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作家熊育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茂名日报记者 于双利 摄
如果突然问你:"文学是什么?"你是否回答得出来呢?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又高于生活。但你是否知道,文学也能发掘"历史、人生与社会"。
昨日下午的"茂名大讲堂"书香节专场特邀鲁迅文学奖得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熊育群莅临现场,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而有深度的文学讲座"文学:对历史、人生与社会的发掘"。熊育群如同拉家常般亲切贴心的讲课方式,瞬间把在场市民拉进了一个文学世界里,带领大家窥探广东文学崛起的奥秘。讲座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熊育群,与他就文学话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工科生爱上了文学
熊育群的文学生涯首先以诗人起家。早年,熊育群考入同济大学,就读该校王牌专业土木工程。但是,一个从小就燃烧的文学梦想依然未灭,反而越烧越旺。大学毕业后,熊育群分配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评上工程师后,按耐不住写诗的激情,决定弃工从文,改行到长沙一家报社,边工作边从事诗歌写作。
看上去文静朴实的熊育群,骨子里可是个百分百的文艺青年。回顾自己选择的这一条文学创作之路,熊育群觉得很庆幸。一个名校工科的毕业生放弃建筑行业来搞诗歌创作,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他认为,文学是自己血液里的基因。"也许我当不了一个作家,但是我做了一件喜欢的事情,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对熊育群而言,他已经把文学创作当成人生的一个信仰了。
1992年,广东组织一次大型的南粤老区行采访活动,熊育群受邀来广东采访。由此认识了一位羊城晚报的记者,得知报社正招聘编辑。当时,熊育群急切渴望能来这家报社工作。最终,熊育群从1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羊城晚报工作。
从工程师到报社记者,再到作家、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他承认自己是个富有好奇心且热爱行走的人,行走带给了他来自于生命最原始的体验和感悟,也衍生了一篇篇生动扎实的文章。
深受粤文化影响的鲁奖获得者
上世纪90年代初,熊育群从家乡湖南来到广州,在羊城晚报做文化记者和编辑。他告诉记者,和很多外地人一样,熊育群在故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冲撞中艰难度过了头几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融入了这个环境,并受岭南文化务实精神的影响,改变了自己原来略嫌浮华的文风。"我原来写诗,华丽、空灵、感伤,情绪的表达比较多。到广州之后,我学会了朴素,用实来表现虚。岭南文化让创作变得坚实,这是我文学创作中的重大转折,是广东文化给我的冲击,感谢岭南文化对我精神的哺育。"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觉得广东到处是宝,广东是块历史文化的宝地"。熊育群感叹:"25年来,我目睹了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骤变,物质的急剧增长、城市的极速扩张,并没有让我的诗心迷失,而是执意行走在岭南大地,发掘繁华背后的遗迹,倾听历史的回响。"
几十年文学创作路,为了自己的信仰,熊育群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也逐渐从诗歌转型向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雪域神灵,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把你点燃等19部作品,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郭沫若散文奖、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等,获评广东省文学领军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
文学创作要有探求精神
"我是第二次来到茂名大讲堂了"。讲座一开场,熊育群就开门见山地对在场市民说:"很多人把文学当做闲书,其实文学包罗万象,包含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的真知灼见,文学也是一个人生的一种方式,会帮助你去开掘、去认识这个社会。"
在整个讲座中,熊育群分享了自己由建筑工程设计转向诗歌创作、散文写作的历程,回顾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深入浅出地讲述"创作之道",从散文青铜岁月谈中国远古史的新发现,从散文大鹏所城谈岭南历史与改革开放,从散文奢华的乡土谈中华民族精神,从散文辛亥年的血谈新的文明追求的开启,从散文老汉人的地戏谈时代社会变迁、人类未来,从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谈中日国民性等,用幽默、巧妙的语言畅谈了对历史、人生、社会文学等的看法。
"把文人仅局限于文字是不对的。"熊育群说,进行文学创作要有质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探求精神,与整个时空、社会联系到一起,努力追求事物的本质;要注重生活体验,善于观察社会现象;要有职业操守,坚持作家的良心和责任感。"要走出去,发现光彩。一个作家如果不能发掘新的视角,你的写作就失去了价值,没有任何意义。"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熊育群从现实出发,探讨生活与内心之间、文学与生活之间的真相。他认为,生活可以丰富也可以枯燥。但是作为一名作家,内心世界如果不丰富,生活就不可能丰富,社会也会变得简单。因此,"文学作品应该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用思想照亮现实,给社会以启迪,给人生以思考。用文字去启发自己,用文字去丰富自己。"
"把对文学的一种美好情绪保留下去。"讲座接近尾声,熊育群寄语道:希望大家多关心文学,热爱文学,因为文学走在一起,因为文学而结缘,因为文学成为朋友。
【侧记】
记者在采访熊育群时,发现一名小男孩一直专注地站在我们身边。采访一结束,他有点胆怯地来到熊育群旁。"熊主席,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啦!来来,我们坐下来。"熊育群立即热情回应了小男孩。
"熊主席,您写了很多有关西藏的作品,像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是不是您对西藏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小男孩一开口,熊育群就连口称赞道,"问得很专业,有当记者的潜质。"
接着,熊育群兴致勃勃地告诉小男孩:"因为西藏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青藏高原的风俗地理、人文生活和我们这边完全不同。所以,它对于一名作者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他用三个月走遍了西藏,经历了五次大难不死,遇到了狼、迷路、雪崩、塌方,穿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对我而言,影响太深刻了,成为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经历。"因此,他抱着感恩的心和强烈的感情,写了这些关于西藏的作品。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你采访我。"采访结束后,熊育群与小男孩互相作了有趣的道别。
熊育群离开后,小男孩告诉记者:"我是一名茂名日报社的小记者,今年十岁,在滨海新区读小学四年级。"
【对话名人】
记者:您多次来茂名了。对比前几次,您感觉茂名的文化氛围有什么变化?
