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5 19:32
父母如何正确的夸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1.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夸具体不夸全部
“孩子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孩子会笑了,孩子会翻身了,孩子会蹦了,孩子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
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
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嗦”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无益的称赞:你写得不错,当然了,你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做出以后如何行事的判断。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6 20:30
五招让你更了解孩子,不得不看!
每个孩子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灵性。也许是孩子画出的那些成人看不懂的画,也许孩子唱出的那些成人无法欣赏的曲调,这些都是孩子独特灵性的表现。
当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时,家长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是放手支持、积极引导还是劝诫警告,让孩子远离这条道路?
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在介绍法国童话作家贝亚特丽斯 226;丰塔内尔的新书《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座谈会上,与家长孩子进行了对话。
小编整理了陈丹青的演说,希望这一席话可以带家长们走向孩子的世界,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发现并发扬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把孩子们的灵性一直保存下来。
一、别让孩子越长大,越麻木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但每个孩子都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孩子是正在成长的好萝卜。
意大利的导演费里尼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虽然可能有点极端,但我的观点跟他相似,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变得不像一个孩子。
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不看花,也不看树,脑子里更多想的是挣钱、当官。
法国的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晚年曾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
二、中国家长要克服“家长欲”
要让孩子有独立思想,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当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觉得太教条,不真实,不感动我,那么我就不要那样画,而是想办法画出真实且感动人的画。其次,中国家长有一个需要克服的趋势,那就是太把一个孩子当孩子。他是他自己,有他的才能和爱好,只是你一时看不出来。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其实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在于他是否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教育就开始了,如果可以叫做教育的话。所以家长最要紧的是冷眼看,然后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而不要强行带他去他讨厌的地方或者没感觉的地方。
“家长欲”是很可怕的。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古筝、英文……这时候有一个最可怕的东西丧失了,他们长大会恨家长,说自己没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课。我所处的年代是另一回事情,非常匮乏,也非常无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东西可以看。我九岁的时候得到的第一本画册是美国画家画的动物画技法,全是马。我特别喜欢马,我父亲看我喜欢马,就给我买了那本书,我到现在还能画得出马的骨骼。我不是很了解现在的孩子,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
三、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非常有害
13岁以前的孩子,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这类概念,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就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想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有的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可说的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一点也不像孩子。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们不太会说话,说的也都是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可是中国的孩子,尤其是春节联欢会上的孩子,或者一些比较优秀的被选出来的孩子,满口空话、假话,这说明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家长要特别观察,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极大兴趣。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耳濡目染,并且周围有同样喜好的孩子,这点对孩子非常重要。至于所谓的概念性东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才有理解力和判断力。
四、父母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胎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二,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所有的小孩,在童蒙时期,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所以父母这个角色是很难当的。人是模仿的动物,同时又是一个下载的动物,所有小孩子的脑袋,你带他去任何场合,无论是开心事、伤心事,不管懂不懂,他已经下载了。下载后可以储存很久,等到他懂事了,受了教育,智力发达了,他会重新反举这些早年下载的印象。所以爹妈真的不好当,你不经意间已经在教育孩子,或者已经在毁坏这个孩子。
在孟子说来,孩子最初孺慕至亲,然后慢慢转移到亲戚身上,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多,不可能有舅舅或者阿姨,所以再大一点孩子会喜欢同学,男生喜欢男生,女生喜欢女生。慢慢地男女生互相喜欢,这里有很重要的智力和感情变化,大人要密切关注,但不要打断孩子,孩子特别怕他正在一个过程中,爹妈的话来了,他又不敢不听。
五、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
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么书或者不看什么书。因为我们经常会小看孩子,不太注意到他的能量。
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会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没兴趣看,有些则沉迷在里面,大人不需要太在乎这件事情。学龄前的孩子看的东西,到了学龄后会自动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样,忽然就不爱看了,转而看更高级的东西。我记得我13岁以前喜欢画画,同时还喜欢唱歌跳舞,还去拍过电影,还打架,还捉虫子,上树闯祸。可是13岁以后忽然对别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于是绝大部分时间就只用来画画。到了18岁又是一个飞跃,以前的很多习惯忽然停顿,转入更高的智力需求。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担心,也不要太关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时候会消失的。有一种习惯在你看来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于“掰”,有时候就会掰坏了。当然也不能纵容孩子,不能过头,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也会自动生长。绝大部分儿童读物是很平庸的,一小部分是特别好的、经典的,比如那么多的童话故事里,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就是好的。
在兴趣方面,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小孩。可是特别顽强的小孩,你再扼杀他,枪林弹雨,最后他拿起笔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少数天才,甚至长大了他真的变成一个天才画家。所以我要对家长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认可,他看到画作对比后沮丧时,就让他去沮丧,因为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去画的仍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这时不需要家长去引导。我对小孩的观点,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用不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7 19:21
父母如何正确的夸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1.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夸具体不夸全部
“孩子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孩子会笑了,孩子会翻身了,孩子会蹦了,孩子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
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
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嗦”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
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无益的称赞:你写得不错,当然了,你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做出以后如何行事的判断。
亚晓
发表于 2015-8-8 19:39
{:soso_e178:}{:soso_e178:}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9 21:37
一个妈妈的痛哭:我毁了我孩子,后悔!
