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依然夜歌 于 2013-4-1 15:50 编辑
儿时的年例
一
年例,又称年规,或者直接称为年宵,却与全国统一的民俗节日“元宵”所不同。它是粤西地区独特的民俗节日。好象由年初二至农历二月各村落都保持有这个节日。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完全全地一个茂名土著,岁岁置身感受,年年觉着亦不同。然而却不敢轻易触笔,试着用文字去描述这个节日,因惶恐于自己笔力不逮,会把这粗朴浓郁的乡土节日描浑涂乌了去,但刚从夜色里沉寂下去的号角声和弥散于村川烟雨里的烟火气息,让我涌出一丝浮生过尽的阑珊感觉来。
年例,大都关乎乡土民情,近似于原生态的宗教祭祀,活动内容多寓于求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幼年懂事起,最盼望的节日莫过于年,然而过完年,当年的尾梢热闹犹在,我们就开始盼着年例了。那时年例的节日气氛犹比年时更为热闹。到得中年,却又一直不知年例的岁龄到底有多久远,又惑于这个节日的由来,于是好奇打问起村里的老人,老人低头咕隆咕隆吸一整口水烟,而后惬意地喷出一股浓厚的水雾,话音就在水雾里传来:“年例自古就有的,我们太祖时就做这个节了呢,一直延续下来,有一年恰逢连续几天大雨,家里来客都走不了,米缸都掏空了,最后挑了粪水去卖哦,呵呵。哎!年例就破四旧的时候停过,队里不让搞的。”老人的嘴消停下来。而后,我陷入沉思,我肤浅地想象,例者,该是古时“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吧。于历史上某一年的初春里,五谷丰硕,吏治清明,由是村民举村狂庆,面对穹苍,互敬着自酿的家酒,唱着自编的歌谣,一簇年老的长者更由村邻的山丘上请来着装的道士,在村落的谷场上开坛祭祀。村民垂首鞠躬,三跪九叩。上敬苍生神明,下跪祖宗先人。于是一年一度,一村一例地延续下来。年之伊始,趁着年的余庆,趁着春暖花开,趁着春耕犹未开始,闹上一闹,活动活动筋骨。于是村道两旁插上五色彩旗,窄巷横弄里舞上红黑双狮,庙社门前挥着火龙,祠堂高台上唱起大戏,村人自组一队人马,鸣着火铳,号角厉吹,敲着锣鼓,以旌旗开道,以鞭炮迎送,用粗壮浑重的四人大轿抬着神祗巡游。在这一天里农民真正成为主角,角色表现达观粗犷,涌现出蛮悍的情怀和超乎寻常的古代历史格调。
这个有着五千年漫长历史的民族,即便是面临着诸多的天灾人祸,遭受昏乱不堪的朝代更迭,却依旧无法阻挡住他的文化脚步往下传承,哪怕步履踉跄。
二
我的思绪稍由笔端上移开,自然地令我惦念起儿时家乡的年例来。
年例前一天,村里辈份高的长者们就要忙了,先燃一束鞭炮,在硝烟弥漫中把庙社门的铜锁开启,而后吩咐年轻的小伙子把沉重的木轿子抬出来,虔诚地把一尊尊木雕的菩萨也抬出来,整齐地排放在长椅上。木轿子直接用河里挑上来的清水冲刷,而那一尊尊的菩萨则用干净的毛巾小心地抹拭,村谚称之为洗白白过年例。由我懂事起,就好些年在边上看着,再年长一些的时候,由书本里区分出了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区别。原来年例所敬和拜祭的并不是大法东来的如来。乡人所敬的就是中国本土的道神。例如太上老君,土地公,守护本乡本土并和天地对接的神,更贴近于苍生与人味。
