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三少爷 于 2012-1-12 15:16 编辑
2012年元旦,终于完成了一篇5万字左右的自传回忆文字的初稿,一共分为15篇,每篇都是系列性的文字,年底比较忙,希望争取在元宵节后修改完成,与各位一起分享。现将部分文字摘录,作为预告形式与大家见面。
在这里特别感谢阿傻与叶夜星的鞭策和鼓励!以及小米同志的理解和支持!
2012年元旦
当时尽管我们大家都没有钱,却总能在各自的伙食费里省下几块,一起凑起买两块一包的蓝色椰树牌香烟、嘉士利咸干花生、还有3块半一支的珠江啤酒,而且指定是要青色瓶的。纸箱装的12支装的珠江啤酒里面总有三四支青色瓶装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考证过,传闻青色装要比啡色装的好喝。在当时资讯还尚未发达的时期,这种”江湖传闻“是有一定感染力的。
同一时期,不知哪来的传闻:一种叫”美登“牌子的香烟,抽多了会“杀精”,以致当时这个盛行的香烟牌子,慢慢在茂名市面消失了。
-----〈乐园〉
当时市区的录像厅大大小小不下过百间,从发源地河西文化宫蔓延到河东中心影院与百花岗一带。
茂名当地有一句俗语叫:“屙屎趁涌”,用文字上来解说就是“盲目跟风”,从经济学上称之为:“羊群效应”。
跟许多地方的小城市一样,在茂名本地,如果市面出现一种比较容易赚钱的行业,很快就有许多人蜂拥而至,迅速上马这个行业,直到这个行业供应急速过度饱和,大大过剩,继于开始恶性竞争,到最后相继结业。
就好像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其实除了第一个人,其它人都不知道奔跑的方向和理由。
90年代曾经风盛一时的录像厅,木地板溜冰场,卡拉OK,保龄球馆等等娱乐行业,至今尚能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
------〈我们都是一群忧伤的孩子〉
的士驶出后,透过灰蒙蒙的车窗玻璃见到站在车亭下挥手的慧渐行渐远,那瞬间我知道自己经已爱上这位女生,只是,可能我们可能永远不再会见面了。
开往火车站的路上,我在稍纵即逝间去欣赏这座城市,它在夜色下显得分外美丽,我想自己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有位口无遮拦随心所欲而不矫情的女人陪我过看风景。其实上帝曾经给我打开过了另一扇窗,尽管有些东西只能埋藏在时间的尘埃里,止于唇齿,而掩于岁月。
-------〈别人的城市〉
茂名曾经有过不少的特色小酒吧,在90年代中期,中华楼对面新湖街的路口,有间大型DISCO最早雏形-------“乡里木屋”酒吧,装修以木型结构为主,门口招牌吊了一架报废的吉普车头,车头一半悬空在外,里面有个10来平方的舞池,小小的DJ台后整面墙壁是一个CD架,上面密密集集插满了CD唱片,让我垂涎不已,有位初中同学在那里做DJ,他常从吧台偷出满满的菠萝杯装鲜黑啤和我喝,不知是偷来的酒,还是因为黑啤的酒吧的酒劲强,一大杯喝下来就让人满脸通红。
----------〈悠长假期〉
200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春节过后没多久,“非典”疫情消息开始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各种途径迅速传开来,一夜之间引起了全民恐慌,人们开始疯狂抢购板蓝根、醋和口罩,各地传出不同版本的小道谣言,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的过度反应造成的恐慌和不安比莫明其妙的病毒更可怕。平静的生活正被一场的疫情在被改变着,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措手不及,生命显得如此无常和脆弱。
茂名地区虽然没有查出确诊病例,但在“非典”阴影笼罩下,各大小公众娱乐夜场顿时冷清起来,受到很大的冲击,纵然纷纷作出各种折扣优惠,仍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就连当时最火爆的“霹雳火”,一晚也只得稀稀拉拉的几台人。
--------〈流年〉
印象中茂名最早以“慢摇”风格出现的酒吧,是官山二路现在中粤电脑城位置的“星际”娱乐城,那里定位风格时常变换,人气一直很差。还有迎宾路YES吧、威威步行街的“FEEL CLUB”等,到了2006年前后时期,各样风格的慢摇吧悄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在茂名各个角落,其中包括有翠辉大厦的”本色“吧、富丽豪庭的”聊CLUB”、和口岸街口的“状元吧”(后改名为“后街”)等等。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客人们开始注重酒吧更加内涵性质音乐风格以及层次品位的质量,一间成功酒吧除了装修这种表象的视觉文化之外,必须有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管理体系,甚至是更深远的酒吧文化。在同一时期,茂名66吧是在由于其酒吧吧文化的突显而成功地开业,这也代表着茂名地区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酒吧黄金时代,它曾作为茂名夜生活的标志性酒吧,牢牢站在茂名娱乐夜场顶峰几年不倒。
---------〈文化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