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5|回复: 0

[散文] 分享:马六甲:历尽沧桑的美丽风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马六甲:历尽沧桑的美丽风情
——《追寻远去的南洋》系列散文之一
吴赤锋
早晨飘飘洒洒地下了一阵雨,转瞬又天清气朗。雨季中的马来西亚,据说每天都会有一场雨。抵达马来西亚的第二天,我们决定先去马六甲。
从马口到马六甲不到100公里,一路上车辆稀少。宽阔的柏油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油棕林、橡胶林和热带雨林,如海潮般漫过平原和山岗,满目苍翠,郁郁葱葱。不时掠过一片片果园,正是果熟时节,挂满枝头的红毛丹、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让人赏心悦目。
进入马六甲市区的时候,不知从哪儿忽然冒出来那么多车,本就狭窄的道路一时拥挤不堪。马来西亚的朋友说,今天是周末,是马六甲游客最多的日子。早就听闻马六甲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没料到会是如此的热闹。
我来马六甲,却不单纯是想领略她的优美风光,更多的,是想寻觅一段历史。这个古老的城市与中国之间,有着悠久的记忆。
马六甲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
城内的街道并不宽阔,也很少见到富丽堂皇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但在城区走一走,却处处可以感受到悠悠岁月留下的斑驳印痕。时光未老,那一街一巷,一楼一宇,一砖一石上,却已挂满沧桑的容颜。
在这古老的小城,你可以领略到不同族群之间风格迥异的风情习俗,也可以领略到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浓厚气息。流连其中,你会诧异于它们如今竟然如此和谐地共生共存,携手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让人过目难忘的魅力。它含蓄温婉,恬静幽雅;又五彩斑斓,风情万种。令人在不经意间,就迷恋其中。
那临街骑楼、廊檐雕花,凝聚了中国南方建筑神韵的深宅庭院;那线条简洁、雕像精美,反映了葡萄牙建筑风格的古堡教堂;那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凸显了荷兰建筑特色的红屋建筑群;那繁复层叠、瑰丽生动,演绎了印度达罗毗荼式庙宇精髓的印度神庙;那穹顶圆拱、庄重典雅,体现了伊斯兰建筑风貌的阿拉伯清真寺……这一切,令每个到过马六甲的人都为之惊叹。
马六甲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始建于600多年前。它曾经是马来人引为自豪的满刺加王国(亦译马六甲王国)的都城。
更久远的历史已经难觅踪迹了。已知最早在马来西亚地区立基的王国,是古代帝国狼牙修,汉唐时期马六甲称为哥罗富沙。汉代就有中国商人到马六甲附近海域经商,哥罗富沙也曾在唐永徽年间遣使到大唐朝贡并敬献五色鹦鹉。那时的大唐正是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
在满刺加王国建立之前长达700年的时间里,马六甲和马来半岛的许多地区都由三佛齐帝国所统治。三佛齐的国王统治着一个由苏门答腊的滨海地区、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组成的松散的海上王国。到14世纪时,曾经辉煌的三佛齐帝国逐渐式微,最终在1397年被爪哇国强大的海军攻破,三佛齐覆灭。
几年后,马六甲河的河口地区来了一群人。在一棵满刺加树下,看见一条猎狗将一头小鼷鹿逼到绝境,小鼷鹿奋起反击,将猎狗踢进了河里。这群人的首领不禁大悦,认为这是神赐予的吉兆,于是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筑一座城堡。这首领就是三佛齐的王子拜里米苏拉,他在城破国亡的混乱中仓皇出逃,几经辗转来到此处。1403年,一座滨临马六甲海峡的坚固城堡诞生了。两年后,王子宣告成立满刺加王国。
满刺加王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崭新的马来王朝的开始。建国伊始,百事待兴,拜里米苏拉励精图治,连续征战,很快统一了马来半岛南部的各小邦国。这时满刺加王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暹罗的不断进逼。
此时,恰逢明朝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的一天,平静的马六甲港湾骤然喧闹起来,一支从未有过的庞大船队出现在满刺加, 240多艘巨船首尾相连,铺天盖地开进了港湾。船队四周是舟师战舰,两万多将士阵容整肃,护卫着大批大型货船。率领这支远洋船队的统帅,就是明朝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
郑和向满刺加国王送上了大明皇帝的国书,并赠送礼物,表达了亲善、友谊、和平和贸易的来意。满刺加国王大喜,下令大开城门,欢迎船队的商人和货物进城,并在城内开辟贸易集市,一时热闹非凡。
当时满刺加城大约只有几千人,郑和如要攻占满刺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均奉行“怀柔远人”“尚德抑武”的和平主义政策,与周边小国长期维系着一种“朝贡册封”的藩属关系,在“贡封秩序”下,维护着和平友好的局面。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并没有利用当地各国的弱小而占领那里的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军事要塞或所谓的“殖民地”,这与后来欧洲殖民势力的做法全然不同。在西方历史上,只要有强大帝国出现,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军事扩张、征服、占领与杀戮。
