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自动播放开关自动播放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完整版)
<>
从北大学霸到纪检干部,他给领导干部当“线人”
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中央纪委机关工作。曾参与过武长顺等大案要案,也曾经立功受奖……人生轨迹中的几个关键词,不能说功成名就,但也是顺风顺水。
但是,这名37岁的处级干部虽然职级不高,但违纪行为却非常严重和恶劣。
2017年1月4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中,披露了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袁卫华“捞油水”的手段——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
从北大高材生到锒铛入狱
袁卫华案是中央纪委机关查处的一起典型案件。
因贪腐把自己送进监狱。袁卫华面对镜头忏悔道:真的特别后悔做这些事情。一方面反腐败,一方面腐败,这个确实是自己觉得挺后悔,悔恨的一件事情。
袁卫华称,我的求学之路是很顺的,始终是第一第一第一第一,一直到北大。因为我当时对自己仕途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快速的规划,希望能够尽快地进入处级这个岗位。但是这个目标情况之下,如果顺便能生活更好,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将举报信内容透露给副部级干部
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注意到,袁卫华众多违纪行为中最为突出、最为恶劣的问题,是故意泄露案情。
他不止一次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004年,他主动向某副部级干部泄露举报内容。
据了解,袁卫华得知举报信的内容后,口头透露给某副部级干部。这名副部级干部任职的地区,属于袁卫华所在的第六纪检监察室对口联系的地区之一,袁卫华因此有机会掌握反映该地区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
袁卫华称:“在一张嘴的情况下,竟然成功了,这样就真的是有一种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了。”
从北大学霸到纪检干部,他给领导干部当“线人”
利用权力承揽到10亿元工程项目
而第一次泄密,就换来了一个超乎他想象的大工程:这个保护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被交给了袁卫华父亲的工程队。
专题片中提到,在袁卫华到中纪委工作之前,袁卫华的父亲手下只有一支三五个人的小包工队,只能承接一些防水、房屋翻修的小工程,但他儿子却帮他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承揽工程专业户。袁卫华则要求父亲订立遗嘱,写明“将家庭财产全部给大儿子袁卫华”。
多年来,袁卫华利用自己的权力,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就在2015年被立案审查的前几天,袁卫华还为父亲运作拿到了两个工程。他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情节如此严重,令人震惊,也令人深思。
专题片披露,袁卫华除了通过拿工程牟利,也收受大量财物。党的十八大之后,他仍然没有收敛、收手,泄密内容除了中管干部的问题线索,还包括重要案件的初核方案、审计报告、调查报告等,甚至帮审查对象一起分析情况,出谋划策。
中央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主任穆红玉介绍,袁卫华是典型的以案谋私。这类秘密的泄露都会对纪律审查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甚至破坏,但在利益驱使下,袁卫华把纪律底线置之脑后。
中纪委清理门户四年处理38人
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梳理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共处理38人,其中立案查处17人、组织调整21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处分7200余人、谈话函询4500余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纪委的监督首先在于各级党委。纪委要把自我约束同接受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制度的篱笆扎紧,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回答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群众期盼。
中纪委称,对党员干部来说,失去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宗旨意识,也就失去了底线。袁卫华一方面把当大官当作人生追求,一方面又想着发大财,在这样畸形、扭曲的人生观驱动下,他对组织和纪律如此毫无敬畏,也就并不奇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