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2|回复: 3

茂名地区年例的文化活动

[复制链接]

19

主题

35

帖子

91

积分

青铜会员

Rank: 1

积分
91
发表于 2013-1-2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839a8f6agd85772d55f28&690.jpg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睇大戏: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现在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近年的“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此外,当地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一些艺术界的大腕明星也会到这个地方助兴。在粤西地区,传统粤剧依然是农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节目,特别是每年年例,有时一个村就有二三台大戏一起做,农民看大戏比城里人看流行歌星演唱会还要热闹。村民做“年例”,除保留一部分传统节目外,粤剧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年例期,每村每镇都搭起戏台,张灯结彩,各类粤剧团活跃于各乡镇演出。有些乡镇的年例还请来省级一流的剧团演出,甚至一些“大佬倌”也被特邀前来助兴。台上鼓乐喧天,演员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鬼仔戏: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12539;民间艺术&#12539;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
  贺丁灯: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以上事情。所以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十分严重。但这种风俗在许多地区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小,毕竟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白花灯在信宜镇隆镇,是专为庆贺和启报婴儿出生用。灯型男女有别,男庄重,女轻巧。凡有孩子正月初十前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做备白花灯,农历正月初十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白花灯在元宵节时擎灯巡游。
  飘色:
  信宜镇隆、吴川黄坡的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研究镇隆古城将是研究粤西地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飘色是广东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 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跳花棚:
  “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盛况空前,成为粤西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化州“跳花棚”,当地人俗称跳棚舞,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跳花棚”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及各种花草。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十八场,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丰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每逢秋收之后的农闲季节,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处处搭起草棚,锣鼓一响,号角一吹,村民纷纷穿上艳丽的古装、戴上面具“跳花棚”,大众同乐庆丰收,盛极一时。
  八音: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茂名地区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发表于 2014-1-1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8:}
越努力越幸运关注大茂网,分享生活,留住感动
发表于 2014-1-1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8:}
越努力越幸运关注大茂网,分享生活,留住感动
发表于 2014-1-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8:}
越努力越幸运关注大茂网,分享生活,留住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5 22:21 , Processed in 0.139349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