郑和的船队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满刺加当即决定寻求明朝的保护,以解除暹罗的威胁,巩固国家的地位。当郑和船队返航归国时,所经各国均派使者到中国朝贡,满刺加也遣使前往中国纳贡上表。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赠予诏书和诰印。满刺加国王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立于升旗山上,两国亲善关系由此建立。此后满刺加前三任国王均曾亲自到中国朝贡,直到明成化末年,还不断遣使到明朝进贡。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都是穿越马六甲海峡,然后横渡印度洋,远航阿拉伯、东非地区,马六甲是远航必经之地。七下西洋,郑和曾五次驻节马六甲,他以马六甲为大本营,设立货场,内置数百货仓,用以储存钱粮百货。船队每次下西洋都先在马六甲停泊;每次由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归来,也在马六甲聚集,打点钱粮,入库保存,等候信风,再装船驶返中国。马六甲成了郑和船队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基地。
郑和的船队也给满刺加带去了无限商机。在与明朝的贸易中,满刺加迅速发展成为马来半岛最繁盛的王国,很快就占据了过去三佛齐在马来半岛所统治的地区。因为它位居马六甲海峡的战略要津,很快就发展为一个商贸中心和繁荣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阿拉伯甚至南非的商船和商人。
满刺加王国开始了马来人自主统治马来半岛的黄金时代,满刺加苏丹也成为所有后继的马来统治者的榜样。满刺加风格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服饰,乃至宫廷人士的华丽头衔,成为所有马来人的标准。马来语最初是在苏门答腊形成的,在满刺加建国时带到马六甲,现在已成为所有马来国家的官方语言。尽管满刺加王国只存在了100多年,却开创了马来人至今引为自豪的百年辉煌。
岁月悠悠,这个地方后来经历了种种变故,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马六甲
马六甲河水依然在城中缓缓流过,默默地承载着一个王国遥远的记忆。如今要探访这个古老王国的踪迹,只能从历史书籍和博物馆的文物中去寻觅。在升旗山下,有一座后人仿造的满刺加苏丹王宫。这座木制王宫的建筑结构与形制,完全依据《马来纪年》关于15世纪王宫的记载建造而成。这个王宫是满刺加王国辉煌过去的一个缩影,如今作为马六甲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拂去岁月的尘烟,人们可以从馆内陈列的服饰、武器、碑铭、乐器和图片等展品中,慢慢地回味和咀嚼满刺加王国远去的历史和文化。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来到马六甲,三宝庙是必定要去的。这座庙里供奉的,就是曾经七下西洋的郑和。
三宝庙坐落在三宝山的西南麓。三宝山又称中国山,是市区东南一座矮小的山丘。这座林木葱茏的山丘,凝聚了当地华人太多的情感,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源地。华人移居马六甲,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没有郑和,就没有马六甲华人的今天。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庙,白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门匾上大书“宝山亭”三字,这里的华人却习惯称它为三宝庙。据说,建这座庙的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庙内一侧立着郑和的塑像,戎装佩剑,器宇轩昂。红柱上有一副对联:“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里同时还供奉着天后妈祖和福德土地神,可见当地华人已将纪念郑和与华人民间传统信仰融为一体。
据说郑和塑像本是供于庙堂正中的,是前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来此参观时觉得不妥。他说郑和是穆斯林,穆斯林一不可拜偶像,二不可被人崇拜,故而郑和塑像被移至一侧。然而无论置于何处,郑和都是这座庙的灵魂,这座庙都是因郑和而闻名遐迩。
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在明朝,即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熠熠生辉的重大事件。当我站在三宝庙前,凝望着庙旁据说是郑和亲自下令挖掘的“三宝井”,心中不仅产生许多唏嘘……
那是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郑和,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航海家,这位中国的和平使者,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庞大船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劈波斩浪,纵横大洋,成为海洋中永不磨灭的风景。
