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小妇人记】M城
那场巨寒无比的冷水澡以后,M城在我心中的温度骤然下降。曾在怀念中把它想象成静谧的与世无争的小城,说它有多好,有多不好,一半憎恶一半喜爱,狂热持续到现在。
然而我站在新建的明湖立交桥,心目中的景象黯淡成灰,街道上树枝被砍去了在风中失掉了颜色。车流伴着汽鸣声,感觉兵荒马乱。这里曾经是我的据点,熟悉它甚于家中的厨房。
可我不再熟悉它了。在失望中思念也一点点褪掉。
坐车离开时,望窗外天空低低的,云团急促地扑过来,让人心慌。这天,这云,这时光,变化如此之快。
【小妇人记】方言
我对语言毫无天赋,常为zhi chi shi的发音不准苦恼。在广东作为一个外地人,讲不好普通话似乎有点难为情。
在东莞上班时,那个公司的本地人意识非常强,说普通话的和说白话的鲜少进一步交流,貌似分成两派。我很少主动说话,总是别人用什么样的话问就用什么样的话答。坐在我前后面的是两个本地小男生,浓浓的虎门口音,取笑我下雨的时候讲“落水”。我就是这样用半桶水的白话和他们交谈,尽量避开生僻字眼,叙述几乎不带色彩,还不时冒出普通话结构的语序,一板一眼拗不过来,怪异得像亦舒书中的一些用词,诸如“面红”、“落车”之类,让人感觉“中文水平不过如此。”。
后来来了小T坐在我的右边,长得十分秀丽的江南女孩。她抱怨一讲白话声线马上变粗,说话也粗鲁起来。我们俩相见恨晚,我这才开始用普通话畅所欲言起来。
回到福建后,惊觉普通话和福州话原来是不共戴天的,一回到那个环境,不仅本地话说得不好,普通话也不好。最让人沮丧的是福州普及普通话N多年后,街上还是那些“没错罗”、“我们肥(回)去吧。”不争气的调调。与其让福建人用硬邦邦的舌头孤独地锻炼普通话,不如拨一半的北方人到福建来生活,再拨一半的福建人去北方,做结构性的改变。但这已经有了失败的例子,譬如广东的某些地方。总是拗不过土生土长的本质。
见到很多小孩在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就不说方言,心里是忧喜掺半、失落的复杂情绪。一个地方逐渐丢弃了方言,它变得失魂少魄。
广东的珠海确实是少了一丝魂。在这儿总是吃到不地道的皮蛋瘦肉粥。吉大的大街小巷,讲北方话的多于白话。周末在九州城广场和师奶们抢购红枣,有位大妈挤进来,舌头打着花儿:姑娘,这红枣好不好捏,多少钱一斤呐。羡慕得让我恨不得让舌头重新长过。
若不是这十二月明晃晃依然炙人的阳光,我还以为自己不是身处在南方城市呢。
【小妇人记】福建小吃
每次见到沙县福建小吃,大有家门不幸之感,好象众多的弟兄,最没天份的那个却出名了。福建那么多精致的小吃,沦落到要提沙县才知晓它,真是悲哀。
离家久了,自然向往起家乡的小吃。说来惭愧,我这个满口闽式普通话的福建人,竟比外省人更业余,不懂鼓浪屿究竟怎么美,乌龙茶怎么令人神驰。可是说到小吃,我懂。
细如春雨的兴化粉,爆炒肉丝,几个花蛤,几片白菜叶儿,撒上葱段就能端出一盘美味的炒兴化。蛎饼皮酥馅厚,福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如果有亲戚在乡下就更有口福了。糯米黄豆严格搭配磨成浆,要新鲜的海蛎,半肥瘦肉,紫菜虾米包菜剁碎,拌上葱花,精心调料成馅,再糊上米浆脆炸,一里以外都飘着香 。
