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果壳网姬十三:微信辟谣让父母远离谣言
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兼CEO姬十三
2016年11月24日下午,由腾讯公司、网络空间安全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互联网安全责任论坛微信生态安全分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微信“平台治理”展开,来自互联网企业、行业研究机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互联网安全从业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新生态下的微信生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兼CEO 姬十三在演讲中表示,果壳网多年年一直致力于各个方面的科技和知识的辟谣,微信辟谣平台将辟谣的成果放大,为千里之外的父母带来一些信息知识上的改变,让他们远离谣言。
以下为演讲全文:
姬十三:安全无处不在,但是跟每个人生活中非常息息相关的、在微信上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可能是我下面要讲的一个小话题——老爸老妈在朋友圈给你转了帖子怎么办?
我妈给我转了一个帖子《下午刚发生,再忙也要看》,里面讲得是一个很古老的谣言,易拉罐的封口打开以后请一定不要贴着易拉罐喝,因为上面如果粘了鼠尿,可能给你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一般这种问题我不回复,这个问题我有印象,我查了一下,这个谣言2011的时候我们就粉碎过,后来我把这个发给她,她就没话说了。
这是在我们家人的对话中发生的,类似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由于我们离父母非常的遥远,父母会非常关心你,父母每天他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中,所谓的垃圾性信息非常多,老年人没有办法分辨这一点。他们总是愿意把这些东西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而且是一种非常关怀的状态,希望你马上收到和听到。这种情况下,其实子女有时候很难应对。因为你怎么反驳呢?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权威的工具帮助到每个人,其实就会非常方便,我想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个小问题。
果壳网这么多年一直在致力于各个方面的科技和知识的辟谣,通过微信辟谣平台,每天我们的辟谣内容被阅读达到几十万次,这也感谢微信辟谣平台的功劳,把辟谣内容很好的分发出去。
我们就会发现,科技类的知识类的谣言,它往往打着一幅很好阅读的状态,类似这样的标题:“别吃了,怪不得癌越来越多,看了整个人都不好了”。你看了以后,可能会让你少做很多事情甚至不正确的行为,但这些东西由于打了这么一个标题,在朋友圈里面转发得特别疯狂,这些东西可能每个人都收到过。
我以前做科研的时候,我是研究人脑的,当时我们有一个工作是养猕猴,猕猴是成群结队的,它们特别容易惊慌,有可能只是一个小猴子遇到一些小事情,比如它被树上的橡胶砸到,整个猴群都会惊慌以为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一个人遇到一个什么小事情,你大叫或者赶紧转发出来,好像这是一个天大的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所以类似于刚才那样的标题,如果父母在他的朋友圈里一发,他朋友圈里的老年人都会再发,然后转发给他们的子女,这个很难避免,因为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感谢微信,微信一方面整个构建熟人圈,使得亲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近;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子女通过这层关系,更好地去为他们辟谣的一个工具。所以利用微信的连接,我们通过辟谣为千里之外的父母带来一些信息知识上的改变,让他们远离谣言,这其实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科学谣言,看起来很有趣的,但是多为负面的信息。科学谣言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流变性,比如过去关于西瓜谣言经常的说法是,西瓜打针会让它变甜,这是瓜农经常会做的一些事情。但其实从科学上来讲,这样操作坏处更大,因为这么大的西瓜里面打药水西瓜会很容易烂,所以这么做得不偿失。这个谣言经久不衰,传了很多年。一开始这个谣言说西瓜里会打针,后来说瓜农往西瓜藤上会打针,这就是谣言的流变性。原来早期的版本被辟谣掉了,但后来改装以后会变成更加难以分辨版本。
果壳网姬十三:微信辟谣让父母远离谣言