这是600年前人类征服海洋的波澜壮阔的远航。这是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世界永远的记忆。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这不仅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彰显了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展示了中国国力的强盛。正是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仅永乐、宣德年间,来中国朝贡的海外国家多达六十余国。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一时间八方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过:“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的一些成员便长期定居在马六甲,成为马六甲最早的华人族群。他们不仅把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带到马六甲,也把中国的农业、纺织、建筑、雕刻、造船、航海等先进技术传入马六甲,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带入马六甲。
郑和辞世后的几十年间,满刺加与明朝的交往依然十分频繁。据《马来纪年》记载,1459年,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嫁给满刺加苏丹曼速沙,并派五百侍女随行。当汉丽宝公主乘坐宝船来到满刺加时,满刺加市民倾城而出,观看英俊的苏丹迎娶美丽公主的喜庆场面。曼速沙专门在三宝山上给汉丽宝公主建了宫殿,安顿她和她的大批随从。汉丽宝公主给曼速沙生了两个儿子,并率领全体随从皈依了伊斯兰教。她悉心辅佐曼速沙,使曼速沙统治时期成为满刺加最强盛的时期。不料,野心家沙穆尔垂涎于公主的美貌,也垂涎曼速沙的权杖,突然发起宫廷政变。汉丽宝为了保护曼速沙以身挡剑,她的马来夫君和两个儿子都安然无恙,而她却不幸遇难。这个凄美的故事在马来西亚一直流传至今,据说公主的坟茔依然在三宝山上。如今有些马来西亚华人,仍自称是汉丽宝的后代。
从郑和下西洋开始,那些漂洋过海来到马六甲的华人一批接一批,他们基本以男性为主。在当地定居后,其中一些人与当地的马来民族和其他民族女子通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巴巴娘惹”文化。在他们的后代中,男称为“巴巴”,女称为“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他们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始终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世代居住在具有浓郁中华建筑家居风格的宅院里,同时又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多已不会说汉语,他们说的是一种揉合了中国闽南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语言。“巴巴娘惹”文化既是对华人传统文化的坚持,也是基于当地现实的融和和传承。毫无疑问,在增添了一些柔软妩媚的身段后,中华文明在南洋并不曾被同化,而是更为精致地站立着。
华人大规模移居马来半岛,是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那场华人下南洋的大潮。大潮中,数百万人从福建,从广东,从中国的南方,抛妻别子背井离乡经磨历劫远涉重洋来到马来半岛,在这里历尽艰辛立足谋生创业发展,使华人成为马来西亚三大族群之一。
如今的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共有50万人口,其中华人便占了20来万。我们来到华人聚居的鸡场街,这条街几乎可以完整地展示数百年来中国人生活的全部要素:商铺、民居、客栈、餐馆、宗祠、会馆、佛寺、道观……行走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
这里的街道不宽,但整洁安静,临街的建筑多为两层楼房,并有骑楼相连,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屋深宅。街口右侧就是独创白咖啡的“三叔公”总店。街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多为华人所开,出售着形形色色的手工艺品、食品和古董等。大大小小的餐馆,经营的多是中国各地的风味饮食。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说华语的人群,让你浑然不觉置身异域,仿佛是到了中国南方的某个小城。
走走看看,印象最深的就是坐落其中的数十家华人会馆和寺庙。其中有海南会馆、惠州会馆、福建会馆、雷州会馆和观音庙等等,一座座会馆和寺庙就如同拉开的历史画卷,让人回想起华人下南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马六甲是五彩斑斓的,在这缤纷的色彩中,中华的色泽是如此的鲜明和浓烈,足以让我们缅怀中国与南洋那悠久的交往和联系。但是行走在马六甲城市中心却不难发现,在这里,最为隆重的色彩,最为醒目的历史印记,并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西方,属于地理大发现以后,中华帝国黯然退场以后,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西方殖民者。