然而我对居中的那尊红脸黑髯的主神一直存在误会,本地好多村落都敬着这位大神。我一直以为是关公,随着了解,方知道这尊面如重枣,双伏蚕眉,五缕长须貌似关公的主神,原型竟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此公能骑善射,平素爱民,忠勇护国,最后因力抗契丹人而壮烈殉国,宋真宗追谥其为侍中郎。在民众心里,他自自然然地升格成了神。并且成就了帝号,美名“康王大帝”。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自然带着颇多的俗世气息,却更合乎人情味和亲和力。人与神的关系可以拉得很近,例如人最后可以升格成为神,人民愿望是纯朴的,谁造福人民,人民就敬谁。人民的追思亦是爱国的,谁忠心卫国那就敬谁。铁骨丹心留青史,并同时在人民举头三尺之上铬下一个永恒的位置,譬如关公,譬如岳飞,譬如戚继光与文天祥。一尊木头雕造的神像,寄寓着人民深厚的诉求和深情的缅怀。古人追德,见贤而思齐。神与人的分界,恰正是精神境界和情操节守上的一段分水岭。自此人神在天地上就和谐共存了,思贤与齐德,神在世人心中的份量就比府衙内的肉身菩萨重去了太多。
诸神濑洗好了再不闲着,立即就归置香案上让人祭拜。庙社旁的空地上已然竖起一株高高的毛竹,顶端的枝叶还没削尽,青翠之间挂着一面黑色的三角旗帜,旗帜上绣着白色的道教北斗七星图,这就是年例旗。此时庙里的大鼓铜锣已闲散地敲将起来,声音飘过田野,传得很远。外乡请来的锁呐手也吹奏起来,民众一拜一吹,那些人腮帮胀得红红的,伸长着脖子,一吐一纳,很不得闲。到得夜色临晚,庙社聚集的村民越来越多,大神们都被按神的级别放到轿子上来了,轿子排成了队列,然后请来的道士登场了,他身穿道袍,站于香案前手拿一把桃木小剑,口中念念有词,身体急速旋转几圈,桃木剑一挥,拿手抓起香案上的一对竹卦往地下一掷,呼喝一声:起驾!领队的壮汉扯嗓吼一声“起!”,沉重的轿子就让民众抬起来了。随后是一把杏黄大罗伞,一整列的旌旗,一整列盛着锣鼓的木亭,十多支号角在后面呜呜吹着,再后面是一色的高举着竹筒火把的本村青壮年,有人鸣铳,有人燃炮,一路迤逦前行。
队例缓慢巡游在村落的东南西北四角地界,那时我和一众村里小伙伴跟着,各执一面彩旗。父亲在那时特显宽容,不管我,容我整宿不睡。其实怎么能睡?村庄让火把照得亮堂沸腾起来,鞭炮声音不断,村头在放电影,村尾戏台上女角的高音正唱着南粤特色曲目-粤剧。我们通通是不看的,我们肩扛彩旗,随着队伍一直游进,穿过窄巷横弄,越过土埂溪田。年例过得最开心的是这帮小孩们,开心之余队里还给发钱,每个小旗手五块钱。五块钱在年例当天可以从游贩手里买好些塑料玩具,彩色糖果,可以买好多彩色的纸扑,纸扑上面有关公和岳飞,亦有水泊一百单八的草莽英雄,长大后我就回味,纸扑上面同样也有我们敬着拜着的康王。
三
年,称“除夕”。而“夕”则正是一年当中要除去的最大的灾祸或乎鬼怪了。年例呢,对于福,当然是有所求的。求的就是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盛等等,年例祈福,所行的仪式就是打醮。年例前一晚游神队伍会巡游村属四角地界,然后回庙社里稍作休息一会,在年例正当天,天刚朦朦亮的时候,号角就重新吹起了,锣鼓敲起了,鞭炮响起了,队伍又重新出发,因为打醮仪式开始了。
所谓醮,就是祭拜大神和同宗先人的活动。村内同宗亲的人家自成一组,在祖屋门前或路边树荫下把几张香案并拢一起,案上铺上红布,上面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户献上来的各色时鲜果品,然后前面燃起香烛,路边挂着长长的鞭炮,大人小孩就侯迎大神巡游的队伍过来了。不一刻锣鼓声自远而近,此时路边点起鞭炮,谓之“迎神”。这时天地间成了烟火和声音的世界,锣鼓响着,火铳轰鸣着,号角吹着,烟光形成了浓浓的白雾,白雾当中忽的闪出一个人来,那人身穿八卦红袍,头顶道冦,手挥木剑,正是道士。而烟雾尚未散去,香案的前面已摆置上大神们,土地公,太上老君...居中端坐的正是那尊红脸黑髯的康王。天地间忽地又寂静下来,同宗辈份最高的长者正和道士低声说着话,按吩咐三跪九叩献上大叠的纸钱,然后各户的人家就依次上前跪拜。