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也 发表于 2012-3-6 08:45

张慧谋/ 小城二老

本帖最后由 大吉也 于 2012-3-6 09:14 编辑

    吉也绪语:山海电城,古代,出了个冼夫人;当代,出了个吴兆奇,出了个陈光宗,出了个张慧谋。不管是从风水地理窥探,还是从人文情结审视,都让我无尽思索。这是一种神奇的“电城现象”,也是我转载此文的初衷。

小城二老文/ 张慧谋
     小城少说也有六七百年历史,城边菜地垒园基的那些老砖头,躺在地上的岁月也要比西方美利坚国的历史长得多。当然,作为南方边陲小城,这段历史至今也仅有些残砖碎瓦可寻,小城旧时的格局变得面目全非了。
  十字街头的钟鼓楼尚存,这是一处文物保护遗址,高三层,楼底拱形门洞,横跨街心。小时,穿过门洞去上学,常见挨着老墙边蹲着卖山尼果和草药的乡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钟鼓楼开过茶肆和图书馆。最近一次登钟鼓楼,是在娘五七日前一晚,给娘上过香闲来无事,去南街走走散散心,见楼上有灯火,便径直上了去。
  楼内空空,摆着一张乒乓球台,两男子在对挑。其中一位坐在一旁饮茶聊天的认得我,起身招呼。闲聊时,说到吴兆奇老和陈光宗老,城里人都以二老为荣。兆奇老故居在东街,公园对面的小巷口,以前他家的春联,都是兆奇老写的,龙飞凤舞,墨气盎然,让我们这帮小城爱好书法的晚辈,每每前来观看临摹。而光宗老故居却在北街,自我懂事起,兆奇老和光宗老,已生活在外地,几乎无缘见到这两位我们心中仰慕的名人。
  及至后来,我先后与兆奇老光宗老有了交往,成了忘年交。吴老高官离休后,仍住旧市委里面,以前去他家“石米楼”取稿子,或偶尔登门拜访,都会享受到他家的文气、温情,和他家倚栏见湖,耳闻鸟语的幽静环境。吴老擅长行草,通冼史,且著作颇丰,编著文史数百万字,为岭南研究冼夫人文史的著名学者。吴老的散文和旧体诗,有明清气象,唐宋遗风。他写小城的系列历史散文,笔墨细腻大气,人物栩栩如生,每篇刊出,必有读者垂注。
  在位时,吴老虽身居要职,却也勤于写作。很早,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间,便有文学专著报告文学集出版。那时的吴老,当然还年轻着呢。再后来,再再后来,吴老成了名符其实的吴老时,即便不是著作等身,也出版过个人书法集、诗词集、冼史专著,获各类名誉奖项多多,成了本土作家书家中最具成就的文人学者。
  自从吴老的家迁至迎宾三路,离我家更近了,步行五六分钟,按响吴老家门铃,不是吴老笑吟吟的开门,便是吴老老伴伍姨笑吟吟的过来开门。进入门内,伍姨总是从鞋柜里取出一双木屐,木屐是为我专备的。不知怎的,每见伍姨我都会想起乡下的娘,因此我也常称伍姨“老妈”。这一叫开,就再也难改口,自然而然,我便多了一位疼我宠我的“母亲”。
  吴老家养的兰,养的桂树,养的竹子,都长的茂盛,时有桂花兰花香味入室,满心满肺的怡然舒服。又加上吴老泡的好茶,老妈端上来的小吃,这个晚上或白天,过的就是神仙过的时光。比我小几岁的耕海,吴老的二儿,博学广记,谈古论今,诗词书法,可谓是法官中的一才子。听他说史,又是一道好茶点。
  厅堂的高台上,总是摆着一刀宣纸,镇纸总是压着墨气未散的新作。吴老人缘好,有求必应,总有写不完的字,干了的拿走,墨未干的又摆上来。至于润笔,随给,更多的是人情,随到随拿走。
  吴老还有一好,心地好,老妈也是。这个家,隔三差五的,或节日,我们这帮晚辈必相约而去。因为有亲情,就有牵挂,久不久就互通信息,约好去看望二位老人。于我来讲,这个家更多一份感觉,父母不在了,到这里来,总会给两位老人呵护着,获得一份父母般的慰籍。
  光宗老呢?很早就认得了。那时他家在县城水东一个叫柴皮行的小巷里,我与县城的几位文友慕名寻到这里来的。房子很旧,且矮且暗,白天屋内压根儿享受不到外面的天光。好像家门右侧镶着几块皮膝剥落的木板,门的对联是光宗老的字,杏黄的洒金红纸,对字更是让我们喜欢得不得了。二十余年过去了,那杏黄的对纸,那如刻在石上显见斑驳的隶书,闭眼遐思之间,就浮了上来。
