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高州,是古时多个朝代的郡治和州府所在地,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作为官道的高州古驿道,就是以高州城为中心,浩浩荡荡地向四周辐射延伸开去或聚拢而来,驿道沿线,演绎着无数传唱后世的故事,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今天,本报带你看看石鼓辖内,传说中炸不断的猪脚碌桥,花少少钱就可渡江的古渡口,和有"天地人和"之称的兴文桥,与你一起再深入领略大写的高州古驿道。
古渡口。
黄坡古砖桥。
三条古驿道
据明万历年间广东通志记载:高州府辖下茂名县、化州、石城县,有6驿51铺,茂名县2驿21铺,化州1驿12铺,石城县3驿18铺。其中茂名县的2驿,即古潘驿、大陵驿;21铺即临高、乌坭、石鼓、甘竹、那射、横山、里麻、双花、赤坭、皂黎、冷水、先觉、县门、彺逻等。
据高州市党史地志办负责人介绍,现在高州已调查核实的三条古驿道分布如下:高州城大陵驿往东南关兴文桥茂岭坡心上坡里麻白土水东阳江;高州城大陵驿往西南荔枝圩板桥登高乌坭黑坭山黄坡甘竹那射茂坡祥山南盛;高州城大陵驿往北冷水仙觉堂阁蓝田谷篑彺逻大坡山大沙大井龙塘镇隆。
有些古驿道,史书虽没记载,但真实存在,有些史书虽有记载,但名称与现代称谓不同。无论怎样,都难掩古城过去繁荣兴旺的印记和灿烂的文明。
炸不断的古桥和飘香的猪脚
在高州西南方向的驿道上,有一座明代古石桥,名猪脚碌古石桥(黄坡砖桥),横跨石鼓镇黄坡村委会的"长塘"之上,是西南古驿道的一座重要桥梁。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桥长约25米,宽约3米,高约5米,三孔。桥面由数十条花岗岩石铺排,桥墩由青砖砌筑,桥面上的花岗岩石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至今,当地林木山、长岗山、西瓜岭、转弯岭、甘竹一带的过万村民,仍然经常从此桥经过"趁圩"或赴县城办事。几百年过去,大桥仍然十分坚固耐用。
据当地70岁的村民陈姨介绍,传说修这座古桥时,河水一直猛涨,三日不退,无法施工,十分奇怪。在村民指点下,施工方宰了鸡拜祭了河水,水才退到了合适位置,方可施工。三日之后,河水又莫名其妙上涨,再次影响施工,施工方只好又宰鸡拜祭,如此这般,摆弄了三次,河水终于保持温顺平静,大桥得以顺利建好。当时国民党部队拉兵南下,全部从此桥经过,路上"日夜喧闹,飞尘满天"。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经对此桥进行轰炸,但炸了三次都炸不断,至今还在桥边约30米处留下一个巨大炸弹坑,成了奇闻。可惜现在该处荒草萋萋,簕木泥浆满布,无从考究。村民说,附近发过几次大洪水,很多房子浸垮了,大桥依然无损,不少村民为躲避飞机轰炸,也走到桥墩之下作掩护,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村民告诉记者,附近村中有人"过辈"(死去),也经常来此桥下"采水""哭祭"。平时,"长塘"水很清澈,有人在塘中桥下打鱼,打起的总是些小鱼小虾之类,从没听说有人打过大鱼上来,也是一奇。
在石桥往北约2里的驿道上,有一铺,叫"猪脚碌铺"。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猪脚碌铺旧址,可惜路还在,铺却变成了草坡,旁边是挖的一条运河。附近老人说,之所以叫猪脚碌铺,是因为过去有一位阿姨在此专卖煮熟的猪脚,在路边搭起帐篷,帐篷旁还有一棵大榕树,"趁圩"的群众在此歇脚,吃一碗猪脚,饮杯凉茶,抽一口旱烟,十分温馨热闹。至于这位卖猪脚的阿姨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无人说得出。阿姨长得端正,热情有礼,童叟无欺,大家喜欢叫她"猪脚姨"。其卖的猪脚,个头大,肥瘦适中,一揭大锅,香味扑鼻。她的猪脚,多少钱都卖。路过的有钱人,喜欢到此吃碗猪脚;路过的穷苦百姓,她也便宜相卖甚至相送,故生意奇好,"猪脚碌"名声越来越响,附近十村八里群众人人皆知,成了驿道一朵奇葩。
