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大家知道,但是大家知道她吃的荔枝有可能是从电白麻岗古驿道一路送到长安的吗?在电城一带,多条古驿道以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里有幽雅大气,诗一般的宋朝古村;还有蚝蟹飘香,渔舟唱晚的千年古码头;有"忠烈侯"也有"败家六";还有被日本侵略者轰炸毁坏的"二十一桥"今天,茂名晚报记者带你走进古电白驿道,领略不一样的古风和蚝香。
电白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的"觉路便民"明朝万历年间石刻。
红尘飞驰温泉古道美人笑
"古电白枕山濒海,扼钦廉之咽喉",驿道横贯全境。辖内有立石、五蓝、热水、大陵(三桥)、霞洞等驿站,古驿道连接茂名、高州、阳春、阳江等地,交通较为发达。由于电城是其古城,多条驿道以电城为中心向四周幅射,很多故事、传说也自然地在驿道四周此起彼伏,延绵着当地人的善良、风物人情和美好祝愿等等。
电白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的"浴沂石"明朝嘉靖年间石刻。
在麻岗镇北约5公里处,即驿道热水铺附近,有一温泉从热水山脚涌出,长年不断。记者在该镇相关负责人带领下,来到此驿道察看,发现该段古驿道已被开辟成温泉旅游区。该负责人说,旅游区内的水泥路面之下,覆盖的就是古驿道。记者在现场看到刻有"山水可人""浴沂石""温泉"等字迹的多块古石,或埋地面,或竖在路边,供人观摩欣赏。据史载,这些刻字,都是广西朱某、燕京霍某、高州张某、尚书程某等郡邑官员,远方名士,慕名而来刻上。
电白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的石板碑文。
有当地老人介绍,相传该温泉之水很神奇,驿道快马加鞭送荔枝的驿夫都受益匪浅。据其祖辈的人说,唐玄宗时期,高州人高力士家乡盛产荔枝,尤其是清甜爽口的优质品种"白糖罂",更是上品,高积极向杨贵妃推荐。品尝一次之后,杨贵妃一发不可收拾,对茂名的荔枝喜欢得如痴如醉。但荔枝保鲜难,且唐行宫华清宫在陕西临潼,距茂名数千里,为讨贵妃欢心,唐玄宗即令快骑从数千里外的茂名送上荔枝。许多官差因此累死,驿马倒毙于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目的是争分夺秒,红尘狂奔,将新鲜荔枝送到贵妃面前。
电白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的道光年间石刻。
即便如此,送到贵妃嘴里的荔枝仍欠新鲜。有一次,太阳最晒,空气闷热,一驿夫从高州运荔枝经过热水铺附近,被晒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只得停下马来休息。忽然发现驿道边有一股清澈热水从地下冒出来,驿夫觉得好奇,走过去掬来洗脸,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疲劳顿消,再喝了一口,突觉全身舒畅,精力恢复。之后用器盅盛了一罐,再拉马过来饮了一顿,随即上路。奇怪的是,这时的马匹如有神助,跑得飞快,荔枝也比以前提早送到,皇帝和贵妃均大悦,重赏了沿路送荔的驿夫和相关官员。消息传开后,驿夫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温泉神奇。以后,凡是茂名荔枝送到,总是"风枝露页如新采"。但很多人说,现在,麻岗温泉不适合饮用。"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驿道应是首功,却是事实。荔枝是否出自高力士的家乡茂名?还是岭南他处,也有多种说法。跑死了多少驿夫和马匹也无从考究。这都是传说。