熊育群:当然有变化。这次的书香节文化氛围特别浓,市民的参与热情很高,从我的讲座上看,大家都自始至终地在认真听,使我感觉与大家心灵上是有交流的。茂名一直都很重视文化,文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与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对文艺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记者:最近茂名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您认为这对推动茂名文化建设会有什么影响?谈谈您对今后茂名文化建设的一些见解。
熊育群:魅力有外在也有内在的,外在魅力包括城市建设、市容市貌、地理山川、风光。但是我们应该更看重的是内在的魅力。比如你来到一座城市,人很友好,使你感觉很温暖,你就会认同这个城市,愿意来这座城市。如果这座城市对我很陌生,它给我的感觉就会很遥远,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人是关键因素。我觉得茂名把竞演"魅力中国城"和共建"好心茂名"结合起来,这就是外在和内在魅力的结合,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一个不热爱文化、不热爱文学的城市,它的文明素养和底蕴也会有所缺失的。文学对一个城市和文明提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开展"书香节"活动是非常有益处的,不仅有利于推动茂名文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市民的精神文化建设。
记者:作为广东名家,您对茂名文艺界有什么评价和希望?
熊育群:茂名的文艺创作比较活跃,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但是在对外推介、扶持培养方面的力度还可以加大。茂名如何变为一颗文化上的明珠?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强规划和得力的措施,这些都会使茂名文化有更大的跨越。具体来说,多举办作家培训班、作家采风、作家"走出去"交流活动、作家研讨会,通过多形式大力宣传推介本地名家作家,扩大知名度,让他们在茂名这块沃土茁壮成长。
记者:您在一次一次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被一般作家和研究者忽略的部分,这些成为您作品中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模仿的内容。结合您的创作经历,谈谈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熊育群:己卯年雨雪是我倾注十四年心血的小说。为了写好这本书,我从调查、采访、考察、阅读相关书籍和历史文献等等开始,多次往返日本体验、思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做了大量思考笔记,经沉淀、构思、提炼,三易其稿,反复数十次修改。
因此,生活体验太重要了,没有生活体验就没有文学。生活就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写作要写生活表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否则,离开现实的想像与虚构,就会在肤浅和虚假中走向创作歧途,写不出真正的作品。所以,如果你和生活有隔膜,写的东西就会不真实,没有生活气息,走不进人心,它就不是文学作品,不会给人情感的感染,就会缺少人性的一种力量。
记者:除了实地体验,您在读书中有没有获取灵感?对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有什么选择标准?分享一下您的阅读理念。
熊育群:书籍会启发你。你可以从中学习别人的创作技巧、观念,启发你去思考去体验。以前特别是刚开始写作不久,很多的写作者最初都是模仿阶段,受人家启发,启发之后去模仿去学习人家的写作。到了成熟阶段,他们就有了自身的探索了,有能力了,这种模仿阶段就过去了。
对于书籍的选择,我会选择同行推荐的书籍、圈内人有口碑的书籍,看的比较多的就是文学作品、经典作品,平时也会关注世界各地作家的作品,了解研究他们的创作方向和方式。
记者:您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谈谈如何保持创作的热情?
熊育群:我热爱文学,把文学作为一种习惯,在写作中找到快乐。文学帮助我思考,让我去把握世界,它是我人生的一个支撑。有时甚至是一种信仰,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在我现实生活遭遇困顿时,它给我以精神的力量。写作中,我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我观察它,剖析它,通过它寻找到一个独特的世界。
记者:可否透露一下今后的创作方向?
熊育群:今后会以长篇小说为主,正在构思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变迁和自己家乡的现实题材。写作需要扎实的实地采访、充分的资料搜集和反复的文字锤炼,所以题材和方向还会不断变化。
记者:现今阅读方式趋向多元化,您对茂名年轻人的读书方面有什么建议?
熊育群:我认为要有选择性地去读书,要有目的的规划去读书,而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平时要加强经典、系统化的阅读,多看经典的文史类型的书,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另外,可以多读个人感兴趣的书,我说的感兴趣不是说职场的、专业的一些书,这是一种硬的阅读。我觉得应该更关注一些软阅读,例如精神、灵魂、心灵上需要的一些书籍。你看什么内容能产生共鸣,能收获到知识,那你就去看什么书。
看书还要分层次,有的是浅阅读,通俗的阅读;有的是高雅的。如果喜欢通俗的人,你让他去看阳春白雪就会很艰涩难懂,他会看得昏昏欲睡,那就不会有收获。趣味是有变化的,如果你懂得慢慢提高,有意识地去提高读书的层次,那么你就会一路走过来,你的修为就会提高。
茂名日报记者 邓海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