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4 23:42

{:soso_e179:}{:soso_e179:}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5 21:39

高考改革最大红利是让高中生活提升质量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近日公布,“文理不分科”是这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有人认为,以前不分的,后来改革又分了,现在又不分,是否在“翻大饼”?我认为,这次改革不是表面翻几个浪花。这次是对应试教育现象“伤筋动骨”的一次深层次改革。
  首先,从国家需求层面来看,在以GDP为核心的那些年代,科技教育得到空前重视,但人文教育缺失成为软肋。如果我们只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重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培育,后果不堪设想。令人欣喜的是,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这一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深刻的育人内涵。
  其次,从社会发展和高校需求层面来看,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学很多“热门”专业早就“文理兼招”(实质就是不分文理),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上课,允许跨专业选课、转专业甚至转学校,复旦大学的书院就是典型案例,双学士等同硕士等等。我相信,郭沫若等名人名家如果生在当代,再也不会以数学不及格为荣。
  再次,从高中校长和教师层面来看,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效率”,从高一起就分文理班,这种“高举素质教育旗帜,扎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令人揪心。在此背景下,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令人振奋、令人期待。
  最后,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各学科认真学习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兴趣和特长。有人担忧:以文科见长的学生考数学会增加难度。几乎所有国家的高考必考数学、母语和一门外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必学母语、数学。既然改革后推行文理不分科学习,数学也就不存在文理卷的概念。面对同一张考卷,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我看来,高考综合改革的终极目的,不是提升录取率,而是让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提升质量、发生质变,这也许是改革最大的红利。
  随着高职、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配套改革,只要学生想学、肯学、会学,每个人都可以终身学习;每个年级每门学科的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负责,人人都是“把关教师”;学校要重新“洗牌”,在教育观、师生观、质量观上重新审视,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合理调整,走多元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唯有认清规律,才能适者生存。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6 20:17

多次高考是增负还是减负?
9月开学季,上海、浙江先后公布了高考改革新方案。其中,多次高考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有许多专家迫不及待地解读起来。

这些解读有太多中国特色,其中包含各种担忧。有一种担忧,以为多次考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要小看这种“善意”的担忧,也许这正是高考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所在。否则,何以长期以来社会对“一考定终身”强烈批判,盼来的却只是外语考试的“一年两考”。正因为这种担忧具有“善意”,所以更容易阻碍多次高考的推行。

多次高考是增负还是减负,还得从什么是负担说起。

如果真的实行多次高考,会出现什么情况?有人认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有多少次考试考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这样的观点实在是过于想当然了。不可否认,在多次高考开始施行的一两年内,由于习惯使然,会有相当多的考生主动或在家长的逼迫下参加每次考试。不过在美国,考生既可以参加sat的每年七次考试,又可以参加act的每年五次考试,还有ap考试等其他形式的“高考”。对考生来说,如果每场都考,无疑是对体力和财力的严重透支。然而事实上,美国考生一般都只报考三次左右,甚至有很多考生只考一次。确实,如果一次考试的结果让考生足够满意,他还会考第二次吗?中国考生和美国考生在对待考试上的心态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体力和财力上的负担固然是负担,但是,对于考生来说,真正的负担来自考试的压力即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常常令人在考试时发挥失常,也让考试未取得理想成绩的考生心有不甘。多次考试恰恰能够消除这种心理负担。倘若考生知道一次考试失败,还有机会重新考试,对于考试的心态将会有根本的改变,多数考生会变得不把高考当回事,或者多次考试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便会甘心于这个成绩以及被录取到相对应的高校。如此,考生对待高考不但没有了负担,甚至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复读现象也将销声匿迹。

一考定终身让考生怕高考,因为毕竟容不得半点失误。多次高考却会考生爱高考,因为每一次高考都是挑战人生的一个新高度,特别是不用担心这一次考试没有上次好。高中教师都有过遭遇这样“失败”的学生:第一年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高分落榜,复读一年后高考成绩反而比上年差很多。这种痛苦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难道不应该帮助考生消除吗?窃以为,唯有实行多次高考,才能让考生从心理重负中解放出来。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7 20:30

英国“高考”判分错误多
今年8月14日,英国“高考”A-Level考试成绩发布,考生庆祝考试成绩通过。

新华社电与中国高中生的会考和高考相似,英国高中生也有两种考试,分别是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和A级(A-Level)考试。不过,从去年秋天至今夏,这两种考试引起教育界和师生关注,原因是不少人认为考试判分错误率高。英国资历及考试监督办公室(Ofqual)最近一项调查显示,80%的高中校长认为GCSE判分有误,67%的校长认为A-Level考试判分有误。

