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四教法”轻叩诗歌鉴赏之门 【内容摘要】 诗的美,美在诗人用洗练的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美在它有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美在它以其深远的意境,丰厚的内涵而成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语文课上,教师注重诗歌教学方式,寻找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探求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与悠久历史。 【关键词】诗歌 鉴赏 语言 意境 典故 文化 “枫叶红于二月花。”满山红枫,田里金黄稻子,人们忙于收获――如诗般的秋;如画的小城,湖水和青山是她的衣裙,云雾是缥缈的披肩,云淡淡,风柔柔,是这座小城满怀着她朦胧的诗意――如诗般的早晨美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短暂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美――黄昏美景,如诗如画。可见,景美,诗也美!诗的美,美在诗人用洗练的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美在它有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美在它以其深远的意境,丰厚的内涵而成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诗美,人更美!细细地品味一首诗如同把一颗璀璨的明珠捧在手心里,慢慢观赏,你会发现它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人不禁也赏心悦目!教学诗歌,我们就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与吟咏诵读时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一、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美 俄国的学问家巴甫洛夫说:“当攀登学问的高峰以前,先应该去学习它的ABC.”说得真好,那么我们学习诗歌也一样,要想鉴赏深入一点就必须先从字词出发。诗是语言的艺术,精炼是其突出特点。我们中学生在阅读诗词的时候,注意品味语言,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诗歌字词的重点,难点,在品味语言中挖掘诗歌的意蕴,再解决一些诵读中的音韵问题,那么诗歌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中,我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后自己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儿?能否找对,是否说得透都在我的鼓励之中,慢慢形成学生乐找爱找,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和“又”都用得很传神,前者说明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是路难寻、难辨。把一个人走生疏山路的常有体验写出来了。一个“又”字,不是说一个又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这么一个村,表现出作者绝处逢生的喜悦! 又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开篇用了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足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 可见,历来传诵的著名诗篇,都是诗人字斟句酌,呕心沥血而成的,我们在品味分析语言的时候注重在个别字词上推敲,真正体会古人讲究炼字的艺术,诗歌语言的妙处着实让学生心服口服。在多次训练中,学生就能形式推敲字词习惯,就如找到了开启境界的钥匙,鉴赏能力定能提高。 二、分析“技巧”,感受效果美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也就是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式等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用白描式的手法简单地勾画出一幅冷寂萧条的画面。又如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诗人就是运用联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还有杜甫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曹操的《短歌行》结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以周公自况,欲得贤才以助统一之意。还有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使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这也是一个重点。绝妙的典故应用技巧丰富了诗的内涵与意境,使得诗作兼具形式与内容之美。教学前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作者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了。可见,学生需对这些手法有所了解,在鉴赏时才得心应手,同时也知道了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捕捉“意象”,体味意境美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那是诗人将抽象的、无形的理论及感受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意象”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借一些山川、草木等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见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调动学生全身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构造出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趣味性。 如: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主要“意象”是笛声,进一步是笛声中的《折柳曲》,“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本诗表示“惜别怀远”之情。又如李白的另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中“子归”即是杜鹃,古人常用杜鹃来表达“归”的意思,表达盼友人归来之情。 又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用浓彩重墨描绘边城鏖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守边战士的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可谓笔补造化。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不只勾勒轮廓,而且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像这些“意象”在古诗中还有很多:红豆代表相思,梅代表高洁,菊代表隐士等。又如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抒发白发将军和久戍边城的征夫乡思频加,欲归无计的苦闷。用“衡阳雁去无留意。”这秋天特有的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 可见,意境美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的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教会学生反复揣摩、把握意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就能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也是重点。只要我们让学生找出意象,让学生把其中的哲理说一说,慢慢来,多次训练学生就能正确地把握诗人情感了。 四、继承“文化”,领会传统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的精华,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浓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审美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精神,意志品质。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说明了忧国忧民、精忠报国是天下仁士共同的优秀品质。 用美学、历史的观点去分析中国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的辨识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古诗的学习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契机和依据。 “文章千古事。”“光焰万丈长。”真善美的艺术珍品是万古长青的,鉴赏也是永无止境的,但我们从诗的语言入手,对作品的艺术构思、意境创造、表现手法、韵律诸方面作一个深入浅出的分析,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因此,利用一切可鉴赏的因素,挖掘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让学生插上翅膀在高空鹏飞,在海洋遨游,让他们获取更多更美的享受。 参考书目:①《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八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古文完全解读》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