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州,会想到一生为国为民,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了岭南地区的安定局面长达数百年,先后受梁、陈、隋及后世数朝敕封21次,被称其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冼夫人和她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高州是高凉族女英雄冼夫人的故里,然而遗憾的是,除了大大小小的纪念性庙宇和部分铜鼓,可以让我们认识冼夫人那个时代更多细节的具有实证性的地下文物却迟迟没有出现。这其中一个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高州水库修建之后,淹没了古高凉郡核心郡治。另外,据传高凉族无文字,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高凉历史多为汉人所记载,和历史真相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广东高州出土的铜刀铜剑和奇特石刻文字符号,开始慢慢地让历史浮出水面。长坡镇旺沙村铜刀铜剑的出土,除了自身价值之外,还证明了高州大量古城墙、跑马道、烽火台确实是冼夫人时代修筑的军事遗址。长坡镇雷垌村马鞍坳山坡岩石上人工刻凿的奇特文字符号,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冼夫人所赖以生长的原始高凉族文明,这些物证重见天日,使深埋于水底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高凉文明随之被掀开了一角。
从刀、剑本身,以及其铸造工艺来看,和冼夫人同时代的北流型铜鼓属于同一类,军事遗址最早可能是在冼夫人时代所建。十几年前,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些遗址,判断有可能是明朝时流寇所为,此说近几年被推翻,如此大的规模,流寇绝对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完成,隋唐之后只有冼夫人军事集团才有这个实力和时间经营。同时,从军事遗址的规模和选址来看,这里应该是冼氏最重要的军事防御中心。但天然的石头和人工烧制而成的砖瓦不同,无法断定具体的年代。
刻划符号分布于长坡镇雷垌村旁马鞍坳山坡的山岩上。已发现的刻划符号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文字符号,另一种为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发现于马鞍坳东部200米处的山岩上。岩体宽400厘米、高230厘米,斜靠于山体上,当地村民称此岩石为“刻字石”。刻字石上有18组刻字纹符号,它是由点、横、竖、斜线构成,每组大小不一,一组符号构成一个字,每组长宽约15厘米×15厘米,刻划深度约0.5~1厘米,纹宽约1厘米。图形符号发现于距文字符号60米处的另一山岩上。岩体长180厘米、宽160厘米,顶部稍呈椭圆形。在岩体顶部及岩体四周均刻有许多图形符号,主要南格形及圆点形组成。格形图案有四种,大小不一。
以上两种的刻划符号均刻于山体中比较坚硬的麻石上,为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分布于岩石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图形符号,有的在岩石的顶部,有的在岩石的四周侧面。这些字是用坚硬 的 材料凿刻成的,凿刻的划纹路较深。由于岩体坚硬,不易风化,所以在岩体的表面上布满了青苔。将青苔刮掉后,则现出了清晰的刻划符号。
南朝梁天监年间,冼夫人出生于高凉,并世袭高凉首领职务。她与高凉太守冯宝联姻后,促进了俚族地区的民族融和,汉文化在俚族地区迅速传播,俚族地区特有的文字迅速为汉字所取代。但在俚族中心地区的高州境内,仍然保存和使用一些俚族流传下来的部分文字,如从一至十的10个数目字,当地群众称它为“花码字”,这些“花码字”就是过去俚族人使用的数字符号。当地群众直至20世纪50年代时仍用它来记账。为了保存这些古老的文字,高州群众过去在自制的量器——米升或烟盒中,在其边沿或盖子上刻着这10个“花码字”。这些“花码字”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迅速被阿拉伯数字所替代,时至21世纪的今天,再没有人使用这些数字记账了。
高州境内遗存有古人文字的事实,在高州地方史中也有记载。史料所记之高凉山“马鞍坳”,在山麓上卓立的古字巨石,因连年开发使用,早已被破坏,无法寻找。今在雷垌的“马鞍坳”上却保存了古人类的“刻字石”。但雷垌村所保存的俚族人摩岩刻划文字,已经很难被普通人所识别。它们究竟是什么字、怎样发音、表达了什么内容等许多学术上的问题,人们期待谜底的揭开。
石刻艺术属于雕塑艺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国内现有石刻艺术专业博物馆其规模较大的有成都安岳“中国石刻艺术之乡”、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河南南阳石牌坊、北京海淀区石刻艺术馆、徐州“中国石刻艺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