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为了那份执着的追求 ——写在《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出版之际 吴赤锋 一摞厚厚的书稿摆上了我的书桌。轻轻地翻了翻,沉甸甸的。 略显疲倦的脸上,掩饰不住她欣喜的神色。两年的风尘仆仆四处采访,两年的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如今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甚至,莫名地也感到了一种解脱。 事情起源于两年多前的一次闲聊。我没有想到一次平平常常的聊天,会在她心中引发如此强烈的涟漪,点燃如此火热的激情,并近乎痴迷般不知疲倦地为此奋斗了两年。 我认识她的时间已有六七年。前些年,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去茂名。茂名的作协主席晓音是个很有事业心的女作家,在她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每逢我去,晓音都会安排一些文学沙龙,让我与这些青年作家会面、交流。而她,就是其中一员。见过几次之后,渐渐对她有所了解,知道这个性格宁静的小女子名叫向梅芳,是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让我惊讶的是,年纪不大的她,已经有了一番颇不寻常的经历。 她本是潇湘女子,生长在风景秀丽的澧水之滨,湘西北山山水水的钟灵毓秀,伴随她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直到中专毕业的那一天,她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精彩的世界在向她招手。她忽然就决定了,要插上自己的翅膀,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收拾起小小的行囊,挥挥手,告别了深情挚爱着她的依依不舍的父母,告别了家乡的老屋、古井、小河、山路和儿时的玩伴,从未离开过家乡一步的她,独自走上了南下的道路。“那一天,我决定去流浪,只为寻找心中的蓝天与海洋……”她唱着《流浪的月亮》,开始了充满憧憬和幻想的漂泊之旅。她没有想到的是,自从走出告别家乡的这一步,便改变了她整个的人生。那一年,她17岁。 那是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年代。广东有奇迹般崛起的经济特区,有蓬蓬勃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那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一方神奇的热土,汇聚了太多人的梦想和希望。她随着南下打工者的滚滚人流来到了东莞,那是珠三角东部最靠近深圳的城市,那里有凌空倾泻的灼热而灿烂的阳光,有四季常青的树木和终年不败的鲜花,有星罗棋布数不清的工厂、商店和高楼,更有远远超过本地人口多少倍的打工人潮。 她在一个小镇的工厂里成了生产线上的女工,开始了打工的生涯。当时的东莞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她栖身的小镇早已发展为流光溢彩的新城,其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家乡的县城。伴随着喧闹小镇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的,是无数打工者无言的辛酸。打工,真是个一言难尽的词。打工的日子,充满疲倦、卑微、艰辛、泪水、苦涩和惆怅。几年的打工经历,让她阅尽了人间百态和社会底层的艰辛。在这个追逐鲜花和掌声,盛名和暴利日盛一日的社会里,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平凡人生存的悲哀和无奈。但是,即便是在那些最困顿不堪的日子里,她也没有被生活所屈服、麻木和迷失。她开始把目光转向从小热爱的文学,开始了文学创作的艰难跋涉。尽管后来她已经成为工厂行政部的文员,不用再在生产线上无休无止地加班,却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之路。 恰在这时,爱神之箭射中了她的心扉。她追随心爱的人,来到了有南方玉都之称的粤西山城信宜。这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她从经济繁荣的珠三角一头栽进了相对贫困的粤西山区。一度失去了工作,她不甘成为庸庸碌碌的家中小女人,买来一大堆稿纸与自己朝夕相伴。人生总是有失有得,对自己的选择她无怨无悔。后来她说:“如果说写作是因为对文学的追求锲而不舍坚贞不渝,不如说写作是我唯一可以选择可以逃避可以倾诉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躲开了尘世的喧嚣,选择了孤独和寂寞。怀着对文学那种近乎苦恋的情结,她一直在多梦的幽谷中默默地耕耘。也曾经历过数不清的挫折、悲哀和失望,她在对文学的执着和走火入魔般的追求中,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终于有了结晶。她的作品开始频频见诸报刊,也频频开始获奖,她开始引起周围越来越多人的注视。后来,她被当地政府破格吸纳为信宜市文化馆的一名干部。这时她已真正在信宜扎下了根,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西白话,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新广东人。在她心中,信宜已是她的第二故乡。2006年,在信宜市作家协会换届选举时,她当选为信宜市作协主席。 两年多前的一天,她到广州办事,顺便到我办公室探望,我们海阔天空地闲聊。偶然间,聊到她的创作情况,她叙说了一段时间来在写作中很想突破又不知从何着手的困惑。我建议她不要涉猎太广,不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面出击,一段时间内应集中精力,选取一个题材心无旁骛重点经营,力求早日拿出自己的代表作品。