15世纪末16世纪初,正当大明帝国闭关锁国的“禁海令”执行得最为严格的时候,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海洋骤然变得热闹起来,大洋间的的距离也不再显得那么遥远。大航海时代不仅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也成为欧洲兴起的重要推动器。当时的欧洲刚刚从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期走过来,资本主义正在抬头。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以圈地运动为标志,欧洲国家正在进行疯狂的资本原始积累。为了加快这种积累过程,海外扩张是最简单、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应运而生。新航路对世界各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在这个时期快速崛起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而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影响却是矛盾、痛苦而复杂的。
随着16世纪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几百年间,位于东西方航线要冲的马六甲,首先面临亡国之灾,成了殖民者争相抢夺的重要据点,饱受欧洲殖民国家的奴役和掠夺,也饱受殖民地文化色彩的浸润。在马六甲,如同在马来西亚其它地方一样,西方殖民文化作为最强势并影响至今的文明形态,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马六甲城内那满目的红色、黄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夺目,构成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色调。
最早闯进东方的殖民者是葡萄牙。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他的船队闯过有“风暴角”之称的好望角航行到印度,开拓了欧洲同印度贸易的新航线。葡萄牙统治者觉得贸易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但远不如征服和掠夺来得快捷和丰厚。于是他们开始武力征服和占领商路上的重要据点和区域,并对所侵占的地方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1510年,葡萄牙军队占领了印度的果阿,使它变成葡萄牙殖民帝国在东方的大本营。1511年7月,葡萄牙远征舰队在阿不奎带领下来到马来半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终于占领了马六甲,满刺加王国宣告灭亡。从此,马六甲沦为葡萄牙在东方殖民扩张的核心据点和战略基地。
遗憾的是,自明朝后期始,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丧失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本来郑和下西洋的恢宏壮举,已标志着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探索能力,可惜的是这种与世界文明互动的率先觉醒并未坚持下去,经过艰苦探索打开的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道,没能成为中国继续走向世界的桥梁,而是为之后西方列强航海东来做了铺垫。中国此后的衰落与海洋意识的淡薄密切相关。这时的中华帝国已垂垂老矣,甚至连最起码的世界信息都没有,对地缘政治的反应已经迟钝得无可原谅。马六甲陷落的消息,明朝廷居然是在九年以后才知道。
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奴役充满了血腥,殖民者之间的倾轧和争夺同样充满了血腥。17世纪初,新兴的荷兰殖民者先是占据了爪哇岛上较弱的苏丹国作为基地,随即将势力扩展至马来群岛,与柔佛苏丹结盟对付葡萄牙人。1641年,在数度激战后,荷兰和柔佛的联军攻进了马六甲,盘踞马六甲130年之久的葡萄牙人战败。城头变幻大王旗,荷兰殖民者成为马六甲新的统治者。
到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也对马来亚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借故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了马六甲的控制权。马六甲与新加坡、槟城等地一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成为马来亚的支配势力。
这时的马来亚对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迅速增长,马来亚有丰富的锡矿和金矿,马来亚的胡椒和橡胶在欧洲也享有盛誉。殖民者为了满足开矿和种植的需要,大量引入外来劳工,先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来则是华人。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国南方那场声势浩大的“下南洋”大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3万精兵攻占马来半岛,英军10万将士举白旗投降,马六甲沦入日本手中。直至1945年后,历尽沧桑的马六甲海峡才重归沿岸国所有。1957年,马来亚宣告独立,马六甲成为马来亚的一部分,结束了持续400多年的殖民统治。
