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张振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吴昊 摄
“呼,呼……跳花棚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传承培训基地里,当张振谦再次穿上跳花棚的服饰,手握表演道具,轻轻一句唱词自喉咙温润蹦出。
日前,张振谦在“好心茂名·十大最美工匠”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已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州跳花棚的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他和化州民间传统舞蹈跳花棚再次大放异彩。
跳花棚,曾称跳棚、高棚舞。以戴木制面具,手执道具,表现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为其共同的艺术特征。明朝末年从福建传入化州,从此世代相传一直沿袭。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和吸纳,广积而博彩,既具有福建傩舞表演的文化基因,也有化州当地民间习俗的孕育,更有道教儒家的浸润,自成一体,独具一格。
丹心一颗非遗梦,毕生情系跳花棚。对于从事挖掘、抢救、传承、发展与创新将近50年的他来说,跳花棚的薪火相传,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才是最重要的。
偶然发现 结下数十载情缘
“锣鼓声声花呀花棚开……”从传入跳花棚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年的秋收后,化州市长尾公村便择日在跳棚坡里,举行历时一天一夜的、热闹的跳棚舞“吃艺日”表演活动,悉数表达着村民们祈盼五谷丰登、喜庆庆丰收之意。
1961年,张振谦从省里调到化州工作,开展搞文化室、俱乐部、业余宣传队的组建和音舞辅导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音舞第一手原始资料。
1977年一天,化州文化馆时任辅导组长的张振谦在办公室清理旧破柜内资料杂物时,一份用蜡纸誊写油印的<<广东省民间舞蹈调查表>>的小册子吸引他的注意力。对于专职从事十多年化州音舞工作的张振谦来说,表内记录的“採茶舞”、“跳棚舞”让他眼前一新。“‘採茶舞’熟悉不过了,但跳棚舞流传为何?转眼一想,既然是省有备案的民舞,说明是化州较出色的长期流传的舞蹈。”他说。
出于对文化工作职业感与好奇心,张振谦走上一年多时间的查找跳棚舞之路。但每次下乡向当地人打听“跳棚舞”消息,都是频频的摇头说“不知道”。张振谦还特意找早年退休返回他乡的几位老一辈文化馆音舞辅导老师,在克服交通、通讯落后等问题,好不容易拉扯到其中一位老师家,结果老师外出,令他扫兴而回。
然而,心专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张振谦在化中农村基层询访老艺人时,意外得到了答案。“在官桥公社长尾公村,过去年年都有驱邪接福的活动,当地叫‘条棚’,不知道是不是你问的。”老艺人一番回答在张振谦心里燃起了希望。仔细查证后,终于找到传说中的跳棚舞。
高兴没多久,张振谦又遇上新难题。虽然找到了跳花棚,但是这项民间艺术却面临着濒危。他常说,挖掘民间艺术的关键就是挖掘民间艺人,发现、保护和依靠老艺人。为此,他经常自带被铺蚊帐等日用品,骑上自行车,主动到<<跳花棚>>盛行的长尾公村进行“蹲点”(住点)。“当时我在想,没有老艺人的参与、支持,是不可能抢救回濒危的跳花棚。”张振谦登门拜访当时仅存的6位资深老艺人,努力坚持思想工作,多和他们谈心,帮助解决他们的一些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和他们实行“三同”(同食、同住、同挖掘收集整理),从而顺利开展跳花棚的抢救挖掘工作。
1986年他首次编写一台创新的跳花棚脚本,并组织当地官桥中学生排练;同年参加“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获奖。
广积博彩 民间艺术更出彩
跳花棚旨在表现当地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也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当天记者来到张振谦家中,发现在大厅左侧放置了个大大的书架,里面摆满了证书、奖座和<<广东民俗大观>>、<<中华舞蹈志·广东卷>>和<<广东省民间艺术志>>等书,右墙则挂满了张振谦参加跳花棚表演的照片以及和家人合照,他向我们介绍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80年代,顶住当年社会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张振谦一头钻进跳花棚整理编写工作,赴省、市学习编纂工作经验、方法;穿梭来往跳花棚发源地长尾公村,进行补充、复核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收集整理,就这样持续坚持了12年。由他主笔撰写的文字稿<<跳花棚>>,于1996年成功被载入“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同时荣获省“编纂成果三等奖”。
2005年,<<跳花棚>>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获得金奖;2006年,<<跳花棚>>获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跳花棚>>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跳花棚>>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获金奖;2018年<<跳花棚>>参加珠海市斗门第十四届民间艺术大巡游等。
从名不见经传、濒危到饮誉全国,跳花棚曾经历过坎坷的历程,这一历程也倾注代代人的心血,最终保留下来这项宝贵的民间艺术。
守正传承,创新发展
原生态跳花棚是驱邪除恶保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统民间面具舞蹈,属“傩舞”系列。但我市百姓原生态跳花棚,不仅深度保留了“傩”的色彩,还集舞蹈、戏剧、小品、说唱的表演于一棚。在展示驱邪除恶的刚劲舞蹈表演中,形成了古朴粗犷、幽默夸张独特的舞步风格。经多年传承发展,从18科(场)演出一天一夜的原生态跳花棚,创新成现时版歌颂生产、喜庆丰收,仅几分钟的舞台表演舞跳花棚。
“挖掘、抢救了跳花棚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希望推动化州特色文化长久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还是创新。”张振谦说,在传承发展工作中,既要非常注重原生态跳花棚的翔实资料和展演技能的很好保存、保护;也要非常注重如何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实行“守正传承,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挖掘保护、创新传承这一宝贵民间艺术,80年代初以来,张振谦在全市亲自参与操办的培训班、研讨会、传授讲座活动等;多年非遗补助金,都用在这些费用开支和开展跳花棚活动的赞助上,培养造就了近万人的具有独立表演技能的传承群体等,助力<<跳花棚>>的持续传承发展不断层。
1988年,他在跳花棚舞蹈基础上加入了时尚元素,增强各方面创新,排练了50多位演员组成的大型广场舞跳花棚。2005年,他把广场舞改为舞台舞,重新编曲、导演了创新的传统型舞台舞<<跳花棚>>等。
2013年和2016年,张振谦编著出版了<<我与‘跳花棚’>>和<<情系跳花棚>>两书;编著出版了包括跳花棚音乐在内的<<唱时代 颂橘州>>创作歌曲集等。
如今,他还积极协助文化部门,策划和组建了永久性的两个跳花棚“老年培训基地”和“幼儿培训基地”,现正在筹建两个青壮年培训基地,形成老中青少年龄段传承培训网,助力跳花棚的长年保护和传承发展。
“择一城,终一事。我们希望通过言传身教真正把民间艺术做得更创新、更出彩。孜孜不倦,用一颗淡泊的心真正做好文化的传承。”张振谦说。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敏 吴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