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中国梦,托起他们心中的希望 陈云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所见所闻,各色人等纷繁复杂。他们大多像行云流水来去匆匆过后无痕。只有少数的人会深深地刻在脑海中,经久难忘,他们常常进入我的梦中。那一年,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乡亲们告诉我,村子原本十几户人家,最近又少了一户。那户人的儿子和儿媳都到南方某个已经发达了的地方打工去了,剩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艰难度日,孙子大的十岁,小的五岁。中秋节过后,两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捡了一块月饼,吃了之后,尚未走到家中,就在回家的路上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事后得知月饼沾有“毒鼠强”。老奶奶失去了维系生存的希望后,就找了根绳子往脖子上一挂,去找她的两个孙子去了。我在一则报纸上曾看到,安徽省差不多有近1500万农民工在外面打工;在我赖以生活的这块土地,共有700多万人的地方,其中就有数十万人在外面打工。这样,在神州大地上,在外面打工的人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中夫妻间多数是丈夫出外,妻子在家成了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那分牵挂、那份煎熬找谁诉说呢?那种活生生的离别,“空房独守”的寂寞,钻心的疼痛,作家晓苏在《花被窝》一文中,对女主人公秀水的留守境遇进行了细微的述说。我的一位文友,七十多岁了。他老伴去世得早,仅有的一个女儿去了远方打工。他孤独一人,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仍坚持笔耕不辍。他思维敏捷,灵感丰富,想象超常,创作出的文章有一股激发人向上的正能量。由于他的一篇中篇小说发表了,几千元的稿费寄到单位,一直无人认领,才发现早在十五天前,老人就已死于家中。单位发现他时,尸体上已爬满了蛆虫,书桌上堆满了尚未寄出的文稿。他也许未曾想到:梦未完,人去了!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现实处境,他们的身影,这些都如同影像一样,时常在我眼前晃动。中国梦,应该与这些人是有密切联系的。虽然他们目前仍然穷苦、艰辛、弱势,甚至无奈;他们可以任人摆弄,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成长和生存;他们也无力抗争。但是,他们也是中国人,也是骨肉同胞,所以,中国梦,定然会托起他们心中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日发表了重要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努力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了,民族振兴了,个人才会有出彩的机会,个人的梦才有可能成真,留守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关爱,留守妇女才有可能与有情眷属常相聚,留守老人才有可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路。 要梦想成真,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真正实现“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为共同创造国强民富的光辉而努力奋斗,民族振兴才有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才有希望。 梦一:留守儿童得关爱 到农村去看一看,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还小,正处于幼年。他们的父母去到遥远的异乡打工求生。他们只能依偎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怀抱,相依为命。多少年来,他们只能从祖辈的口中,才知道有一个叫“爸爸妈妈”的人。有时从偶尔打来的电话中,可以听到有人讲着相同的口音。只有在春节爸妈返乡时,或者数年一次的见面中,才能真切地感觉到爸妈的存在。这些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 有时问一问这些留守儿童有什么梦想,他们会告诉你:“最想的就是爸爸妈妈回来和我在一起。”“想让爷爷奶奶带我去找爸爸妈妈”。有些儿童也会说:“想吃饱!吃得好一点!”再问他们长大后有什么梦想,他们会告诉你:“长大后想做经常上电视的人。他们真气派:走路昂首挺胸,穿得也好。说话有人点头,有人请吃、请喝。大人说是领导。”有的也会说:“长大了当医生,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看病,好让老人们活得久一些!”也有的说:“要是我爸妈跟别人一样有钱,那我才有希望。” 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的留守儿童小梦,一岁八个月大,躺在奶奶尸体的臂弯里,整整七天没人管没人问,身上爬满了蛆虫。奶奶死去七天了,全身已经腐烂。小梦七天找不到任何食物吃。留守儿童如此生存状态,真让人潸然泪下。 全国妇联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据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200万,占儿童总数的20%以上,其中,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00万。我目前生活的这块地方,也有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学者们调查研究显示:约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同学说心里话,有30%的留守儿童心里怨恨父母。他们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温暖和连续不断的亲密依赖。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也同样需要他们的努力、奋斗和付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党和国家已将关爱留守儿童提到了议事日程,教育部等五部委于2013年1月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明确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和逐步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等。 重要的是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首先是政府、社会团体应该参加,因为造成留守儿童存在的缘由,如城乡实行的二元体制,地域之间存在的贫富,各个个体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寡等,这些不是留守儿童父母所能掌控的,让他们父母来承担社会后果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使他们有住的吃的地方。改善交通环境,让他们行得方便、安全。 建立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网络,父母、学校、亲属和基层组织随时都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活动和安全等方面的情况。 合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城乡平等的一元化人口管理,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学的门槛和人为限制,让所有的中国公民在神州大地上平等地梦想和筑梦。 合理分配国有资源,使地域之间贫富悬殊不至太大或者越来越大。让农民工就近流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亲密接触子女的机会。 各级政府要敢于担当,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处理或者取消“不合理”的借读费和择校费等。 梦二:织女牛郎常相聚 在能够接触到的女性群体中,当问到她们的丈夫现在在哪里工作时,有的人会说:“我的丈夫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去了,有时春节回来一次,过完春节之后,又外出了。