有人说,婚姻中最怂的时候就是没人帮你带孩子!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有老人帮忙,可如果老人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跟自己差异很大的话,也许会更怂!诚然,老人带孩子有很多好处,但若你家老人属于以下类型,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亲爹亲妈们务必慎重,要多多与老人交流沟通!我们针对的不是老人,而是他们带娃的这些行为!当然了,如果父母自己也有以下行为,请多加注意!
1
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年纪大了跑不动,咱还是在家看电视、玩玩具吧!
如此后果:
654; 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654; 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654; 听力不好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得过高,时间长了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654; 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导致怕生、内向,长大后不懂与人交流和沟通。
2
怕孩子哭,给零食满足
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
如此后果:
654; 给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但对健康无益,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654; 零食不受控制,孩子吃饭没有胃口,到了餐点不肯正常吃饭。
654; 一旦孩子发现“哭了就能吃到好吃的”,就会懂得以哭闹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达到满足个人欲望,变得更加任性。
3
怕孩子饿,追着喂饭
来来来,再吃一口!!
如此后果:
654; 孩子进食过快,导致咀嚼功能不足,影响消化吸收。
654; 过量喂饭可能将孩子的胃撑大,造成小儿肥胖。
654; 喂饭时孩子老是“被打扰”,孩子的专注力容易被破坏,上学后容易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654; 习惯于“喂饭”的孩子,长大了独立性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4
怕孩子冷,穿得太多
多穿点,不能被冻感冒了!
如此后果:
654; 小婴儿因为末梢血液循环差,会出现手脚凉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不是因为他冷!如果给他们穿得太多,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皮肤血管扩张,衣服浸湿不及时擦干,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
5
劝慰孩子,责怪无辜
疼了吧?都怪地,我来打它,害我们摔跤!
如此后果:
654; 孩子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味责怪无辜的物体(地、桌子等)只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654; 老人的误导,会让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长大后容易变得自欺欺人。
6
封建迷信,不听劝说
孩子被吓到了,喝点X水就好了!
如此后果:
654; 如果只是“装神弄鬼”,不做伤害孩子的事也就算了。如果让宝宝喝“符水”、用“土方”就会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654; 若是做一些让孩子无法接受的事情,还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654; 有个老人听说孙子命里缺金,把金戒指塞到孩子嘴里,差点让孩子丢了性命。
7
小心谨慎,诸多限制
你不能动这个!不能碰那个!不可以这样做……!
如此后果:
654; 孩子常因好奇出现“破坏”、“捣乱”等看似有冒险性但却又有创新性的探究行为,老人若总急着阻止和评判,等于泯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654; 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羞怯。
8
说三道四,总唱红脸
我是想给你的,你妈不让,你可不能告诉你妈!
如此后果:
654; 孩子会在老人面前没大没小,总是粘着老人。
654; 破坏妈妈的形象,不利于日后管教,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654; 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早早学会说谎。
654; 老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背后“损毁”别人,直接影响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方式。
建议
老人并没有带孩子的义务,所以,不管老人是否适合带孩子,都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无论工作多繁忙,别忘了,你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人!如果你家老人“问题很多、无法沟通”,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尽早接手育儿大任吧!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10 17:06
七个英语学习原则!遵循它,帮你轻松学英语!
1下定决心的原则
Make up your mind to learn English well !
如果没有决心就只会受到挫折,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
2听的原则
Wake up your ear !
每天多听英语资料,只许三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听懂了。
The harder you work , the more you get .
Had your eyes no tears , there would be rainbow in your soul.
语言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来学的东西。我们要明白:说出某种语言是一个有关听觉的问题。如果以学习某种学问的态度来学习语言,就不能真正地掌握它,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听觉系统的问题。
3想象的原则
Do it as you wanna do !
Before you go to sleep ,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today .
学习语言不是用左脑。用右脑学习,你就能非常简单地学会。如果不知道这个秘诀,普通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很难真正掌握英语的。左脑是语言脑,右脑是图像脑。使用右脑的想像功能来学习,英语学习会变得非常容易。这就是关键所在。
平时在我们想要记起什么来的时候,那个场面的图景瞬间就会浮现在眼前。比如我们想昨天晚饭吃的什么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昨日餐桌上的图景吧。那么,就让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吧。
4朗读和背诵的原则
Reading as much as you can!
每天的朗读对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每天的朗读一定要发出声音,争取把他们背下来,坚持努力,记忆力会发生变化。
Reading is quite important for learning English !
Don't be shy , read as loudly as you can .
