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回复: 0

解读宣昌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2023/1/13 9:43: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12月10日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研究与践。2022年以来,在、下,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方面功能,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案。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与相关各方密切协作,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将与有关和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一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将绿色金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广应用到转型金融领域。由于这些理由,我觉得逃离塔科夫ru的情况还比较乐观,市场还处于一片蓝海的阶段。


宣昌能表示,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是“破”与“立”的关系。我国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制约,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低碳转型任务更重、更具挑战性。个别地区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未立先破”的现象,未能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妥善处理能源转型、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应持续提高对绿色低碳经济活动的识别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避免简单机械的“去煤化”和“运动式”减碳,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关系。既要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自律,也要监管部门的他律。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当自律,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更要走在前列,不但做好自身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还要带动所投资企业逐步做好相关工作。监管部门要推动逐步现强制、全面、定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探索建立碳核查第方机构专业资质认证和核查评价标准,切提高数据质量和可信度。

是标准制定和监管约束的关系。绿色金融不仅是体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加分项,还是防止不转型和慢转型的约束项。目前,绿色金融的基本框架和业务模式已经较为清晰,激励性政策举措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如果监管约束长期不足,不仅不利于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效力,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我国金融机构资产中,高碳行业信贷资产占比较高,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会对财富格局和资产管理行业影响重大。一些金融机构过退出化石能源等高碳资产,将增加转型风险;如果过慢退出高碳资产,既不利于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样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对此,应通过强化金融监管、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不断提升绿色金融能力水平,支持经济有序低碳转型。

宣昌能表示,要充分结合际,积极落《G20转型金融框架》,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是比较大的发展中和《G20转型金融框架》的重要贡献者,国际社会对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做法高度关注。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紧密结合际,充分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总结提炼绿色金融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一环。

具体来看,一是要抓紧研制转型金融标准。人民银行于2022年启动转型金融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并组织开展了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发布,为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二是强化气候类信息披露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由大到小、由易到难、分层次、分步骤探索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气候类信息的编制及披露能力有了长足提高。未来,要督促经济主体制定碳减排路线图,促进经济利益与节能降碳行为挂钩;在落现有部门规章和金融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开发符合国情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逐步拓展碳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范围。

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难度大,相关经济主体面临诸多风险,应在已有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有益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大力增加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具有明确低碳转型策略、内部治理完善的企业获得多种形式的融资。

四是强化转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2022年,人民银行创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应积极探索、及时推出财政、金融支持工具,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序扩大评价范围、拓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

五是推动公正转型。气候变化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往往对高碳行业、农业等易受气候影响的行业、部分地区、低收入人群等产生较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公正转型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持续支持“农”、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支持,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更加关注就业目标,强化和完善就业统计和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压力较大地区、行业和人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切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4-28 05:54 , Processed in 0.10226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