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夜歌 于 2012-5-22 03:23 编辑
在此我摘自空间里一位女性朋友的小散(影评)你看看,我很是欣赏的:
《色,戒》而感
-- 小南门
我不算是张迷,至少以我的理解能力够不上。权威的张学者,即使张爱玲的老祖宗也能朗朗上口,而我,就算读完她的所有作品,也充其量是个伪张迷。
记得第一次认真看张爱玲的书是翘课在家,清冷的心情,一口气读下来,荒凉到心里去。二十来岁的年纪,本应有憧憬的爱情,但是张爱玲对男人的悲观在某种心理上和我的灰暗不约而合,真是灰上加灰。
长篇短篇加上散文一共四卷,一个时间段里读完不免有雷同之感,也许男人都一样,一样的霉锈斑斑的人物,细细碎碎,冷冷清清,说不尽的繁华悲凉。爱情虚幻,真时是真,假时也真。欲望、金钱、自私、懦弱……交织在爱恨里,也能上演一场让人惆怅的戏。
灰是灰了点。可叙述实在让人喜欢——仿佛香上的一缕烟,女人耳根淡淡的香水,五彩如景泰蓝,细微似江南刺绣……散文也是赏心悦目的,“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摘树颠的绿叶”……是女人精致的小情调。因为不忍破坏这份美感,所以不太关注改编自她的影视剧。《色,戒》是例外。
小说看了四遍之多(理解力退化),才从网上下载鲜出炉的盗版,画面质量太差,光线也不好,昏昏沉沉看完后懊悔不已。再次翻读原作开始有梁汤的影子,赶也赶不走,算是毁了。
唏嘘的是关于《色,戒》的声音沸腾四起,评论褒贬不一,这边叫嚷着镜头被删不过瘾,那头恶嘲美化汉奸。若是平日里听朋友说起张爱玲,大概要狂喜一番,好象碰到知音。可关注的人太多,渐渐厌倦起来。更有人拿张爱玲的家庭和感情开刷,仿佛是她肚里的蛔虫,洞悉一切。评判原是好的,但要攻击人身,不免让人如刺梗喉。
人总傲慢地以为自己能猜透别人的内心,三言两语就能判定一个人,而那片我们无法触及的心灵,那儿是深深的海洋。我们喜欢她,并不会因为满清遗老和胡兰成对她改观,而人性上的缺陷,孰能十全十美。当然更不会因为一部《色,戒》而忘记革命志士。全民抵抗力如果这么弱,该先要检讨自己。
幸而张爱玲没有变成军绿色,不然她的珠灰的美丽世界该有多少珍宝遗落。
==================================
话语不多,但令人读后却久久回味...是不是有所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