最绝的要数长寿面,纯粹传统手工,固定的面架两端几米之远,拉出的面细如针线,缠缠绕绕却紊丝不乱,连兰州拉面都要笑自己是老粗了。长寿面是面中之面,在福州一带应用很广,婚嫁庆寿,招待客人,甚至正月初一,吃一碗太平长寿面,就能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鼎边糊最让人怀念,大概福建人都会做。海蛎芹菜清汤,米浆在铁锅上方绕一圈,再铲入锅中,掀开盖就能吃了。做法简单,味美清淡。每次回家我总要先到街上吃上一碗,稀松平常却有浓浓的家乡味。
更少不了福州光饼。据说它戚继光率军入闽歼寇时的干粮,后来这种小饼流入民间,后人感念戚公,便把它叫作“光饼”。 光饼的吃法很多,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切个口按照个人的口味夹入肉渣,豆苗,红糟肉……美得不行。
还有福州鱼丸、妈妈包的春卷、海鲜扛面、蛋燕、芋泥、鱼饺……不想漏了哪个,一时之间又无法将它们说全。闭上眼,净是香味绕梁……
都说一方土养一方人,可人离乡贱,妈妈寄来的紫菜虾米这时候也成了人间美味。平日做菜不好又不肯谦卑,胡乱搭配,不闽不粤。过年回家我一定要认真学上几样福建菜,也许不久,我也能端出一两道像样的地道小吃,才不枉做一个福建人。
【小妇人记】《色,戒》而感
我不算是张迷,至少以我的理解能力够不上。权威的张学者,即使张爱玲的老祖宗也能朗朗上口,而我,就算读完她的所有作品,也充其量是个伪张迷。
记得第一次认真看张爱玲的书是翘课在家,清冷的心情,一口气读下来,荒凉到心里去。二十来岁的年纪,本应有憧憬的爱情,但是张爱玲对男人的悲观在某种心理上和我的灰暗不约而合,真是灰上加灰。
长篇短篇加上散文一共四卷,一个时间段里读完不免有雷同之感,也许男人都一样,一样的霉锈斑斑的人物,细细碎碎,冷冷清清,说不尽的繁华悲凉。爱情虚幻,真时是真,假时也真。欲望、金钱、自私、懦弱……交织在爱恨里,也能上演一场让人惆怅的戏。
灰是灰了点。可叙述实在让人喜欢——仿佛香上的一缕烟,女人耳根淡淡的香水,五彩如景泰蓝,细微似江南刺绣……散文也是赏心悦目的,“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摘树颠的绿叶”……是女人精致的小情调。因为不忍破坏这份美感,所以不太关注改编自她的影视剧。《色,戒》是例外。
小说看了四遍之多(理解力退化),才从网上下载鲜出炉的盗版,画面质量太差,光线也不好,昏昏沉沉看完后懊悔不已。再次翻读原作开始有梁汤的影子,赶也赶不走,算是毁了。
唏嘘的是关于《色,戒》的声音沸腾四起,评论褒贬不一,这边叫嚷着镜头被删不过瘾,那头恶嘲美化汉奸。若是平日里听朋友说起张爱玲,大概要狂喜一番,好象碰到知音。可关注的人太多,渐渐厌倦起来。更有人拿张爱玲的家庭和感情开刷,仿佛是她肚里的蛔虫,洞悉一切。评判原是好的,但要攻击人身,不免让人如刺梗喉。
人总傲慢地以为自己能猜透别人的内心,三言两语就能判定一个人,而那片我们无法触及的心灵,那儿是深深的海洋。我们喜欢她,并不会因为满清遗老和胡兰成对她改观,而人性上的缺陷,孰能十全十美。当然更不会因为一部《色,戒》而忘记革命志士。全民抵抗力如果这么弱,该先要检讨自己。
幸而张爱玲没有变成军绿色,不然她的珠灰的美丽世界该有多少珍宝遗落。
--------------------------------------------------------------------------------------
一直很喜欢友人的这篇《色,戒》而感,而她的另外一个朋友(女性)竟然要求笔者把这篇文字由空间里删除掉,然后挪到她的空间里去,把笔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我就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