我给她出了一个题目,为什么广东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除了中央决策和广东人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等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广东毗邻港澳、海外侨胞众多。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广东独具的优势。港澳同胞基本是广东人,海外侨胞当时有2200多万人,其中90%是广东人。他们与广东有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对外开放早期进来投资的外商,大都是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他们对广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广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海外侨胞?这就不能不回溯到100多年前开始的那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下南洋和闯西洋。仅仅在清末民初短短数十年间,就有数百万的广东人踏上远涉重洋的漫漫长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广东人不惜抛妻弃子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另谋生路?他们在异国他乡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立足谋生创业发展?他们又以怎样的赤子之心始终心怀中华情牵故里爱国爱乡?等等。这里面有多少人间冷暖、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世事沧桑、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我对她说,在广东,五邑地区、潮汕地区是著名侨乡,粤西的信宜也是著名侨乡,你身在信宜,能不能在这方面找个选题呢? 其实我也就是随便说说,我真的没有想到,她却风风火火地行动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她兴奋地打来电话,说已在信宜展开调研,找到了不少了解当年情况的老人,从搜集到的素材看,这个题材太棒了,有太多鲜为人知的东西,其中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李孝式的家族,就是从信宜走出去的。她表示要全力投入,认真写好这个题材。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给我发来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前往马来西亚采访的提纲,这是一份详尽而又具体的采访提纲。她准备自费到马来西亚去采访,信宜市侨办相关老同志已协助她联系好了马来西亚的主要采访对象。而此时,她已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对信宜所有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的采访,已对信宜50多万“南洋客”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我知道自费出国采访需要她下多大的决心。她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那份少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微薄薪金,平日的生活本就拮据,这一来窘迫的日子又将雪上加霜。 去年4月,她登上了飞往马来西亚的航班。当年的“南洋客”要用上20来天才能辗转抵达的“南洋”,她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到了。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她不禁感慨万端。对她来说,这次马来西亚之行,注定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十多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采访两个人以上,采访对象有政坛领袖、商界大亨、华人社团、大使馆的文化官员甚至王室成员,也有刚解决温饱仍然每天都要进种植园忙碌的现代种植园主和普通职员。采访的重点,自然是李孝式的长子李剑桥,人称“拿督李”。87岁的拿督李几次会见她,他们聊得很投入。他时不时以重复的方式述说他父亲的辉煌往昔和传奇经历,还有他亲身经历的那些与马来西亚历史息息相关的场景,逃难中的浪漫往事,女强人式的祖母对他特殊的疼爱,两岁起就杳无音讯的亲生母亲,历尽艰辛寻找到重逢时却形同陌路的亲生弟弟,跟父亲无法像平常父子那样沟通的遗憾和隐痛……他还特地派秘书和司机陪同她去李孝式爵士生前居住的“式庐”和他一手创办的马来西亚首间华人银行兴业银行以及锦纶泰等地,拍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图片。 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她每天最早清晨六点钟出发,最迟午夜零点才回旅馆,真正的早出晚归。别人出国是马不停蹄的观光,而她的第一次出国经历,似乎除了采访还是采访,连拍照留念都得见缝插针。虽然辛苦,收获也是不言而喻的。她说:作为一名成长在这些“南洋客”出发地的写作者,我的采访就是要最大可能的收集到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发现,很多感动,很多震撼,都来源于那一长串的采访对象。采访中的那些难忘经历和精彩片段,常常让她热泪盈眶。