电城镇古驿道旁的罗城井建于明朝。
宋古村幽秘探奇
在电城镇东约10里的海边,古驿道旁,有一条充满故事的美丽古村庄垌村。近日,在当地政府领导陪同下,记者来到这条著名古村。小村位于国道边,背靠伟岸的大岗岭,面向南海,每天海风沿坡垌一带轻拂而来,抚村而入。如笙歌浅吟。
电城镇连接古码头的古驿道还留下许多石头青砖。
村道绿树成荫,地下铺满石头,每家每户大门前多以石条、石板铺就。村民说,这些石条石板石块,就是宋朝的古石。记者细看这些石条、石柱,修凿得十分整齐圆润,造型别致,有门口石、门闸石、门槛石、窗棂石等,石上孔有圆有方,有曲尺,方便插上木料,做成门窗的基石。看样子,这些石料已有几百年的模样。村民介绍,由于石头多,庄垌村又被戏称为"石头村"。就是这些石头,对海边居民来说是个宝:防潮防蚀防风,给人踏实。出海漂泊归来,石头在,家就在。被村民这么一说,记者不由得对这些古石充满敬意。
除了石头,砖也多,且几乎全是青砖。屋头屋尾,村边,村道两侧,全是砖。据了解,这些砖很大一部分是宋朝时期的古砖。早在宋朝,该村村民就已从外地迁来,在此海边聚居,以打渔、务农为活。海边的房屋,都是以石为底,以砖为墙,形成独特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庄垌还有一多就是祠堂多,记者在村中看到其中一间祠堂,据说是宋末"忠烈候"黄十九及其后人陆续兴建的。这间大祠堂,雕檐画栋,古典的窗花和墙上的灰雕,深入浅出,活灵活现,尽管有些破败,仍可看出当年的气派。像这样的祠堂,当地人说有9间。可惜留存现在的不多。
在村边,有一块巨大的古礁石,黝黑黝黑的,高约4米,记者目测一下,平地上的一截,起码有20吨重。村民说,每当涨潮,无论潮水多么凶猛,总涌不过石面,大潮来时,不少村民就走上石顶躲水,瞭望海况并为远处归航渔船引航。听说过去,附近发生过一次地震,礁石附近的大石都震裂了,唯独礁石完好无缺,被村民当作村中"保护神"。
电城镇庄垌古驿道旁的石头榕树已有数百年历史。
不知何年何月,礁石上居然长出一棵榕树,天长日久,竟将古礁石牢牢地包裹保护起来。村民说,现围海造田,不必担心水浸屋了,也不用引航指路了,祖先积德,把当年保护村民的礁石保护起来,免受风雨,让后世敬仰。
电城镇庄垌古驿道旁这样的石柱随处可见。
庄垌有一大姓蔡姓,据说其祖先曾是琼州府太守,遗下独特的风俗"妆春"和"佛地(扮活剧)","妆春"即俗称做年例。但庄垌的"妆春"又与茂名其他地方的年例不太相同。该处"妆春"共有三天,每日全部吃素,参加表演的成年男子还要"净身"。"佛地",即勇敢地将村中丑事公开表演示众,更好地警示后人,引以为诫,为村风民风和谐出力。"妆春"三天,驿道车来人往,比平时热闹何止十倍?当日,村民喜气洋洋,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余音绕村。现在,当地"佛地"已停止表演。
"忠烈侯"和"败家六"
庄垌之所以耐读有韵味,除了宋朝已立村至今历史久远之外,还因出了一位"忠烈侯",还有一位被称为"黄天平"的广西罗城知府,以及一位琼州府太守等。
庄垌村,因驿道而兴。村民打鱼,成了"庄垌海铺",进行圩市交易,通过附近驿道迎来送往,带动和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据介绍,700多年前的宋朝,黄十九发现电城驿道旁有一处依山傍水潮平岸阔之地,于是从外地迁居庄垌,休养生息,至今庄垌约3000黄姓人,均是其后裔。史载,宋末,宋帝赵昺被元军追杀,沿驿道逃至电白庄山,黄十九率领3000军民,奋勇抗击元兵,保护宋帝赵昺脱险,撤离了电白,后黄十九被元兵杀死。后人将其偷埋村边大岗岭下。不敢刻字留碑,怕被诛九族。宋帝返后,为纪念其忠勇,封其为"忠烈侯"。据庄垌一阿伯介绍,听其先祖说过,后人为了寻找黄十九墓,苦寻数年未果。一日,众人垂头丧气之际,正在大岗岭休息,一白兔忽然在人们面前跳过,众人追赶,兔窜入一墓地不见了。