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ec_4 发表于 2011-5-6 16:32

中国电影最缺的是精神

2011年05月05日 中国网本报讯 昨天,由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对话 南京青年电影研讨会”在南艺影视学院剧场举行,著名导演高群书、刘杰,著名编剧郭俊立、史航等与南大、南师大、南艺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们和大学生们对话,共同探讨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凭《东京审判》《千钧一发》等影片创造票房奇迹的导演高群书深受观众欢迎。高群书直言,“中国的类型电影断档已经很多年了,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抗战题材、农村生活等方面的类型电影,但80年代以后,类型电影越来越缺失,以至于想尝试都会感觉非常孤立,这就是中国类型电影的现状。”
郭俊立是电影《让子弹飞》的编剧之一,谈起这部电影的巨大反响,郭俊立表示,针对这部电影,产生了“过度阐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观众集体性的焦虑心理,这应该激励中国电影人真正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遗憾的是,中国电影人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郭俊立的观点引起了在场的电影导演刘杰的共鸣。刘杰的代表作《马背上的法庭》《透析》等都是不错的艺术片,但他常常感觉“孤独”。谈起中国电影的现状,他言辞有些激烈,“中国电影最差的是创作者没有精神,都很浮躁,走上拍电影这条道之后,拼命往前挤,加塞,一个个都不安分,这样,全国每年五六百部电影,大都成了烂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整体性浮躁?《电影艺术》总编吴冠平认为,除了社会文化氛围外,体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体制更加顺畅了,青年导演才能放开手脚。著名编剧史航进一步强调说,不希望中国电影充斥“植物大战僵尸”的荒诞剧。其实,由于整体性的失范,很多电影人的创造力已经泯灭了,无论拿到什么题材,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去模仿别人。一个电影人要对得起投资者,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对此,高群书深有同感:“无论拍商业片还是拍艺术片,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真诚,对生活、对现实要有真切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拍出真正优秀的影片。” (贾梦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电影最缺的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