申请复议后分数提高

一些师生向英国《卫报》抱怨,学生在申请复议后普遍都拿到了比原判分高的最终得分,有一名学生甚至在复议后得分从D等直升为A等。由于申请复议需要由学校缴纳一笔复议费,很多学校无力支付这笔钱,导致不少有疑问的考分最终不了了之。另外,还有调查显示,一些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申请阅卷,甚至申请本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的阅卷工作,这使阅卷公正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7 20:30

英国“高考”判分错误多
今年8月14日,英国“高考”A-Level考试成绩发布,考生庆祝考试成绩通过。

新华社电与中国高中生的会考和高考相似,英国高中生也有两种考试,分别是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和A级(A-Level)考试。不过,从去年秋天至今夏,这两种考试引起教育界和师生关注,原因是不少人认为考试判分错误率高。英国资历及考试监督办公室(Ofqual)最近一项调查显示,80%的高中校长认为GCSE判分有误,67%的校长认为A-Level考试判分有误。

申请复议后分数提高

一些师生向英国《卫报》抱怨,学生在申请复议后普遍都拿到了比原判分高的最终得分,有一名学生甚至在复议后得分从D等直升为A等。由于申请复议需要由学校缴纳一笔复议费,很多学校无力支付这笔钱,导致不少有疑问的考分最终不了了之。另外,还有调查显示,一些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申请阅卷,甚至申请本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的阅卷工作,这使阅卷公正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亚晓 发表于 2014-9-28 15:33

{:soso_e176:}{:soso_e176:}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8 21:49

湖南作家高考作文仅得29分 起诉考试院

    南京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鲁敏告诉记者,“其实这确实是因人而异,说文学与作文差异过大的人有,而说语文训练对写作有益处的人也有。”
    对于有其他传统作家认为张一一的行为意在炒作时,鲁敏说:“我觉得不能叫炒作,应该是这个人的一个营销行为吧,还挺没意思。”
    作家的作文
    中考高考语文成绩不理想
    张一一的代理律师韦当认为,高考作为指导高中教学最权威、方向最明确的指挥棒,其答案评分的制定依据和理由应当向大众公开,让学生领会,否则学生考过后答对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错了更不知为什么会错,这种统一标准答案却不愿说明依据和理由其实是一种蒙昧教学。
    “其实我能明白为何他要这样做,但是我觉得他的行为对于语文课、作文写作以及文学创作者三者的关系,并没有帮助,这并不能改变作文与当下文学的关系,也不可能有新的推动。”鲁敏告诉记者,其实并非只有张一一一个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人参加过高考,众多传统作家曾经也进行过各种大小的语文考试。
    但是记者连续采访了几位不愿公布姓名的传统作家,大多曾经的语文考试都不太理想。“我曾经的中考语文成绩其实也不理想。”对此,鲁敏并没有回避,“因为我们的作品并不是让你表达自在的一个创作。我并不批判它,但是作文本来就不是文学审美。”
    在鲁敏看来,作文只不过就是一个学生的得分点,“这是一个便于老师操作的机制。就像是物理考试一样,是一个用来淘汰、刷分的一个工具。一个人物理考得好,不代表他喜欢物理,化学考得好,不代表他以后就要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这和语文考试其实是一个道理,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
    作家的悲伤
    不敢指导自己孩子写作文
    鲁敏告诉记者,在现行的教育之下,这样的考试是众多学生不得不走的一条路而已,“我理解。”然而作为作家的她,为此难免有些悲伤。
    不少人都会想,作家们对于写作信手拈来,为何还会在作文上栽跟头?“其实我还挺怕应试作文的,因为这本来就违反了写作的本性,文学写作是需要发乎心声的。”鲁敏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正在念高二,因此她近些年对高考的作文一直颇为关注,“但我不敢指导她写作文。”
    在女儿年纪小的时候,鲁敏曾经尝试过用作家的眼光去教女儿写作文,“试过,效果并不好。那些我们认为的剑走偏锋、创意,似乎并不适合作文写作。”在采访中,金陵晚报记者了解到,其实尝试教自己子女写作的作家并不少,但似乎都遇到这样的囧境。
    作文和文学如果能够两全,鲁敏认为最理想的,“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一天,或者说这么一天得等多久。”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29 21:33

