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爰你 发表于 2011-5-18 19:53

“问责地方官”怎样才能靠得住


“问责地方官”怎样才能靠得住



    ■ 毕诗成
    1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多省频现矿难瞒报现象”,除了部分矿工家属因利益纵容,有些监管部门为了免于自己被问责而包庇,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早就有媒体发现,很多矿难、烟花爆炸等本来死亡数十人,但因为超过9人死亡就算“重大事故”,处理起来也常常会波及当地分管的副县长、副市长,所以隐瞒人数甚至隐瞒事故本身便频频出现。本是为了让地方领导重视安全生产的“问责”,结果成了一起捂盖子的“同盟理由”。
    在房价调控、保障房建设上,也出现了同样逻辑的对策。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政府要按指标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否则要问责相关官员,要求一出,一片叫好,但很快也出现了“新问题”,有的地方为了凑数字,开始了离谱的创新:早就建好并且使用的教师宿舍、员工宿舍被拉来凑数。此外有些地方政府无力完成任务,拉国有企业过来“合作”,以土地、财税甚至污染等为代价,让国企承担保障房建设。
    正是 诸如此类的事情看得有点多,看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舆论似乎没有了过多的 兴奋——我们无法评估这项政策到底是否一定会结出美丽的果子,往好处想,这可能推动各级官员更加重视;但往坏处想,这种“政绩考核”的指标越明确,地方官员们“精细化捂盖子”的决心会不会就越大?
    必须看到的是,“问责地方官”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还必须有一些 “辅助手段”:一是媒体要无障碍监督,二是对已经发现问题,问责一定要严苛督促。
    地方官必须与他们的责任匹配起来,但匹配的过程、绩效考核 的过程,不只是“责任划分”的过程,还是透明行政、民众参与、民主监督、程序公开等全面被激活的过程。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撂下再多的狠话、让地方官扛再多的“责任”,都可能只是在一个封闭的语境中,自说自话,现实却遵行另外的逻辑——希望越大,恐怕只会失望越多。




lingfengfei 发表于 2011-5-18 20:25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透明行政、民众参与、民主监督、程序公开除了在媒体中心高爆光率高的城市或许有用,对于偏远地区又是形式主义。

时刻爰你 发表于 2011-5-18 20:27

lingfengfei 发表于 2011-5-18 20: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想透明行政、民众参与、民主监督、程序公开除了在媒体中心高爆光率高的城市或许有用 ...

你又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问责地方官”怎样才能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