后来,听说"猪脚姨"被驿道来往的土匪抢劫并杀害了,路旁的榕树也被雷电劈倒,令人伤心。被人津津乐道的猪脚铺从此荡然无存,只存美好惦记留在善良的人心中。
在古渡口旁摆渡了20多年的张叔,现在依然每天撑船送着村民来来往往。
结菜古渡口几百年沧桑岁月
在石鼓驿道北侧的鉴江河上,有两个古渡口,镇江结菜古渡和车田大王湾古渡。车田大王湾古渡,沐风栉雨,历经几百年之后,去年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之后停航了。结菜古渡现在仍然正常运营。几百年来,为驿道行人商贾往来,贡献巨大。现在,仍在为附近群众跨江往来贡献微薄之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古渡口东边在黄坡村委林木山村边,河堤上,有长长的水泥斜坡延坤到河边,一艘简陋的机动小船作为渡船,载着群众,频繁来往于鉴江两岸,一头连接着石鼓,一头连接着镇江。镇江结菜、谭碌、下垌等村的群众,从此渡口出石鼓十分方便。据说,在过去,石鼓黄坡、林木山一带群众,出入镇江砍柴谋生等,方便快捷,是生活之渡。
船上的驾驶员张文说,这个结菜古渡口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过去镇江上游没有桥,镇江人出石鼓,主要靠结菜渡。以前,古渡口在上游几十米处,被雨水冲垮之后移至现址。张文在此渡船已工作了几十年,继承父业,风来雨去,毫不后悔。每天早上6时半开船,晚上8时许收工,150米宽的江面成了他朝夕相处的"伴侣"。张文说,过去,每人花2分钱可渡过来回,现在也是一元几角钱。遇有困难群众过江,也常常免费相送。有一次,其父看到江上一渔排打鱼的渔翁,不慎失足落水,不断在水中挣扎,他的父亲即把船上一条备用大竹竿扔过去,随即跳下江中,往沉人处猛扎,不足五分钟,捞起吓得半死的老翁,双腿还夹着竹竿安全回到船上。过去,古渡口不知渡过多少驿道上的官员和商贾。驿路上的行人累了,也常到江边饮马,掬水洗脸歇息,向渡口旁的小鱼档、蚬档,买点土特产、河鲜等等。那时,古渡口俨然成了小圩市。古渡,渡过的是希望和财富,渡过的是安全和健康,渡过了几百年沧桑岁月。
文化味浓郁的兴文桥
在石鼓丽山村委会办公楼对面,有一条古驿道横穿田野而过,田野中尚存一古桥和部分驿道,当地人称这古桥为"官桥"。该座古桥耸立于开阔的田野之中,繁花绿叶陪伴之下,尤其显眼。
在高州城南,还保存有一座古驿道上的著名古桥,名"兴文桥"(南桥、太平桥),桥长14.8米,高约7.5米,宽4.5米,有精制的石制栏杆。兴文桥与旁边的庵群、古庙,对江的粉塔和观山,脚下曲折迴绕的鉴江,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美轮美奂的画卷。也有人说,这是高州古人,用江、桥、庙、山、塔,互为犄角,构筑大格局,提顿高州鉴江巨龙,藏锋聚气,福祉高州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多出才俊。据介绍,兴文桥为明崇祯五年多位举人倡议兴建,故名兴文桥,也喻意"天地人和",春风常沐。该桥迄今已几百年,坚固如初,仍然承担着现代人通行重任,为茂名历史少见。过去,兴文桥是高州南大门,有重要的军事、防卫意义,据说民国初还有卫兵持枪守护。
文/茂名晚报记者 黄楚凡
图/茂名晚报记者 黎 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