高考专家:国庆节假期高三生应当谨记八字箴言
       制订计划 调整心态

  十一假期就要到了,这对于新高三生来说是件高兴事。一些同学觉得,开学这一个月,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考试、讲卷子,老师讲的东西并没有完全消化,国庆期间可以好好地消化学过的知识,并预习以后的内容。一些同学则觉得,经过了一个多月紧张的高三过渡期,晚睡早起,没日没夜的已经疲倦了,正好利用假期调整一下生物钟,好好休息一下。其实,这两方面都不能忽视。下面专家谈谈怎样安排十一假期以及一些学习方面的技巧。

  假期开始时,高三生要先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目标。大家在拥有高远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有阶段性的目标,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实现,最后成就远大的目标。制订计划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求数量求质量。我高三时在书桌上挂一块白板,将每条计划醒目地写在上面,完成一项擦一项,非常有成就感。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对于目标和计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有些同学觉得,假期是一个整块的时间,打算一天复习一科。我曾经尝试过这种方法,越学越感到枯燥乏味,效率很低。后来听过一个讲座,说长时间记忆同样的事物会导致记忆力下降,事倍功半。所以,大家要合理安排好各科学习,注意劳逸结合。

  假期不用起那么早,但一定要保证在早上九点左右开始学习,从现在起就进入高考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学习语文,下午三点到五点学习数学,第二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学习综合,下午三点到五点学习英语,其他时间自己安排。在学习的这几个小时里就踏踏实实学习,不要吃东西,也不要听音乐,手机尽量关机。如果你还没有建立错题本,现在起整理错题也不为晚。

  假期要注意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要遵循日常作息。疲劳战和开夜车都是得不偿失的,早睡早起才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更高的热情来学习。另外,心态决定一切,大家可以利用假期好好总结高三这一个月的过渡期,调整心态。紧张是必要的,但不要给自己过重的负担,毕竟高三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9-30 15:02

2015年高考提分秘诀:细节助你每科多涨10分
经验丰富的高三老师们称,把握好这些细节,高考成绩至少增加10分。

语文:作文一定要有结尾

写作文最好花四五十分钟,并且最后一定要写完,宁可短尾也不要无尾,否则扣分相当厉害。

此外,要善于为标题做“美容”,它可以使阅卷人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千万不要照抄话题而不加标题。

语言功底弱的考生注意写短句子,水平高的考生要调动已掌握的知识,使文章流畅,有文采。

数学:“522原则”做送分题

不管大题小题先抢会做的题,再做有一定解题思路的题,然后拼感觉困难的题,最后再抠实在不会的题。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拿分。

抓紧时间。不为小题纠缠不休。选择题每个题平均控制在一分半钟以内。

坚持“522原则”。把眼睛多盯在选择题的前5个,填空题的前2个到3个,解答题的前2个。这些题都是送分的题,不会很难。

英语:作文要保证够字数

英语作文首先字数要够,只要字数够,最低3分可以保证到手。

草稿应该是作文的大概行文结构,并非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写英语作文,很多学生喜欢打草稿,然后再誊写到试卷上,但这样做比较费时,建议构思、打草稿最多3分钟。

化学:仔细审题清楚表达

化学科目失分主要有六个原因:审题不仔细,概念不清楚,实验不重视,思维不敏捷,表达不清楚,书写不规范。

因此,考生审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答非所问。

物理:用补图法帮助审题

把物理科目的题意理解错了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建议考生用补图的方法帮助审题,在头脑中建立活的物理情景。例如,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几个关键状态的情景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叙述的全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已知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

地理:选择题善用排除法

选择题答题有技巧,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的试题要求你以果推因,有的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让你选择正确答案,你可以排除那些有明显错误的,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

综合题的解答要有整体性思维。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生物:善于从题面找线索

注意时间分配,最好前面5道选择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后面两道答题一定要留够20分钟以上的时间。

此外,非选择题要从题目中找线索,如有的题目包装得很新颖,考生容易发懵,但这样的题目可能包含很多知识点,考生应在问题中搜索知识体系中相关的理论考点,即便试题所涉及的问题似懂非懂,只要把这个题的指向搞清楚了就不会出错,这样就能够获得评分点规定的分数。

政治:不留空白就能得分

会的题争取答得更完美,以获得高的分数。而不会的题,尤其是一些大题,可以把问题变通后再抄一遍,这样多少能争取到几分,这也是政治考试的特点——只要写了就可以酌情给分,所以千万不要在试卷上留空白,尤其是大题。

此外,最后一道大题中的最后几问,非常易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学生是否有时间。所以,要争取高分,首先要保证交一份完整的答卷。

历史:切记问什么答什么

拿到试卷后,尤其是碰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要把试题放在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背景中去思考,同时一定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

