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部分骨灰昨撒入蛇口海域 圆魂归大海遗愿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摘要]袁庚生于大鹏半岛海员之家,一生似乎注定与大海紧紧相连。2月19日,袁庚的儿子袁中印和袁庚的亲友把袁庚的骨灰撒入蛇口海域。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白菊,黄菊,裹着骨灰,一把把撒入大海,这是他呕心沥血亲手打造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口码头,一机一轮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从此他长眠这片海域,相依相伴。昨日下午,袁庚老人的部分骨灰撒入深圳蛇口海域,圆了他魂归大海的遗愿。
骨灰分三段行程撒入蛇口海域
潇潇春雨,化作悲泪,昨日下午4时30分,蛇口海域风大浪急,招商局旗下一艘拖轮载着袁庚的部分骨灰,缓缓驶入大海,海葬仪式正式开始。船身两侧和旋梯装饰了白纱,船舷悬挂黄白相间花环,并悬挂着两副黑底大字挽联“促改革图开放世界情中国梦”、“大海胸襟强国使命精神永在”。登船前,码头作业的工人手持菊花肃立在岸,默送袁老最后一程,海面上,沿途靠泊的船只自发喷水,向袁老致敬。
第一站蛇口港区,拖船减速。袁庚的儿子袁中印,招商局相关领导,走出船舱,手捧装有袁老骨灰的盒子,一把把将和菊花混在一起的骨灰撒入大海。这片海域,倾注了袁庚的生命。生前,袁庚曾说:港口是蛇口和整个深圳特区的生命线。有鉴于此,蛇口港区是深圳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港区,也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自筹资金兴建的港区。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蛇口,谈到码头建设时,袁庚说道,工业区开发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码头,花了近一年时间建成了600多米码头。小平笑着称赞: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在短暂停留抛撒骨灰后,拖船继续行驶。在第二站赤湾港区,对面集装箱码头装运集装箱一片繁忙,1982年8月,赤湾港区第一期工程动工,第二年4月份便建成了一座万吨级码头,以袁庚为首的建设者,又创造了一个蛇口奇迹。再看一眼吧,今非昔比的赤湾港。
第三站,到了孖洲岛附近海域附近,这是珠江口靠近蛇口海域的两个岛屿,1949年9月,袁庚率领炮兵团把红旗插在岛上,解放孖洲岛,如今,袁庚的后继者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重要的造船基地。此时,剩余的骨灰,菊花,全部撒入此处海域。
简朴的海葬结束,随后,拖船靠岸,不走来时的回头路,这也是践行了袁庚老人一生的格言“向前走,莫回头”。
“滚滚珠江南入海,洒满伶仃春色”。1984年春,袁庚登高眺望深圳湾两岸的蛇口和香港,有感于蛇口蒸蒸日上的发展,写下了《念奴娇·登微波楼》一词。这片海域,这片蛇口半岛热土,可以说,倾注了袁庚的后半生心血,成为中国第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一生与大海结缘
海葬是袁老的遗愿。袁庚生于深圳大鹏半岛一个海员之家,一生似乎注定与大海紧紧相连。在东江纵队和两广纵队时,大海是年轻的袁庚和战友们的战场,1949年,任两广纵队炮兵团团长的袁庚,率队解放了大铲岛、蛇口附近海域的广东沿海岛屿。1966年至1967年,袁庚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光华轮,成功组织了印尼撤侨工作。“文革”后期复出的袁庚任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跨越大洋,走遍世界。
1978年后,袁庚把他的情感和心力全部投入到了蛇口这个海旁的小渔村,从兴建蛇口港区开始,拉开了建设蛇口工业区的时代大幕,开启对改革开始事业的重要探索。昨日的海葬现场,袁庚的儿子袁中印回忆,晚年的父亲常常让司机带着他在蛇口港区、赤湾港区和妈湾港区沿路走走看看,久看不厌,欣喜而满足。周末司机休息,他则上阵陪伴。“每一次看都像孩子一样兴奋,他把这一片港口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孩子看待,非常有感情,看着从无到有,一步步壮大。我常常觉得,蛇口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父亲对蛇口的感情比对我更深。”
大海,对袁庚而言还 有 另 一 层 特 殊 的 意义。1945年,袁庚的原配、父亲、二弟及8岁的儿子乘坐的赴港船只被炸,四人惨遭海难。而在东江纵队和两广纵队的革命战斗年代,亦有无数战友牺牲在大海。“如今,父亲和他的亲人、战友终于在大海会合,这里是他最后的最好的归宿。”袁中印说,父亲生前,包括住院期间,给他多次提及这个愿望,那就是逝后骨灰撒入蛇口海域大海,他要继续守望这片奋斗了后半生的家园,和生活在蛇口的后人们永远在一起。
还有一部分没有撒入大海的骨灰,如何安置?袁中印介绍,正在和老家深圳大鹏新区那边商量,是否安葬在墓地,魂归故里。
一代传奇人物,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袁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月31日凌晨3时58分在蛇口逝世,享年99岁。
(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