大家拨开墓地草丛,赫然发现藏一石碑,写着黄十九事迹等,终于找到黄十九墓,其中还有三位副将陪葬的相关物证。1984年,黄十九墓及文物被电白县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驿道往西走,远至广西,也有庄垌人不朽的足迹。此人在广西罗城任知县,是当地著名的清官。他是被当地人称为"黄天平"的黄廷圭,土生土长的庄垌人。1494年其任罗城知县,勤政廉洁,公道正派,爱民如子,做了很多好事。其母病故,黄辞官回庄垌守孝,罗城人闻讯,捐千两黄金饯行,遇坚拒。为了纪念他,罗城人民凿石栏井口,一百多号人不远千里,沿驿道"自罗运电",在黄宅旁挖一水井并砌成,名"罗城井",供黄廷圭及众乡里饮用,以示纪念。同是1984年,该井也被电白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该井青砖围绕,水清照人,颇有古味。
另据村民介绍,庄垌村民蔡姓,同样是大户人家,家族显赫异常。平时,村民依靠附近驿道,出入方便,经商做生意,贩运海产品等等,生活富足。曾有曲折传说:该村有一财主仔被人称为"败家六"。有一次,他在外村看戏至深夜,"下人"叫其趁早返家,乌灯黑火危险。他却说不必慌,等会儿有人送灯过来。于是,"败家六"叫"下人"将家里的银两从家门口一直撒到戏场,惹来无数村民连夜打灯来拾令人哑然。
另一版本则说,有一外地商人贩运9水缸白银经过蔡屋,到"败家六"家里休息,天下雨,无法走,寄存9缸白银给"败家六"老爸处,将缸口封住,说是"花生油"。待商人走后,其老爸打开一看全是白银,内心狂喜,于是将白银取出换成9缸"花生油",商人回来一看,当场气死。后来儿子"败家六"出生,生得很特别,经常喊叫,见到缸就摔烂,经常用竹竿把家中屋顶的瓦一片一片"笃下来"。如此这般,散了百万家财,"败家六"由此出名。如此传说,你传我我传你,也不知真假。庄垌古村如诗如画,幽秘故事颇多。据村民介绍,现该村二个蔡、黄大姓,相处融洽,互助互爱,村民热爱劳动,村风相对纯朴,群众善良好客。这一切,尤为珍贵,为古村更添迷人色彩。
电城镇干部表示,这里曾是古码头的海沟,后来被填海造田了。
古海铺码头渔歌唱晚
在镇干部带领下,记者来到著名的古海铺码头。码头就在村边南侧。现在已被围海造田封起来了,远处几公里外才是海。一路上,青砖绕筑的码头海墙仍隐约可见。田野的风,柔和轻送,略带点咸味,也带点忧郁。据介绍,村边一带约二百米长的古码头,是庄垌人赖以为生的根基。每当太阳西斜,一批出海渔船回来了,另一批又扬帆启航,驶向海中,驶向财富和希望。这些渔船,尽管小,尽管打上的是些小鱼小虾,却可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维护一方喧闹和繁荣。60多岁的村民黄瑞强对记者说,当时出海的都是些小船,比不上现在铁船巨舰,故深海不敢出去,也害怕大风袭来,闪避不及。听父辈说,每当傍晚,庄垌码头海边就成了闹市,大小商贩,熙熙攘攘,水东、阳江等地都有人来选购贩运鲜品;码头成了村,村庄成了集市,集市城了庄垌的骄傲。晚上,烧蚝,炒螺,吆喝声不绝,整个村庄慢慢伴着蚝香、虾味入眠。
当西斜的太阳照在密密麻麻的桅杆,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像画更像诗,传颂的"渔舟唱晚"也不过如此。
斗转星移,码头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现在,小小的庄垌随着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电白麻岗镇热水古道旁的"觉路便民"明朝万历年间石刻。
文/茂名晚报记者 黄楚凡
图/茂名晚报记者 黎雄 吴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