花木扶疏,海风轻柔。漫步在红屋广场,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
当脚步踏上这整洁、漂亮的小广场,让你感觉像是走在欧洲的某个小城。正对广场的最大的建筑物就是古老的红屋。还有什么能比这红屋更能彰显出纯粹的西洋风格呢?那浓艳的色彩,正如那曾经的殖民统治年华。红屋在1660年竣工后就成为荷兰殖民者的总督府。在英国和日本占领马六甲时期,红屋依旧是他们统治马六甲的行政中心。现在这座红屋已改建为展示马六甲历史的展览馆。
广场四周都是荷兰式的红色房屋,它们是荷兰人在东方留下的最古老的建筑,如今这里成了游客云集的地方。挤满路边的摊档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打扮得花团锦簇的人力三轮车播着流行音乐穿梭在其中。
与荷兰红屋毗邻的,是一座巍峨的教堂。那白色十字架下,是“马六甲第一教堂”的字眼,这是建于1753的教堂。广场上,有一座欧式风格的钟楼和一座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装饰的美丽喷泉。喷泉旁的字牌上写着“1904年马六甲人民为纪念伟大的女王而立”。
离红屋广场不远,就是马六甲的标志性建筑:海军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造型是一艘古代的大型战舰,仿造的是当年葡萄牙远征军的“海洋之花”号战舰。就是这样的战舰,在500年前开始称霸东方。选择殖民者的战舰作为海军博物馆的造型,是不是想让人们铭记那段被征服被占领的惨痛历史呢?回想起这样的战舰也曾开进中国的南海,迫使中国割让澳门,不禁唤起了我心中的悲怆。
在马六甲市区的西南,靠近马六甲河口处,也有一座矮小的山丘。这就是升旗山。当年满刺加国王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立于此山,曾更名为镇国山。自1511年葡萄牙远征舰队占领满刺加后,在此建起了坚固的城堡,名为圣地亚哥城堡。后来一位葡萄牙将军在山上建了座圣保罗教堂,此山又叫圣保罗山。
走进这座小山,看到的只是一片断垣残墙,只有古堡的城门楼仍然屹立着。巨石砌就的拱门上壁,雕刻着当年葡萄牙军队的许多图案。城堡内几块依然完好和断成两半的石碑,给人们留下了若干历史痕迹。城堡右侧耸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碉楼,左侧曾有座同样的碉楼已毁于荷兰军队的炮火。巨石上摆放着的古炮,炮口对着城内,那是葡萄牙军队为防止满刺加王国残余势力的反扑而设置。古铜色的炮身已被游人摸得铮亮,几个马来少女摆着姿势在古炮前留影。
踩着路上斑驳的树影拾级而上,一位葡萄牙流浪艺人的口琴流出欢快的旋律,路旁陈列着街头画家的风景画,这些都未能留住我们的目光,我们很快就登临山顶。山顶就是圣保罗教堂所在地。这座建于1521年的教堂,如今只剩一座躯壳,独余四壁残墙,连屋顶也不见了踪影。这是欧洲人在东方建立的最古老的教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它却毁于欧洲殖民强盗之间的战火。残墙外至今清晰可辨的弹痕,依稀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硝烟。教堂被荷兰人占领后,被改成坚固的堡垒。这里也成为葡萄牙、荷兰军士的墓地。残垣内,一些刻有葡萄牙文和拉丁文的墓碑靠墙而立,每一块碑文背后,都是凋零他乡的一个生命。而这生命的背后,是殖民帝国征伐占领的扩张欲望。
教堂的前方,是圣方济各的雕像。这位天主教圣徒生前曾多次来到这个教堂,死后也曾停柩此处然后移葬到印度的果阿。全身洁白的雕像虽经无数炮火却并无损伤,两眼依旧默默地注视着浩瀚的海峡。
我静静地伫立在山顶,马六甲海峡的风光尽收眼底。几百年的岁月沧桑悄然从心里流过,仿佛能看见当年马六甲惨烈的历史,听见殖民者掠夺的枪声……
海边那些葡萄牙人的村落仍然保持完好。住在那里的葡萄牙人后裔,至今还在说着500年前的葡萄牙语。
从战略地位看,马六甲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是东西方交往的门户,谁控制了这里,谁就可以成为海洋的霸主,成为东方的霸主。
如今的马六甲海峡看起来风平浪静,每天都有数百条巨轮在这里悠闲地驶过,其繁忙的程度超过了世界任何一条航线。连日本都把马六甲海峡视作自己的生命线,对于与世界的经济交往和合作日益紧密的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可是只要看看包围这条海峡的那些个虎视眈眈的军事基地,你就知道在这海峡的深处,还有多少潜流汹涌。
在马来西亚,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马六甲一样,让人感受到如此浓郁的东西合璧的氛围。由于历史的因缘聚会,东西方移民集聚于此,马六甲逐渐成为一个不同文化相遇相融的地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人们在欣赏和赞美马六甲这种独特韵味的文化特性之余,也别忘了这独特的美丽风情,不过是欧洲殖民者的海外扩张在马来半岛衍生的副产品。
那些欧风遗韵,不过是殖民者留下的风情。历尽沧桑的美丽风情。
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在这里汇集,铸就了马六甲人平静的个性和宽阔的胸怀。如今的马六甲致力于对各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用斑斓的色彩将时光之河凝固,展示的不仅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更是一段过去和现在的记忆。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30 10:55 , Processed in 0.075250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