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在中国这个茶文化的摇篮,福建为何享有茶乡的盛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尽管中国茶叶的采集、栽培和生产的历史始于何时,各种文献记载并不一致,但以茶叶为饮料的习惯始于中国,中国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历史最悠久,产地最多,品种最繁,产量最大,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最精,则是举世公认的。而且,在中西接触的早期历史中,茶、丝和瓷器等都曾是早期全球化时代最受西方青睐且最具标识意义的中国商品,而茶叶更长期占据中国出口商品的首位,中国茶文化亦因此而被视作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作为中国主要的产茶区之一,福建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虽不算最早,但至迟到宋元时期就已成为中国享有盛誉的茶乡。201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收入中唐至清末茶书114种,其中宋元茶书24种,竟有16种出自福建人之手。仅此一点,即足以佐证彼时福建茶叶和茶文化之盛。到明清时期,福建茶叶产区已几乎遍布全省各地,故有“闽诸郡皆产茶”之说,其中尤以武夷茶最富盛名。早期输入英国及世界各地的中国茶中,亦以福建茶为最多。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烈要求开放福州为通商口岸,原因即在于此。“与番夷互市”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南京)之后,福州迅速发展成为茶贸易大港和中国茶叶出口最重要的口岸,其故亦在于此。
在中国这个茶文化的摇篮,福建为何享有茶乡的盛誉
然则福州之成为茶贸易大港,而且茶出口总量长期稳居全国各口岸之首(据统计,1861年居总输出量的46.2%,1865年占有42.9%,1871年则占总量之38%,1875年为39.6%,直至1880年,仍居总输出量的38.2%),这对福建茶业而言,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是借助这个机遇,福建茶业快速步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随着福建茶的国际化和出口量的激增,福建的茶叶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茶山、茶园日辟日广,甚至连万山深处的寺庙亦有以之为产业者,出现了“民竞业茶”、茶庄茶行林立的繁盛景象。这种景象尽管随国际市场的起伏波动而时隐时现,起落靡定,但茶业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经济支柱这种格局迄今未变。
周宁茶叶的普及和推广,亦得益于茶叶全球化这个时代大背景。周宁县域先民饮茶习惯起源甚早,至少唐代就已出现,但受制于国家政策、道路、市场等多种因素,清中叶之前周宁茶叶多系自产自销,仅用于待客,或当地居民日常解渴。福州开埠,特别是太平军“闯入”江南之后,福州成为茶贸易大港,茶叶外销渐旺。闽东地区地近福州,又有古道和水路相连,茶叶种植和加工突飞猛进,成为福建重要的茶叶产区。地处闽东西北部的周宁县域多山,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土质深厚松软,最适宜于茶叶生长。受外需市场的拉动,周宁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亦渐成支柱产业。到19世纪末,茶园、茶行已遍及全县,甚至连当时偏僻的竹下村亦设有茶行,其中周墩、萌村(源)、七步、浦源、端源等地尤为兴旺,全县年精制茶叶达万箱以上。据光绪26年(1899年)福州宁周会馆建馆时所立碑铭记载,当年捐资的周宁茶商即多达60余户,足见当年周宁茶事的繁盛。此后,虽因国际茶叶市场和国内政局动荡,周宁茶叶历经波折,但周宁茶农、茶贩和茶商诚信经营,迎难而进,因此整个民国时期周宁茶叶总体而言仍有所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周宁茶叶在政府的扶植和茶农、茶商的共同努力下,周宁茶叶不仅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管理和加工技艺更科学,而且逐步形成自有的主打品牌,并日益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认同和欢迎。
有关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书籍甚多,单收入《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中国茶书全集》的茶书就有百多种,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50册《中国茶文献集成》所辑想必更为可观,至于前辈和时贤所著有关茶业、茶道、茶文化的著作和文章更仆难数,但这些著述所涉及和涵盖的地域并不平衡。闽东虽为福建著名的产茶区,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但相关论著并不多见,而关于周宁茶文化的专书更付阙如。有感于此,宁德师范学院孙绍旭教授在周宁县茶业局和诸多乡前辈的勉励和支持之下,从地毯式的资料搜集开始,再辅之以实地调研,历时数载,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周宁茶文化》这部专著。书中以翔实的史料和历年实地调研所得为依据,对周宁茶叶的起源及发展历史、茶叶的种植与管理、茶叶的加工技艺、茶叶的销售,茶俗的产生、儒释道与茶俗之关系,以及茶俗的日常呈现等一一做了静态的钩沉和动态的分析,其中对茶叶的销售和茶俗的形成及其日常呈现的论述尤见深入,是一部扎实而有见地的区域茶文化专著。
在中国这个茶文化的摇篮,福建为何享有茶乡的盛誉
绍旭生在周宁,长在周宁,现在又供职于宁德,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对变迁中的家乡更负有一种深切的使命感。带着这种深情和使命感,十多年来,无论寒暑,无论雨晴,只要得空,便深入到实地进行调研。他常常行走在行人稀少、布满青苔的白银古道上,去亲近和发现一座座废弃的白银矿坑;他往来穿梭于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世界,汲汲为破落且日渐稀少的古村落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存续之道;他当然更关注家乡在全球化时代的剧烈变迁,并把这种关注化作系统的论说,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基于这些实地考察,再结合自己经年累月潜搜冥索所得的可观乡邦文献,互为参证,已陆续撰写并出版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实证分析——以周宁县百年劳务变迁为个案》、《萌源古村》和《白银古道》等多部著作,在闽东这片几乎被学术界遗忘的土地上,逐步构建和拓展属于自己的学术版图,并为乡邦文化承传与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力。据我所知,他今后仍将以闽东地区为中心,力求以更阔大的视野和更沉潜的学术定力,在已累积的基础上写出看得见的闽东和看不见的闽东,以展示这片土地的神奇和沧桑。
我好饮茶,但对茶、茶道和茶文化素无研究,对故乡史事亦未曾著力,本没有发言权,然绍旭客气,再三邀我在他的新著卷首写几句话,我与绍旭谊兼师友,于公于私均无可推脱,故于先睹之余略述所感如上,权以为序。
(本文系作者为孙绍旭著《周宁茶文化》一书所作序言,该书即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标题为编者所拟。)
在中国这个茶文化的摇篮,福建为何享有茶乡的盛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