胆”福。
补:打铁佬七那线故事的故事(4)---七那线上的冤魂
这些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七那线,从1966年到1968年,整个电白县被一层浓厚的政治运动所笼罩着:派胜斗争。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这么说,由于文化大革命思想的提出,于是就引出了派胜斗争。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个时期党中央提出: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使达到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因此,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地方势力开始划分。当时就按派别来说,整个电白县分为司派以及核派。司派是由一司“革命第一司令部”至六司和水东红司组成,核派由电白县第一中学的核炸兵团为首还有很多兵团组成。两派主要是由核派要斗倒一些干部叫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司派出来保护被叫做保皇派,由此产生冲突。
起初,两派都是以文斗为主,也就是大字报等一些方式来批判对方的思想。但是发展到后来,两派开始采用扔石头的办法来攻击对方。后来,在水东一次两派大游行之中,两派发生冲突,扔起石头来,造成个别人员的死亡。至此,两派大打出手。到了1967年底,两派的斗争程度愈发激烈,发生了抢枪的行为:司派到部队(当时是7078部队)去抢,而核派却到县人民武装部抢。当时抢到枪后,两派开始分割县城水东,一派一边。除了县城外,其他地方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此,两派武斗便开始了。
1.沙琅战斗。
到了1968年正农历7月,核派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人数和武器数量都远比不上司派,于是产生了要出逃的想法(当时是想出逃到阳江市的阳岗县,因为那里是核派占了绝对的优势)。去阳岗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水东镇走沿海路,沿着陈村,树仔,电城,马踏,岭门到阳岗,还有一条也是从水东出发,沿着七迳,牛六架,林头,观珠,沙琅,望夫走山区路。由于当时沿海路是由司派控制着,山区路的司派力量比较薄弱,主要的司派战力都是分布在沿海路。所以核派决定打通山区路。当时的一位电白县副县长在林头召开会议,要求核派打通山区路,为以后的退后保留有生力量提供战略要求。于是核派就派人开始打通山区路,以为以后的战略作部署。由于沿路上的多数镇都是核派占优,因此在前面几个镇都比较顺利。直到打到了沙琅镇。当时在沙稂镇是司派占比较大的优势,并且在铜鼓岭占有据点。核派打到沙琅之后,秘密包围铜鼓岭,将据点里的30多名司派的人员活抓,活抓之后,将他们一字排开,逐一枪毙。根据所接受调查的老先生说:当时的情景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惨。无论怎么看,都看不下去。核派的人让那些战俘跪在他们的据点的面前,也不让他们蒙上眼睛,就让他们在那里跪着,等着挨枪子。让他们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地死去,何其残忍。每打死一个,拖拉机的司机就协助核派的成员一起把尸体扔上拖拉机。再看看打枪的那些人,全部都是中学生,他们年纪如此小,就让他们去杀人,而且个个都基本表情得意,没有一丝的恐惧,更没有一丝的惊慌。他们一共杀了30多人,全部都是据点里的人,而且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只是在那里玩。在那时他们都开始怀疑:××党的天下还有王法吗?
2.郁头鹅战斗。
在沙琅战斗反动之后,司派得知此消息,坐镇县城的司派领导人十分恼怒,于是在沿海城镇用了大约十天左右组织队伍从七迳打向沙琅。核派自知不能直接对抗,大部分都出逃到阳岗,只留下一些中学生在郁头鹅守住郁头鹅渡桥(从战略上来说,郁头鹅渡桥是当时的天险,在守的一方有一座以前地主留下来的堡垒,可以很容易地守住渡桥。要从对面过来的话,那就是只能给人家当成活靶来打。当时核派错误认为要打过来只有攻下这座桥才可以)。当时留守的是几个中学的学生轮流,其中有当时教育程度比较好的三中,五中的学生,还有一些地方中学的学生。渡桥被攻下的当天是三中的学生在留守。司派采用迂回包抄战术。司派当时分三路出兵:一路从七迳起,一路从羊角起,一路从陈村起。最后三路包围郁头鹅。守在桥头的学生不知所措,全部被活捉,共30多人。司派为了报仇,将这些学生仿照沙琅战斗的方式来枪毙他们。笔者很幸运地找到当时一位处理尸体的苦力。据他回忆说:当时他全程在场观看(因为他要处理尸体),一些中学生拿着枪在他们队长的领导下对战俘逐个枪毙。当时被抓的还有几个女学生。这些女学生被叫到一个小房子里,中间进去了好几个男人,每个男人出来的时候基本都有很满足的表情。最后那些女学生被押出来的时候个个都衣裳不整洁,有的大腿跟部在流血,头发乱成一堆。他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他从这些女学生身上可以得知:她们遭到了强奸。就在他们处理完尸体后,突然感觉到背后阴风阵阵,连忙跑回家,大气都不敢出,然后就相继卧病在床几个月,有几个人还病死了,幸好他身体够强壮,才没有事。打完这战后,七那线郁头鹅那段公路下午四点就没人敢走,听说山林里阴风阵阵传来哭声,人车经过有泥沙撒来,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灯芯
发表于 2011-4-6 13:08
本帖最后由 灯芯 于 2011-4-6 16:53 编辑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6 13:01 http://www.mdmmm.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下面的故事可能有练胆作用,算你有“胆”福。
补:打铁佬七那线故事的故事(4)---七那线上的冤 ...
看了很怕怕
心惊胆战
记录了一段没有人性的历史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5:52
~蓮兒~ 发表于 2011-4-5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不多拍几张羊角的?
坐在车上一路走一路拍的,都不停车下来,只能顺手拍几幅路边的。期侍蓮兒的羊角专辑。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9:31
本帖最后由 打铁佬 于 2011-4-6 20:18 编辑
。 再接上文:观珠镇: 观珠镇的大部份人口都是讲啀话的,而且讲的啀话很有自己的特色,人称其为“观珠啀”。“观珠啀”最特别的是将你们我们说成“鱼沙”“涯沙”。 观珠佬最岀名的生意是做药材生意,最早起源是有人到海南返卖沉香(也有用台湾相思木格作假的),后来发展到胡椒.八角. 春沙仁,最后一切中药材,甚至中西成药饮片一齐做了。也孕育了一批身家百万的老板,俗称沉香头。听说早年较岀名是什么四条汉子,(四位名字各带一汉字的老板)。再后来由于税收.地理位置等原因,全转战到沙琅了。最后由于国家政策不许可才关闭了这些药材行市,不然不知还会产生多少富豪呢。 观珠有种较特别的小吃,不知是叫“叉公头”还是“车公头”(啀话车叉是同音的)。只见是用米做成一段段如易拉罐样大,一半高的东东,放锅上煎一下拿来出卖。我没吃过,估计味道不会太好吃。 大家可以从图片上看到观珠有个牌子:[电白观珠镇小耳花猪交易市场],这种猪在未引进白猪黑猪等杂交品种前,是当地唯一的一个品种,俗叫本地猪或唐猪。这种猪肉质非常鲜美,但生长慢,长肥肉多瘦肉少,所以慢慢便快要被淘汰了。所幸的是所有杂交猪都是靠这种猪作母本,才得以保存下来。这种猪并非观珠特产,山区各镇都饲养,尤其是沙琅更加有名气。 过了观珠圩不远,有条未建好的小桥还在赶建着。一路往北再走,下期介绍电白北部重镇-----沙琅镇。......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9:32
abc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9:33
123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9:34
abc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6 19:36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