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北京74项“奇葩证明”统一取消 大都“多怪乱假”
过去,老年人补办个结婚登记,过程既有些复杂又有些荒谬,首先需要提供一份夫妻关系的证明,证明俩人是“事实婚姻”,除此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份直系亲属的证明,即由儿女证明“我爸妈确实是夫妻关系”,然后儿女还需要再提供一份证明,证明自己确实是儿女……这些“奇葩”证明,都集中由作为“政府神经末梢”的街道和居(村)委会来出具。今后,类似这种在办事过程中需要出具的五花八门的证明将不再需要。
“我爸妈是夫妻”、“我是我爸妈的女儿”、“我还活着”……今后,类似这样的“奇葩证明”将消失。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政府审改办获悉,本市统一取消74项市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证明,涉及卫生、医疗、住房、就业、上学等多项市民日常办事内容,其中20项证明直接取消;53项证明调整办事方式,也不再由基层部门开具;还有一项调整了证明的开具部门。
74项“奇葩证明”今后不再需要
近日,市政府审改办下发“关于取消调整74项市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涉及群众办事创业各类证明的通知”,74项基层证明被取消,这些证明原开具单位皆为居(村)委会、街道办事处,涉及近10个政府主管部门。如同补办结婚登记时双方需要的关系证明,这些被取消的证明中,不少都是街道、居委会根本无从证明的“奇葩”证明。“无工作单位人员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个人收入证明”、“人户分离的年龄在9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申领高龄老人津贴的健在证明”、“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证明”、“申请骨灰撒海的经办人与死者关系的证明”……这些本不该由街道、居委会来出具的证明,统统被取消。
政府转变办事方式 改证明为内部核查
不开证明了,但相关事项还需正常办理。此次取消74项基层证明的目录清单中,明确了各项证明所对应的主管部门,包括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计委、市交通委、市城管局等。取消基层证明后,这些部门要求改变相应的办理方式,第一种是取消证明后,改为内部调查核实,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来“证明”,不再由办事人来回跑腿开证明。如“申办收养子女登记的收养人有无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的证明”取消后,将由市民政局“通过部门的内部调查核实或第三方收养评估办理”。
第二种方式是取消证明,改为由申请人提交有效证件或凭证即可,包括有效的医疗证明、银行收入证明、房产证、租赁合同等等。如“申请骨灰撒海的经办人与死者关系的证明”取消后,申请人只需提交本人公民身份证、个人书面承诺书或申请人同殡仪服务机构签署的协议书即可。
另一种方式是个人书面承诺或双方协议即可办理,如签署一份“我××××情况,如出现×××,负一切法律责任”的声明。补办婚姻登记的双方关系证明,取消后改为提交身份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外加夫妻双方的个人声明。
年底前各区政府要求完成证明清理
据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取消的74项基层开具的证明中,有20项证明属于直接作废,由于相关政策的调整,证明的设立依据已废止,如二孩放开后,多项涉及市卫计委的相关证明直接取消,包括“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婚育情况证明”等;另外53项属于取消证明后,相关政府部门要求通过调整办事方式受理;还有一项“无犯罪记录证明”,居委会无法证明的事项,调整为由派出所开具。
取消74项证明,全市到底还有多少证明需要由基层开具?据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基层开具证明的底数已基本摸清,此次清理针对的是市政府层面要求基层开具的证明,各个市级部门都被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对于取消调整的证明进行相应的文件规定和办事流程的修订和对接。下一步,区政府也要求抓紧清理各类证明。“哪一级设立,哪一级清理”,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区政府对于基层证明的清理,也将按照证明设立的依据一一进行清理。据了解,各区政府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本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求基层开具证明事项的清理工作,并向市政府审改办报送清理证明清单。文/本报记者 林艳
核心
基层证明涉及十大民生领域 呈现“多、怪、乱、假”
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到医疗、住房、就业、教育,需要由街道、居委会给开具的证明多达190余项,涉及10多个民生领域,种类庞杂、数量繁多,“光居住证明就达20多类。什么东西都要开个证明,但街道、居委会实际上根本证明不了这些内容,往往会变成‘假证明’。”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彻底清理基层的“奇葩”证明,市政府审改办曾对全市基层情况进行过摸底,并在广外街道及三个社区进行试点,调研一年内由基层开具的所有证明种类。“通过摸底调研发现,街道、居委会开具的证明有这四大特点:多、怪、乱、假。”
“这其实是一个体制遗留历史问题。过去每个人都是‘单位人’,干什么事都需要单位、街道给开个证明,政府部门对这种证明路径有依赖,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方便管理、减少风险。”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原因是,政府部门信息之间的不互通导致需要循环证明。”
文/本报记者 林艳
对话
为开奇葩证明 社区曾建“评估小组”
对话人:西城区德胜街道安德路北社区居委会书记 亓永红
北青报:这次市里明确提出取消74项基层证明,会给居委会的工作带来什么变化?
亓永红:很多没必要、重复性的证明不用开了,对于社区来说,减轻了我们很多工作负担。
举例来说,在民政口的慈善救助方面,原来很多证明都需要社区来出具,像“申请医疗慈善项目援助救助的家庭困难证明”,我们有一个评估小组,包括居委会的党委成员、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申请人的楼门长、邻里邻居代表都要出席对申请人进行评估,看看具体生活状况到底是怎样,申请人要提交各种医疗票据、收入证明等。虽然评估时间不长,但是涉及到要出席的评估人很多,申请人要一一得到评估人的认可,所以办起来会比较麻烦。现在这项证明取消了,评估小组也就不需要了。
北青报:对于社区居民来讲,是不是今后办事也更方便?
亓永红:不仅是方便,居民也更容易接受。比如之前社区的80岁以上老人申请居家养老助残券,我们需要入户调查,看老人的家庭情况,还要看老人是不是健在,如果入户的时候老人暂住或者长住在儿女家,还得拿着当天的报纸拍张照片给我们看,这不仅麻烦,对老人来讲,证明自己还健在也很尴尬。现在,老人只要通过北京市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查询就可以了,这就很方便了。文/本报记者 董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