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珠三角最后一间缫丝厂:缫丝半世纪 蚕育文化香(图)
蚕丝车间。
珠三角最后一间缫丝厂:缫丝半世纪 蚕育文化香(图)
工人们在挑选蚕茧。
珠三角最后一间缫丝厂:缫丝半世纪 蚕育文化香(图)
正在高温浸泡的蚕茧。
原标题:缫丝半世纪 蚕育文化香
广东制造先驱5
文、图/记者刘鹏飞、黄健源通讯员梁雅芳
清末民初,南海西樵的缫丝业发展到鼎盛。在缫丝女工手上,通过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等一道道工序,一根根蚕丝不可思议地从蚕茧中剥离。整理好后,一捆捆蚕丝便被运往最近的码头。而“一艇生丝出,一艇白银入”的景象,谱写着南海曾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的辉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转移,桑基鱼塘的模式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整个缫丝行业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式微。同样,位于佛山南海西樵镇的南海丝厂经过半个世纪的浮沉,今天成为珠三角唯一仅存的缫丝厂,个中曲折令人感慨。如今,南海丝厂开始寻求多方面发展——除了生产多样化、出租物业、开发高附加值的“蚕丝被”业务,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其一大特色。
坚守:成珠三角唯一的缫丝厂
在西樵山北麓山脚下,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海丝厂仍旧坚持用传统的手法来生产缫丝。事实上,尽管建在西樵繁华的江浦上,但是厂内的冷清与喧闹的江浦路形成强烈的对比,只有挂在门口的几块牌匾和“南海丝厂”四个字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距离该厂5公里处,便是陈启沅创办中国第一家缫丝厂的简村。而据西樵镇的工作人员介绍,南海丝厂目前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唯一一间缫丝厂。
南海丝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丝厂于1966年由省轻工厅组织筹建。“当时桑基鱼塘连成片,农民驾着小船搭载着一筐筐蚕茧,在纵横交错的河网中穿梭,与他人交易蚕茧。”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原本桑基鱼塘的土地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工厂。一方面环境的日益破坏,让蚕吐不出合格的丝;另一方面,各种化纤材料的兴起,让蚕丝失去了原本的市场。随着桑基鱼塘阵地的丢失和市场的日益萎缩,使得珠三角地区只有南海丝厂一家在苦苦坚持。
该负责人表示,他几十年都在南海丝厂工作,坚守下来不仅是对蚕丝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也是让一起奋斗在缫丝行业的全体员工能有个体面的生活,更是对西樵育蚕缫丝历史传统的坚持。
走访:在黑色房间精挑纯洁丝线
记者来到南海丝厂,厂内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似乎将时间冻住。在丝厂总经办主任梁彩娟的带领下,穿过中间的展示区,记者一行来到了生产车间。
梁彩娟告诉记者,整个生产车间分为选茧区、煮蚕缫丝区、复摇区和整理打包区四大区域。
在选茧区内,经过缫丝女工的精心挑选,好的蚕茧被送往制取真丝的重要环节,煮蚕缫丝区。
在缫丝机运转的轰鸣声中,被清理出头绪的蚕茧被倒入一个个黄色的盒中,顺着履带在机器内回环反复地旋转着。
在无数个不断上下滑动机器柄的牵引下,顺着盒子游走的蚕茧被拉进到旁边的温水槽中,每10个成一小团,不断地旋转着变成一根根丝线。在这长达数十米的缫丝机旁,两个缫丝女工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拉丝引线,动作熟稔。
“她们负责把打结的丝线剪除掉,然后重新安放到机器上。”梁彩娟表示。据悉,由于现在缫丝业低迷,原本有5条生产线的缫丝机,如今只有2条开工,另外3条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
在打包区内,为了保证丝线的色泽度,工人们需要在墙壁都刷成黑色的房间里,细细观察每一捆丝线,保证每一捆丝线颜色的纯洁度。
在梁彩娟看来,缫丝工作是清苦的,她们的坚守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尊重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