高考题不是脑筋急转弯,没有那么多绕弯弯的题,千万不要把不相关的内容写上去,这样往往是自己感觉不错,结果得分不高。

066888888 发表于 2014-10-1 16:45

美国高考能否破解中国的应试
    中国是世界第一考试大国,学生们考试成精。留美,其最关键的桥梁恰恰是美国教育中和中国教育最相似的部分:考试。考试中的题型变化,在最近三十多年的“高考”中已经屡见不鲜。刚变时当然有许多人不适应。但很快新题型就又刺激出更复杂的一套应试攻略。题型的变化,很难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

  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每当考试机构宣布要改变题型时,应试机构都非常淡定:来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我们破解不了的密码。

  历史,似乎支持着他们的这种自信。SAT是1926年开张,主要是根据一战期间美军募兵时使用的智商测试模式发展而来,在三十年代成为常青藤选材的重要依据,日后越来越重要。设计者曾骄傲地声称:这种考试基于坚实的智商研究成果而设计,考的是天生的智力,应试训练根本无效。但一个叫科普兰的犹太人偏偏开起应试培训班,并证明了应试班能大幅度提高成绩。这使得科普兰用自己的名字办的公司成为当今最大的应试培训公司之一。科普兰考试准备公司的副总裁Seppy Basili称:“1994年和2005年SAT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我们的公司也正是在这两年成长最快。”按说,题型变化,至少在改变的当年,使培训机构一下子丧失了可参照的真题材料,应试准备的效果应该是最差的。但是,题型的改变往往会让那些过度依赖题型的应试型考生恐慌。他们越是恐慌,就越会急病乱投医,最终投入培训机构的怀抱。

  从另一方面来说,SAT已经经营了快90年,如今每年有将近300万份考试。如此强大的传统和规模,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有人说,想动一动SAT,就如同让泰坦尼克掉头一样,缓慢得出奇。这就让应试机构很容易适应。这样,SAT和应试业真形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主持SAT的美国大学委员会属于非赢利机构,每年进账数亿美元,SAT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项目,但并非全部。美国的应试业,包括科普兰公司和与之竞争的普林斯顿复习等等,则形成了一个45亿美元的巨大产业。

  45亿的大魔压倒了几亿的小道,其结果是巨大的教育不公平。SAT在公立学校里不教,但应试能明显提高分数。这就给花得起钱的家庭制造了巨大的教育优势。结果,考生的家庭收入和其考试成绩有着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家庭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SAT平均成绩为1714分,家庭收入在16-20万之间的为1625分,家庭收入在14-16万之间的1604分……

  家庭收入在4-6万之间的1461分,家庭收入在2-4万之间的1402分,家庭收入两万以下的则仅1326分。这样的现实,曾激怒了象Mitch Kapor这样的高科技创业家。他曾在《高等教育年鉴》上发表文章,要求各大学强迫学生和家长公开自己的补习费用(也就是抢跑了多少),作为录取的参考。

  更糟糕的是,SAT本来是预测学生前程的一个相当准确的指标,如今这种预测力则大大失灵。一系列的研究揭示,SAT成绩的高低,和学生在大学中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甚弱,和学生的家庭收入倒是相关性甚强。而高中成绩,则和学生在大学中的表现相关性甚强,和学生的家庭收入相关性甚弱。Wake Forest大学停止把SAT、ACT等标准化考试作为录取参考标准后,排在高中前10%的学生在新生中的比例,一下子从60%多提高到了79%。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更多元了。另外有33所大学把SAT作为录取的选择性要求。事后调查发现,那些申请时自愿提交SAT成绩的学生和没有提交的学生,在大学平均成绩和毕业率等方面基本没有差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高中成绩好、SAT成绩低的学生,在大学中表现普遍不错。那些SAT成绩高、高中成绩差的学生,在大学中表现比较差。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SAT还有什么必要?

在多方面的压力下,SAT在1994年和2005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其中2005年的改革,是在加州大学系列声言要废除SAT的直接威胁下进行的。但是,改革力度不够,引起许多大学的失望。现在宣布不采用SAT作为录取参考的大学越来越多。如果大学都决定不把SAT作为录取参考,SAT就寿终正寝了。所以,从长远看,SAT能不能脱胎换骨,关系到其存亡的问题。

  这次SAT的改革,是否能“动真格的”?哈佛录取部主任William Fitzsimmons看了新版的SAT模型后称:变化之大让他震惊。这是他在高等教育录取办公室工作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证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所以,我们对新版SAT,不能用1994年和2005年两次改革的尺度来衡量。过去是技术性的改革,这次则是哲学性的革命。过去那套应试技巧是否对付得了?我看这很难说。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李阳英语 | 海石花写作』半价学作文,9月19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