道士念着道家的法号,打着竹卦,打卦完了,就拿起香案上摆放的红贴念名字。当年的道士大都少认字,红贴上的名字则早是由村里认字并会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写好了的,麻溜溜的一长串名字,道士的嗓音早以嘶哑,却不能马虎,因为身旁必站着村里认字的年长,时时提醒,不忘纠错,因为这关乎每个人的福报,名字错了,众天神们把福报以谁?一个村落通常会有十多二十台醮,足够道士念一整天的了,所以打醮通常按三个时段区分为朝门,午门,晚门。朝门完了队伍回庙里稍作休息,年例这一天都吃斋食,庙旁的饭灶早已煮好了热腾腾的米饭和豆腐,此时的道士,随众们都吃起斋菜来,多少有点滑稽,道教和佛家又成一片宗亲了。
那时村人都喜晚门,因为晚门更为轻松热闹,在年例的白天里,主人家可以专心煮茶待客,或由大门上挂一大蒜或青葱,内夹一只红包,礼钱亦不用多,十块,或二十块,礼少没人会计较,图的就是一个喜庆。于是,锣鼓声就来了,那是村中壮年组织的舞狮队伍,到得门前锣鼓忽黯,狮头低伏作一长辑,舞者喝一声:恭喜发财!瞬间锣鼓急响,红黑双狮舞动,围观者群声喝彩更要耍一通南拳,又或挥舞一轮大刀片子,动作笨拙而显彪悍,同样获得哄堂喝彩。
但醮的朝晚门不是由人来定的,我的村庄分为上下村两个大队,在年例的前一晚醮的分配就由道士打的卦象上定下来了。儿时,居上村所打卦象通常会显示是晚门,而现在,上村好多年都是朝门了,想想,真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
中国人喜迎来送往,迎了福,自然就轮到送邪。而送邪仪式就在午门,午门就在村中最大的宗姓祠堂,宗姓各家象朝晚门一样拜神祈完福后,会抬出那艘用铂纸装扮得五颜六色的纸扎“花龙船”来。花龙船也是巡游队伍中的一项,由村中壮年抬着,那船装裱精美,连船沿上亦纸扎有小人儿,那是舵手和船工,他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眼耳口鼻描画得维妙维肖。在午门的时候它的功用就表现出来了,道士会围着它施坛作法,手中一剑或一绳或一木雕的小蛇,急而轮换,口念法术不停,脚也不停歇,时而急转踏七星,时而反身回转走八卦,随队的村民把诸大神由轿子上扛起来了,人手一尊,把花龙船团团住,顺逆时地围绕花船走三圈,随着道士的口令齐声呐吼:请上船!把手中的神像作势向前一伸一递,形似镇压和驱赶。以此表示村中的灾祸或小鬼都让诸神们驱赶进这花船上来了,最后道士杀鸡拭血画符封船,随后鞭炮火铳又齐鸣,场面非常热闹。
而在年例的最尾声处,花龙船终将让抬到村下游的河湾里去烧掉。象征着送灾,一切灾祸鬼怪会随着这船烟灭并终归大海。那时已是下半夜时分,村大队会开喇叭提前通知各家各户闭门关灯,襟声。村场的热闹会一下子静谧肃穆起来,据闻是让这寂静无声迷失掉鬼怪寻找来时的路向,人的愿望都带有理想主义成份在内,对神敬仰,对鬼怪则近乎于礼让。你看,我只是让你迷失了,我只是请船把你送归大海了,我没有把你灭掉。仍然遵从了“道”。人行人道,鬼从鬼道。各不相扰,顺乎天意,合近人情。
四
村民都好客,大节日自然更要待客。平时很多村人都在外地务工,年关近时,车流拥堵,票价奇贵,于是很多人干脆就不回来。年是全国性的节日,工厂里,公司里,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搞个年会,吃个年饭,年就在异乡当中简单地过完了,倒不至于太过孤单。然而年后的电话问候里,必然地会提及家乡的年例。会问起今年村里怎么搞啊?家里会来的客人多不多,自然就触到了乡情,心骚动着,那正是乡愁。电话顿一顿,断然在电话里对家人说:我要回的,我要回的,回来待客做年例!