一年中只有几天在家过,其它的时间就是我一个人在家。十多年了,感情一直不错。结婚头几年,孩子他爸一直在家种田,每个月收入也就一二百元。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交不起钱。房子还是原来的那栋旧房子,下雨漏雨,刮风透风,想盖新房盖不起。孩子他爸去到很远的沿海打工后,开始每月一千二百元,现在每月都有三千多元了。他都常常寄钱回来。现在孩子不愁学费,我种田也有点钱余存,过几年想盖栋新房子。家里没有男人,时间长了,心里怪想的。等孩子长大了,房子盖好了。让他爸不要出去了,一家人天天在一起。”有的人说:“不外出打工,没钱生活;丈夫外出打工,一个人在家太累了,还害怕。要是本地、本县发展了,有工打,我会让丈夫在近点的城市打工。想他的时候,叫他回来住几天,或者我去看他。”有的人说:“男人老窝在家里,赚不到钱。男人应该出去赚钱,供孩子上学,让孩子长大了有出息。我们这里家里有人做官的,楼房也盖了,汽车也买了,男人也不用到外面去打工赚钱。他们有的是钱。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也能跟他们一样做官。”也有的人说:“实现中国梦,我心中才有希望。” 在与她们的接触中,对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她们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所有的粗活、重活和无法预料的事情全部压在留守妇女身上。她们是事实上的一家之主。她们长年处在劳累之中,身体极为疲劳。男人长期不在身边,孤寂无助,生理、心理的需求得不到安慰,又难于启齿。丈夫在外是否花心、是否恋家,难以预料和掌控。义务伺候公婆还不讨好,反遭公婆监视,留守儿媳难当。在子女的教育上无能为力,既无闲暇,又乏学识。男人长年缺位,安全缺乏保障,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孩子的安全、丈夫在外务工的安全时常牵肠挂肚、日夜担忧。留守妇女除了在家看看电视,找邻居说说话,偶尔打牌和打麻将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可娱乐的……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有留守妇女4800万人。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群体在婚姻幸福、家庭和睦、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对这一群体给予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保障好她们的权益。 中共十八大之后,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一些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留守妇女,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大力发展县域和乡镇经济,吸引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政府降低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税收减免、小额贷款、信息服务等帮助。政府牵头,发动社会团体、富裕个体支持,建立镇、村启动基金,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农民工外出,减少留守妇女的数量。 给予留守妇女和农民兄弟人性化关怀,让他们能够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一些使用农民工的机构、个体应为农民工建设廉租房、“牛郎织女相会房”。给予农民工探亲假,给“牛郎织女”提供常相聚的机会。 加强留守妇女自身发展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她们适应农村建设和发展能力,转变经济生产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参加留守妇女互助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习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梦三:留守老人有所依 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简陋的医务室里看病,不期而遇,像久别重逢的老战友,谈着各自的心得体会。有的说:“过了六十五岁,一年不如一年;过了七十岁,一季不如一季;过了七十五岁,一月不如一月;过了八十岁,一天不如一天。”这既指身体状况,也指心理状况。有的说:“这计划生育抓得也太紧了,我就生一个女儿就不让生。她外出打工找了一个外地老公,好几年没有回。”有的说:“我就一个儿子去南方打工了,一个月也就一千多点工资,结婚后三年多,分文未寄回来。” 由于年轻一些的男人、女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有的去城市,有的去异地,因此衍生了许多留守老人。其中有带着孙辈一起艰难度日的老人,也有老伴已经去世,孙辈又不在一起的独居老人。他们的晚景凄凉,长年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和独守空房、拥衾而卧的生活。 目前中国的留守老人已超过2000万人。他们的生存现状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堪忧。 子女在外务工的所得,多数人是用来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或者未有补贴父母。老人几乎全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低,生活苦。很多留守老人只求温饱,勉强度日。 年事已高,生理机能日渐衰竭,患病多,难痊愈。有时发病突然,老人无依无靠,喊天不应,喊地不灵,无人抢救,后果难料。甚至去世多日,无人知晓。 记忆力衰退,有时行动不便,难以料理日常生活,例如打煤气、爬高换电灯泡、修水管、生火做饭……诸多不便。稍不注意,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孤独、寂寞,心里有话无处诉说。只能“蹲蹲墙根、找找阴凉、聊聊天地。” 你要是问留守老人有什么梦想,他们中有的说“希望老有所依: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尊。有所养,就是有个养老的地方,例如养老院、托老院,将自己的积蓄或者微薄所得交出去,找个地方颐养天年。有所医,就是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有所尊,就是希望社会、年轻人对老人有所尊重,让老人有尊严的走完人生路。”有的则说:“希望国家早日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国强民富,这样,就可以托起老人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中共十八大之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留守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很好的设想和建议,给予老人群体注入了正能量。 努力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富强了,养老事业就会有丰富的物质基础。 加强道德教育,倡导全社会以敬老为美德和风尚。教育为人子女者以敬老、爱老、养老为荣,“常回家看看”,打个电话,给点问候,随时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身体情况。 加强村(社区)医疗室(站)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留守老人就近救治和开展家庭护理。 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富裕个体给予资金支持,加大敬老院、托老院等养老场所的建设力度。留守老人个人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费,社会给予赞助,让留守老人有地方养老,有人照料。 成立留守老人协会,建立“老人之家”,“抱团取暖”、“搭伙养老”。让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减少孤独和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