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新闻 发表于 2017-1-2 09:29

媒体:2013年来已有36位“一行三会”官员离职下海

文/周慧
公务员转型的出路在哪里?前两年,网上不时会有公务员、辞职信受关注,有的帖子还附有公务员工资单。
笔者接触一些金融官员发现,有专业背景的技术型官员,无论体制内外,都很抢手。以中央金融监管系统为例,有金融核心部门工作的履历,可以有较多去地方挂职和任职的机会,地方也是欢迎的;此外,这类群体也是各大互联网、金融公司高薪挖角的对象。
体制外的年薪百万
相对于体制内的需求,技术型官员在市场上受欢迎程度更直观,专业变现也更迅速。
几个月前,BAT中的某家互联网公司的朋友打探行情,希望能推荐“一行三会”想辞职的公务员。
他透露,现在找一些金融系统的官员谈跳槽,一个处长开口就要年薪200万。按照目前的行情,相较于金融核心部门出身的处级干部,年薪100万以上,在业内已经不算高价。往往是百万年薪+股票期权。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都是布局的重点,金融牌照、科技金融政策走向,从政府到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厮杀火热的金融市场来说,其价值难以评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蚂蚁金服等公司都从金融部门挖过人。央行下属事业单位一位处长透露,他们单位的一个小伙子,去某互联网金融平台参观过一次后,就被挖走了。待遇方面,用他的话来说,很年轻,年薪很高。
相对部委或者地方公务员工资来说,年薪百万是绝对的高工资。八项规定以后相关福利锐减,灰色收入减少,公务员工资正在走向透明化。尽管近两年中央陆续出台文件,提高公务员工资,但在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的大背景下,几乎是杯水车薪。
两年前有媒体报道部委处长自曝到手工资月薪5700元,虽然近两年工资有调整,目前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当下部委处级干部到手工资,月薪不超过1万元。
虽然网上屡传公务员抱怨工资低,上升遭遇天花板,担忧出路在哪里,但笔者熟悉的很多公务员,并不愿意辞职,出来也很难找到满意的位置,而且是待得越久,越不想出来。曾有一位在某革命老区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名校金融硕士告诉笔者,工作三年,忙于迎来送往递材料,专业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
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金融系统官员、司法系统公务员,比如法官、检察官,因为有专业背景和知识、人脉资源积累,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8月份的梳理统计,2013年以来已有36位“一行三会”官员离职下海,涵盖处长到副部级等各级别的官员,不过以司级和处级干部居多。
“一行三会”大多为专业技术型官员,离职后大多转向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甚至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其离职下海最直接的变现,就是迅速提高收入。
体制内需求
过去两年地方PPP、产业基金如火如荼,体制内对金融背景官员的渴求,也越来越明显。
一位招商局官员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不愿意引入外面的基金合作,主要是不熟悉业务,担心风险。这跟很多地方PPP推进缓慢一个道理,因为不懂,怕冒风险。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关于地方企业上市。一位券商朋友曾总结其在某中部城市的企业上市增速快的原因之一,是这届市长懂金融和重视资本市场,想办法为企业创造条件,其任期内专业的金融干部也得到重用。
在中国,政府部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理应有更高需求,公务员对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理应比任何行业都快。但事实上,体制机制和待遇往往与高端专业人员不相匹配。
比如对于名校金融专业硕士,选择去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首先两者待遇相差较多。一位金融办人士透露,他们曾想在体制内招考金融硕士,但发现体制内满足年龄和学历的人并不多,没有太大的挑选余地。
据一位复旦经济学博士毕业的80后副市长介绍,他的大学舍友,现在金融机构年薪一两百万。但以他的工资在小城市也能过得体的普通人生活,个人理想还是希望能在政府做一些事情。他也认为自己的专业背景,能给地方带来新气象。
对于一些去地方挂职的金融系统干部,体制内很多人对此寄予较高期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急需专业人才。
笔者在地方参加过很多地方官员的PPP、新三板培训,还在北京参加过一些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研讨会,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金融产品五花八门,一些案卷压身的大龄法官,能十分清楚地讲清最新的网络游戏逻辑,令笔者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库更新速度感到惊讶。

武媚娘 发表于 2017-1-2 09:46

好困啊

致我们逝去的梦 发表于 2017-1-2 09:54

我在顶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2013年来已有36位“一行三会”官员离职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