她回来后我曾问她,马来西亚那么多的风景名胜,真是一处都未去过吗?她轻轻地摇摇头说,因为临时增加了许多采访内容,原来很想去的槟城和马六甲的都取消了。“不过马来西亚的美丽,我是领略了的,虽然只是惊鸿一瞥。最深刻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和蓝得清澈的海水,以及无处不在的寺庙和教堂。” 采访归来,她给我发来了两本书的写作大纲,分别是《南洋纪事》和《李孝式传》。我建议她把《李孝式传》作为重中之重。此后,她便进入到了紧张繁忙的创作状态。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文化馆的日常工作必需完成,作为馆里的主创人员,上面搞戏剧调演,她就得去创作小戏;作为杂志主任编辑,组稿、编稿、出版、发行,都得亲自动手;作为作协主席,作协的活动都要谋划、组织;她还是市人大代表,视察、考察、代表建议、论文,样样不能落下;还有两个读中学的女儿,常常需要分心照顾……就是业余时间,她也无法全部利用。我能想象到,她该保持怎样的勤奋和毅力,付出多大的心血和努力,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创作任务。那些日子里,她常常会提出一些写作中的问题与我探讨,也常常会把一些写得精彩得意的章节,发到我的邮箱,让我分享她创作的烦恼和喜悦。我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两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初稿,就先后发到了我的电子邮箱,一部是《李孝式传》,另一部是《“高州人”在马来西亚》。她将《南洋纪事》分拆为几部,《“高州人”在马来西亚》是其中一部。她迫不及待地要我抓紧阅读《李孝式传》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多方征求意见,反反复复地对书稿进行修改。 此刻摆在我面前的,已经是她几次修改之后的定稿。展开书稿,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李孝式,出身于广东信宜的名门望族,追随父亲的足迹,从广东走进南洋的李孝式。他是千千万万“南洋客”的典范,是东南亚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银行家和社会活动家,是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正如书中前言所写的,他与父亲李季廉父子两代人,一个追随孙中山,长期在海外为革命筹款,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年轻时就名动剑桥,在马来亚创业期间为中国抗日战争毁家纾难,在祖国极端困难时期一举为抗日募得天文数字的筹赈款 ,在抗日第三战场的波诡云谲中几次挽国家于危难。抗战胜利后重返马来亚,又投身于马来亚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最终促成了马来西亚在纷纭复杂的国内及国际环境中的和平独立……《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它讲述的不是李孝式一个人的传奇经历,而是所有海外华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爱国史,是所有海外华人移民海外,并为所在国的独立稳定与发展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历史。 李孝式是个卓越的爱国主义者,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却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既爱中国,也爱马来西亚,爱所有的人民。我相信,随着这部历史人物传记的面世,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华人下南洋的历史。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拥有未来。 说实话,由于这部传记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阔,如果作者对这段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没有足够的把握,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问题没有一定的认知,想写好这样宏大的题材是会非常吃力的。所幸的是,看完书稿之后,我的所有这些担心和不安全都随风而去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完成了写作生涯中最大的挑战,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艰难跨越。难怪李剑桥老先生看完书稿后,会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连声夸道“写得很好!写得很好!” 凭心而论,为人物立传,尤其是为那些已经逐渐远去又鲜为人知的人物立传,常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大量的史实需要考证,大量尘封已久的真相需要寻找,想要做到尽善尽美是很难的。《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很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和论点需要斟酌,但毕竟,她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崭新的画卷。我钦佩作者的勇气和执着,更钦佩她的勤奋和努力,我相信,在文学的道路上,只要她始终保持着那份执着的追求,就一定能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