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探索土地流转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0日18:22 新安晚报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个考察团在小岗村档案馆前合影留念。中新社发 张娅子 摄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安徽小岗村
当选理由:1978年,包干到户的发明地
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乘车从安徽省凤阳县城往东,过临淮关,东南行至小溪河镇,小岗村很快出现在眼前。
31年前,18位勇敢的贫苦农民正是在这里摁下鲜红的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纪念建国60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发现历史翻转,这座名村又有了新的变化,合地、走集体之路,重新成为他们的选择。
名村依旧是一个普通村庄
2008年3月13日中午,50多岁的小岗村村民杨明吉走在村中心地带的“友谊大道”上。碰到熟人,杨明吉会递上一根香烟,闲谈几句,话题不外乎是,“你家的房子盖起来没有”。
此时,全长700米的友谊大道上四处堆积着成垛的红砖、成堆的沙子和建筑石子。友谊大道南北两边,好多家庭正在将老屋拆除,修建新房,有的二层小楼已经初具雏形。
洋溢在春风当中的小岗村俨然成了一处大工地。“100来户人家差不多有五六十户在翻修或新建楼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告诉记者。
今年60岁的关友江年轻时讨过饭,是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十八户”之一。如今的他,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
“家家户户都打算盖房子。”杨明吉告诉记者,国家正在建设新农村,村里盖一栋小楼补贴两万块钱,不过钱还没拿到手。
杨明吉的家在友谊大道的南侧,那是一层楼的平房,“上面再垛一层,就成了两层小楼”。
这项工程大约花费三四万元钱,杨明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不过一下子拿出三四万元绝非易事,“去年儿子才结婚,年底又添了一个孙子,都是喜事啊,花了好几万块钱”。
条件好了,不住草房了。杨明吉颇为感叹:“房子盖好了,腰包就瘪了,农村人来钱难啊!”
记者眼前的小岗村仿佛成了一个集镇。不仅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通自来水,有垃圾填埋场,装上路灯的水泥路上还三三两两停着小轿车。不过,村东头满目的葡萄架、村西头黑压压的蘑菇大棚,告诉记者这里依旧是江淮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