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ai 发表于 2013-7-30 14:37

道光 粉彩蓝地轧道开光鹊桥仙渡图碗 (一对)

【尺寸】:直径14.9cm【特征】:碗撇口,弧壁,圈足。碗里以青花为饰,底心及同壁四周各绘一组菊花、牡丹花卉纹。外壁饰有蓝地粉彩轧道折枝扁菊花纹,四圆形描金开光内饰粉彩牡丹、菊花纹。外底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介绍】:拍品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粉彩蓝地轧道开光天河配图碗相同,为清宫七夕时令用器,成对保存,较为少见。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传旨,着交唐英烧造,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七夕用鹊桥仙渡”,即为此类粉彩碗之由来。 碗外壁于蓝彩地上四面开光,分别绘牛郎、织女、乞巧、起居画面,开光间以彩云纹相隔,碗内以青花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蓝彩鲜亮,轧道精工,全器颜色鲜艳华贵,绘工精细,装饰效果强烈。如图可见
道光时期(1821—1850年)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战争也冲击到了当时的制瓷业,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近一步缩减,由于国库空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及质量都明显下降。如有瓷器古玩收藏爱好者,可与我联系。电话:13560119877020-37598156

taai 发表于 2013-7-30 14:38

一、胎釉
胎体细白,胎质疏松,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
二、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早期产品近仅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浓重艳丽,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青花呈色鲜艳,也有一部分淡雅的近仅淡描青花,大多数显得飘浮。
三、造型
道光青花的造型多是继承前朝式样,创新极少。无论是仿古代名窑,还是仿乾隆、嘉庆朝的作品都很粗笨,胎体往往薄厚不一,比例不协调,最常见的品种有盘、碗、壶、尊、盒、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还有冬瓜罐(创新式样)、缸、长方盆奁、长方委角茶托、水盛、烛台、折沿盆、渣斗豆等。这时期还烧造了一些在件器皿,比起嘉庆朝要多,胎体普遍厚重,有大缸、云龙盆、大盖罐、大盘、六方大花盆等。
整体看,道光青花制作工艺不是很精,进化论大小器皿方正棱角分明,线条不优美,个别较笨拙,瓶类上下比例不是很协调,制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taai 发表于 2013-7-31 15:48

四、纹饰
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用笔纤细,花卉描画不活泼,人物有形无神。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整体看,道光青花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构图简单,缺乏活力,寓意喜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青花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
五、款识
道光青花的款识,以青花“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为主,楷书款极少。字体有力,笔划粗,排列工整,风格近似于嘉庆款。
仿明清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识写法与被仿品相差甚远。
堂名款:比嘉庆朝多,有“慎德堂”、“立本堂”、“嘉乐堂”、“嘉阳堂”、“庆宜堂”、“直善堂”、“乐静堂”、“退思堂制”、“浩然堂”、“履信堂”、“聚庆堂”、“珠林堂”、“惜阳堂”等。堂名款一般都是楷书,其中凡是写有“慎德堂”款的道光青花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很精美,在当时同类器物中称得上精品。

浮云儿 发表于 2013-7-31 15:51

这是古董吗?

taai 发表于 2013-8-1 09:54

御贡瓷器的特点就是品类少,质量精,数量罕,每一任督陶官为了取悦道光皇帝,在不超出每年烧造经费的范围内竭尽巧思去烧制,器形、纹饰力求与从前不同,突出新意,所以每一次御贡器物甚少重复,成为道光御瓷的精华代表。御贡瓷器中不仅有“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而且也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光 粉彩蓝地轧道开光鹊桥仙渡图碗 (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