  说到光宗老,当然要提他的成就。在小城,只有光宗老兆奇老,才称得上是六七百年小城文化脉搏的承传者。也只有二老,才配小城俊才的称谓。就书法而言,光宗老早就名声在外,他富有创造性的童体、伊体,在当今书坛独一无二的,屡在国展中获大奖。至于各种各样的奖项,也捧回不少。光宗老晚年的生活,以卖书画为生计,多在夜里笔耕,故也患下了严重的眼疾。
  似乎命运多添一些麻烦给光宗老,也因此成就一位坚韧不拔的大家。戴过右派帽子,文革又进过“牛栏”,这些似乎更磨练人的意志。但后来的日子也多不得意,屡经坎坷,一波三折。虽有本地政要及热爱光宗老的人施以关怀,也难改变光宗老的命运。光宗老为人低调,像老宣纸一张,无光泽,却耐人寻味。
  偶去光宗老家拜访,老人总是谦恭有礼,在窄迫的家中,他总是坐在矮凳上,让客人坐沙发。屋子虽小虽旧,却处处是艺术,关山月的梅,入门右边墙,挂着光宗老的几幅小品,笔墨简约,气韵清明,此类让人看来心平气静的画,市面少见了。
  光宗老的大智大慧虽被尘世所遮蔽,所幸的是,近闻光宗老的书画,为北京的荣宝斋,《中国国际航空》杂志所推崇,且是大篇幅的刊登。这种待遇,这个让同行仰止的高度,也算是给光宗老一个回报吧。
  光宗老同样是位纯粹的老派文人,国学底蕴深厚,读过他的古体诗和对文,有情怀有抱负。但往往,情怀与抱负只是束之高阁的线装书,很难在现实中践行。老派文人容易为人所利用,一言一语的感动,也会整个心捧出来,让人证明它是纯的、真的、热的。可某些人不这样看,借光宗老名气四处招摇撞骗,所得银两一个铜板也不外流,统统装进自己囊中。
  多年前,得光宗老赠字两幅,一幅“空空之斋”(我书房的斋号),一幅文为“慧者之斋”,隶书,挺喜欢的,就是不敢挂。何为慧者?于我来讲着实不搭边。若换二字,改为“勤者之斋”,我倒是乐意挂上书房白壁间,至少,对我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兆奇老光宗老,在小城这片老土上,有如寥若晨星般的呈现。当下,或再后来,恐怕来者悠悠,甚或,还得翘望数百年呢,我是绝对等不到这一天。

                                                                                  来源: 2012-03-02茂名日报

大吉也 发表于 2012-3-6 09:29

中国“山海经”--西藏/台湾
“西藏”和“台湾”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地理单元”上的“典型标志”和“政治符号”。“西藏”是“青藏高原”这个“世界屋脊”上的“标志”,“台湾”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重要标志,两个“符号”都具有敏感性和代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全球性战略意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记忆里,“青藏高原”属于“昆仑之虗”(众神之都),而“台湾”则处于“茫茫东海”(镇海之宝),是中国的地理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标志,独特性和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西藏”和“台湾”是中国“山海经”的核心要领,战略地位极端重要。

零丁香 发表于 2012-3-6 12:31

吴老文章光宗字,
二颗寿星耀中华。
若问人文出何处,
临海油城是茂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慧谋/ 小城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