其二是长期性。刚才也有嘉宾讲到,其实我们每天在粉碎的几十万篇谣言里面,可能很多谣言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但它经过各种演化,一个谣言版本可能会演化出几十、上百、上千的版本,在朋友圈里面以不同的身份在传播。大部分谣言可能是几年前辟谣过的,但经过改装以后防不胜防。
其三是群体性。各个网站、各个平媒可能都会以各种方式在同时传播,因为它真的很难分辨,这个方面我也希望,如果微信有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同时去分辨谣言的不同版本,能够在一开始就去粉碎它,这可能就价值非常大。
我们分析出,谣言通常有几个来源。
第一是由于来自大众媒体的不准确报道,这个其实也由于我们很多的媒体编辑缺乏科学方面的基础的素养。所以对早期的谣言,有些信息可能只是来自一些国外的简单的一些句子,在这边报道传失真,就会变成非常奇怪的一个说法。比如前阵子,外国专家说北京雾霾是中性的,我们的雾霾比伦敦的雾霾毒性更低,但其实这是对研究的误读。外国专家其实说的是,伦敦毒物的颗粒的酸碱性是酸性,北京的是中性。伦敦毒雾有很强的急性毒性,而北京雾霾的毒性是长期的,更复杂。中国媒体对这个研究存在误读。
第二是科学的领域里面其实有大量的比较低水平的研究,发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这些东西被媒体从一些低水平的研究那里转换过来,变成一个大众媒体的传播,它往往不太靠谱。比如“芹菜杀精”这样一些案例,其实可能只是一个科学家对于一类的特定条件下的一些研究做一些简单的判断,但到大众媒体上以后,去掉前提条件,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可以流传的文章。
第三是一些娱乐性的创作。比如大家可能都知道秋裤能使人失去抗寒能力,这个谣言其实是一个钓鱼帖,有些人为了炫智商,故意编一些前后矛盾或者内容有一些不当逻辑的文章,但它会包装成一个很容易传播,让人信以为真的东西,秋裤能使人失去抗寒能力,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钓帖,这个文章这几年流传非常广。可能真的有很多深认为,不要穿秋裤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记得我们网站以前愚人节的时候,会玩一些类似的东西,一开始写出来的时候感觉怎么会有人相信,发发玩得了。大便的时候厕所纸,纸巾折叠的次数和得不得痔疮有关系。很多人信以为真,我们用侧纸的时候要注意扯反面,因为会影响到痔疮。这些东西会让人哭笑不得,但这就是我们新媒体的特征,带来一些失真和变化,这是我们一开始很难预料到的。
第四是很多商业利益,在推动一些信息变成真的谣言。前一阵子有一个东西叫玛卡,被传成伟哥,这是一个科学上站不住脚的事情。
果壳网聚焦于科技类、知识类的谣言的辟谣。我们形成了一个品牌叫“谣言粉碎机”,在我们的网站上,后来到微博、微信在长期做类似的工作。我们会每天有一个自动的系统,去发现可以辟谣的谣言。当然谣言的版本非常多,但归根到底每天它新产生的谣言或者说最终的一个版本,其实量级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个数量是我们可控的,真正的引起比较大传播的唯一性版本的谣言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会每天发现这样的选题,通过专业编辑去拆解这个内容,关键我们要找到相应的文献来进行一个知识上的粉碎,这里面其实是非常技术化的工作,也感谢微信的辟谣平台,通过辟谣平台的放大,使我们辟谣的工作能够一天会被阅读几十万次,这可能是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难以想到的,现在也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辟谣方式。
我希望未来,在我们朋友圈里面对话的时候,跟父母对话的时候,当父母发一个谣言,它自动就会出现一个辟谣的工具。
我们做出了一个分答,它是一个语音问答平台,它发源于微信。每个人在微信里面拿语音去回答,是一个非常快捷的方式,如果能够让专家通过这种方式作出快速的反应,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前阵子在山东发生了一个事情,潍坊一个电视台报道了一个纱布门事件,说当地的一家医院在动手术的时候,把纱布留在了病人的腹腔里面,他把这个当做医疗事件来播放。卫计委的一个处长在分答上面提了一个问题:你对这个问题什么看法?我们通过系统自动把它推送给分答平台上的所有医学人士,半天内,大概有500多位专家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回答他们的看法。我们过去就一个事情去采访一个专家,通常要通过打电话,找到他的联系方式获得他的认可,然后约时间,半天可能只能得到一个专家对一个事情的专业看法。但通过分答这样的平台能够推送给很多专家,你瞬间可以得到很多专业人士对这件事情快速的回答。当时这个事情推送给了很多专家以后,有500多名医学人士在第一时间用语音快速给了他们一个判断,当时是媒体迅速跟进。
这是我的一些简单的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