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图为黄季焜教授接受专访
图为黄季焜教授接受专访
新浪财经讯 12月3日至4日,由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承办、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将在武汉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百余所高校经济学科负责人和经济学者共700余人将在两天里通过演讲、论坛等形式聚焦经济学学术前沿,剖析经济学热点问题,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出席大会并接受了年会记者的专访。
以下为专访实录:
问:您在会上谈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并非越大越好,东北地区应当鼓励适度规模,那么您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业规模化整体发展状况如何?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黄季焜:我想不管任何一个地区,规模化都是一个趋势。但是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任何地区的规模化都有一个适度性,农地规模太小太大都会不经济。不同地区的最优规模化进程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地理等具体情况而定。中国的东南部地区进行速度相较于东北来说较慢,主要是受到东南部的人口、经济等因素限制。但是其实这些地区的规模化进程也正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应当过度控制规模化的进程,因为这反而会促进农民因为想多拿政府补贴而过度促进规模化的进程,产生“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
问: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频繁,农民工进城,青年向城市聚集,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这种状况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会造成不利影响?
黄季焜: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从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律来看,农村地区的老龄化是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问题,这是由比较优势造成的。农业相对于工业、服务业,对农民来说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老人、妇女进城打工获得的效应显然是低于青壮年劳动者。从世界数据来看,美国农民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欧洲有一半以上的农业都是高于60岁的劳动者从事,日本的农民平均年龄达到67左右,反观我们国家则比他们还年轻,我国的农民平均年龄只有51岁左右。我认为我国在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到以后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农民平均年龄的增加是一个大趋势,而不是一个问题,这是由专业化劳动分工导致的合理结果。
问: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也被人们逐渐接受。有很多水果和蔬菜的供应商直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消费者交易,这种新型的产销方式会是农业未来的潮流吗?
黄季焜:我想互联网+不管在哪个行业,未来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互联网+现在已进入农业,可能未来的确会改变许多农产品的产销模式。
作为发展经济学学者来说,我也是有点担心这种发展模式。因为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很包容的发展模式,它更可能施惠于那些离城市交通更近、更便利的地方,即发达地区可能更加走到前面。但是整个市场份额是恒定的,当有一部分走在前面把同样的产品以更高价格卖出时,还有一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可能赶不上这种潮流,被这种新潮的发展模式甩在后面,反而会使得贫困地区更加贫穷。那么,如何帮助落后的内地农民在发展中不要落后太多是我们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根据您的一篇论文,中国的牛奶生产大部分都是由小家庭生产者来生产,而几乎少有规模生产,这个现象是全球普遍现象吗?还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与中国频繁曝光的牛奶问题有没有很大的关联?
黄季焜:规模经济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劳动力工资没有上涨之前,因为家庭劳动的机会成本为零,一家一户养牛的情况是很普遍而合理的。中国“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把这种小家庭生产模式赶出了经营范围,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重大的冲击。将小家庭养殖者集中起来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农民生活变得很不方便。规模化生产也不是越大越好,在欧洲很多地区,这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还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确会对这一生产方式产生冲击。
(文:杨秋怡 摄影:殷锦炎)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