过了3个月,你会突然发现有一条和以前大不相同的记忆回路打开了。
朗读中的背诵效果如下:
1. 每天出声朗读英语,英语的节奏就会逐渐渗透到你的身体深处。只有练习朗读才能够掌握英语的节奏,听和说才成为可能;
2. 每天出声朗读也是一种说的练习,它能够培养出你的英语脑,使你能够按照朗读时的节奏和速度说出英语来;
3. 不断练习朗读,你会在某个时刻发现自己已经打开了完全不同的新的超记忆回路。然后你就会拥有超级记忆,甚至不需要再过6个星期。
5改善听觉的原则
Listenn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
Listen to yourself . Just be careful to listen
人类的耳朵有两扇大门:内耳和外耳。通常人们使用外耳来听:声音要穿过鼓膜,传到外耳里的就是来自外界空气的振动音。与外耳相对,内耳听的是体内振动音。胎儿听到的妈妈的声音就是体内振动音。
法国心理语言学教授、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迪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他说胎儿在子宫内感受到母亲的声音,从而开始学习语言,这一时期中语言被记忆,说话能力也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训练耳朵,具有胎儿一样的感受性对学习语言很有帮助,这样成年人也能学会语言等等。
6快速看、听、读的学习原则
Use your head together!
Make youself quick to read and learn something by heart .
右脑能够进行快速、大量的记忆。通过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快而多地获取信息,这样就能够促进右脑的活性化。速读和速听都是有效的手段。速听就是用平常的2~4倍的速度来听。用这种方法来听英语故事或单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大量信息。
快速视、听、读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训练方法,即一边用眼睛快速地看教材,一边听以倍速播放的磁带,按照磁带播放的速度来看。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脑神经细胞间的电流速度,所以信息的传递也会变快。这样,大脑的运转变快了,思考速度和记忆速度也都会变快。
7深层听觉原则
Learn English freely !
深层听觉(Deep Listening)是多摩大学校长格里高利*克拉克所主张的一种听的方法。它的做法是:一边听着英语磁带,一边把听到的东西正确地写下来;把听了很多遍都听不懂的内容空在一边,等全部写完后再根据教材检查一下那些怎么也听不懂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提高英语的听力。人们英语学不好最主要是因为听力太差,深层听觉法能够提高听力。
深层听觉法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是听音的障碍。深层听觉法需要每天认真坚持,起码要坚持3个月。
3个月以后,你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听音的障碍已经消失了,自己已经能够听懂英语了。人刚出生还是婴儿时,能够听见160~20000赫兹音域内所有的声音,对自己听不惯的声音就设下关卡,不让它们进入耳朵。
耳朵适应这些本来听不惯的声音只需要3个月,这就是为什么各国语言的发音都不一样的缘故。因为音域完全不同,所以听不懂别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会说了。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11 19:27
有一种伤害叫 “无微不至”!
小编寄语
上周一直在个人成长的工作坊上,感受最深刻的是,当学员说出自己的伤痛的时候,会有其他学员递纸巾、拥抱、言语安慰,甚至给建议,这时老师总会制止他们如此做,我想到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 ! 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11 19:27
有一种伤害叫 “无微不至”!
小编寄语
上周一直在个人成长的工作坊上,感受最深刻的是,当学员说出自己的伤痛的时候,会有其他学员递纸巾、拥抱、言语安慰,甚至给建议,这时老师总会制止他们如此做,我想到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有一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 ! 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12 21:50
{:soso_e179:}{:soso_e179:}
066888888
发表于 2015-8-13 20:12
为什么70%的优秀小学生,到了初中成绩就不行了?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超过70%学生,在小学阶段成绩还是很棒棒哒的,到了初中就不理想了?主要是学习方法没有适应过来!
什么?!有没有搞错?学习方法?我是学霸!我是牛娃!你居然说我学习方法没有适应过来?
没错!主要是学习方法没有适应过来!
真理,往往都是那么简单!
过去≠未来
千万要记住,你只是过去的学霸,曾经的牛娃!如果进了初中,还想用过去的那些招式,那么,至少在思想上,你已经落后了!
有道是“ 初一不相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刚刚进入初一的时候,差距几乎体现不出来。一般到了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差距就开始明显化了。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家长才开始紧张起来,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初二,正是孩子的生理叛逆期,加上科目随之增加,越发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开始了两级分化!
这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三年成绩走势:
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一阶段正真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成为那26%的学生呢?
我们来看看状元班教师明星团队给大家一些招数:
一、初一必须知道的事:
1升学压力
小学几乎100%升学,而初中只有60%可以升到普通高中。
2学习内容和时间
小学阶段:总共要学习3个科目,每天课余时间将有5小时,平均每科可以花1.7个小时。
初一阶段:总共要学习7个科目,每天课余时间只有4小时,算一下,每科平均用时吧!
3学习方法对比
小学阶段:模仿,记忆,反复练习,老师一般比较严格,课堂上稍有不听课就会提醒。
初中阶段:要求自主学习、学会归纳,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强,课堂上老师不会跟得那么紧。
二、如何适应初一的生活?
① 提前适应初一,熟悉教材,熟悉初中教师教法,掌握各学科学习方法。
② 调整好心态,家长放手,学生才会被放手,才会独立学习,才能正真独立。
③ 成为学霸或者保持学霸地位必须要掌握的五种初中学习方法:
看了上面的招数,你知道如何才能在初中阶段,继续笑傲群学霸了吧!
记住:初一是用来偷袭的哦!初二是用来蓄势的哦!初三是用来逆袭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