家里人就笑,感觉心胸很暖,瞬间觉着天高云淡,抬眼望望天,亦暗暗祈求在年例那天,依然会是天高云淡的好天气。年例到了,村民就开始忙,忙着祭祀,忙着杀鸡宰鹅,然后桌面摆上七碟八碗,鸡是自养的家鸡,鱼是村塘里的活鱼,菜是自家地里的鲜菜,大碗的梅菜肉,大碗的土豆籺。酒么,自然少不了,主人家把自家酿造的纯米酒端出来了,习惯用海碗盛着,径直端到客人面前,干!然后一桌一桌地敬酒,而通常,客人没醉,倒是主家将要醉了。酒饭后送客出门,主人家手倚门框,脚已渐站不稳,面色陀红地仍对着渐远的客人喊:明年我家年例,请准时来啊!年例请客不用派贴,来者是客,客人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感觉倍有面子。成长后学习诗词,看到苏轼《南乡子》里所描的那句:
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用以描述年例时的酒局场景,也恰如贴切。年例的酒,能把这早春的姹紫嫣红一并融醉在春风里。
然而酒后年例并没有完,电影还在放着,锣鼓还在敲着,鞭炮还在夜空中嘶鸣着,游神的队伍不知去到哪一家了,而开始空闲的主人家会带上小孩到庙地里去,那时庙社空地上的纸龙开始挥舞起来了,生了男丁的善信把敬献的花灯挂起来了,空地上亮起星星点点。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待到下半夜,因为那时年例活动的高潮时段才开始,游神的队伍回来了,一整列地排在空地上,生了男丁的村民开始竞炮,一捆捆的鞭炮称过重后开始燃放,赢者奖励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中国有句老话叫:请神容易送神难。话说敬来送往,请了神自然得送,这自然又是道士的工作,用打卦来占卜诸神们的意愿,酒足饭饱了,是该回天庭了呢?还是继续游玩。而通常卦象都是打不转的,表示着诸神们在一天的游玩里犹未尽兴,怎么办呢?轮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场了,依然是人手一尊地捧着大神,急速地围绕着整间庙社奔跑,后面村民赶着燃放鞭炮欢送,俗称“冲庙角”。人啊,此时开始欺骗起大神来了,但卦象依然是打不转的,那就只能又来真格的了,把神重新抬到轿子上去,大叫一声:起轿!直接又抬到村道上去奔跑,回来时再打卦,不转,怎么办呢?几列轿子整齐的摆在庙门外,领队的一声吼:起!村民抬起轿子就直接往庙门里冲,而后再急速退出来,这是活动的最高潮时刻,冲一次就打一次卦,都不转。门外人山人海地,一拔一拔的村人轮换着抬轿冲庙门,此时整个场地沸腾了,人们笑着,善意喝骂着,一拔拔地换人,一次次地冲。这多少有点蛮横送神的意味,卦象依然是打不转,好吧,人开始对神动粗了。人群中选出好些个壮汉,壮汉们各手执一尊大神,用红布长巾缚住神的腰身,在道士的号令下直接轮起胳膊就挥舞。游了一天喝了全村醮场贡酒的诸神们不晕也该晕了吧?此谓之“逛大神”,而通常很奇怪地,如果到了此等关口,道士打出来的卦象都会是正爻,诸神终于累了,终于尽兴了,终于肯入庙了。此时已是下半夜时分,诸神入庙了还不算,道士又得作个仪式,挥起桃木剑,脚踏七星铜钱把诸神送上天庭,谓之“关天门”。村庄整夜地不眠不休,人与神的狂欢共舞,一下子完满了传承的精神世界,一下子润泽了苍生。
然而自搬家出来以后,事隔好多年,我就再没回村庄里看过年例下半夜的仪式。每当初春这个时节,我就想起儿时的年例,想起五色的彩旗,地上红艳的鞭炮碎屑,庙里的祈福,戏台上女角的高亢唱音,都像在昨日回映。随最后一束笙鼓的声灭,火铳喷射出的最后一轮烟圈在春的气雾里溶散,农历二月十二,家乡的年例就算过完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