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94岁“肌肉爷爷”坚持健身二十余载 别样生活享晚年
■94岁沈华健身已达二十余年。
94岁“肌肉爷爷”坚持健身二十余载 别样生活享晚年
■黄秀兰奶奶,86周岁,在家中进行翻译。
退休后除了含饴弄孙,老人家怎样才能更加有所为、有所乐?
今天是重阳节,老年生活的话题又引发每一位市民的思考。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广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47.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3%,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今日之老人,就是明日之我们。在不少人印象中,老人退休后,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休闲度日,又或者帮忙照顾儿孙。但这真的是他们向往的晚年生活吗?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成为大多数老人晚年生活的目标。
■采写:新快报记者周聪■摄影:新快报记者祝贺
1
94岁“肌肉爷爷”
坚持健身二十余载
他的想法:不为竞争,不求追逐极限,只为强身健体
94岁高龄的沈华是广州一名普通老人,但与其他热爱喝茶遛鸟的老人不同的是,他从70岁开始接触健身,他几乎每天都会去健身房锻炼至少一个小时,这一练就是24年。如今,年逾九旬的他精神矍铄、身形健美,浑身都是肌肉。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肌肉爷爷”。
说起健身,沈华告诉记者:“我60岁退休,带孙子那段时间我就看书看报纸,那段时间我经常感冒,经常这样,就看那些书籍报纸说人要适当的运动,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病痛就少了。”
“动则慢衰,动则慢退”是沈华的运动格言,其表示第一次来健身房锻炼时自己已经70多岁了,沈华告诉记者:“以前,我身高只有1.6米左右非常瘦弱。后来我就按照书上说的,试着在健身房锻炼,结果这一试就停不下来了。”当时几乎没人相信他能坚持下来,但做自己想做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正是通过多年的坚持,让他拥有了一身紧实的肌肉。
下午3时,身穿白色背心、黑色裤子的沈华来到健身房锻炼,健身房里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前来健身的年轻人都会主动上前与他打招呼。
“华哥,来了!身体还好吧?”
“华哥,今天练什么?”
新快报记者在健身房看到,沈华精神抖擞,在律动的节奏中,轻松驾驭多个需要高肌肉含量与超强体能的健身器械,很难看出眼前的这一位老人已经94岁。如今,这位长寿老人做起引体向上、单双杠依然不在话下,在器械锻炼时,结实的肌肉清晰可见。他坦言,自己健身不为竞争,不求追逐极限,只为强身健体。
虽然现在随着年纪增长,体能逐渐变差了,但健身仍是他最好的朋友。沈华说:“我常对自己说,不要这么用力练,因为年纪大了嘛,太用力是不行的,要温柔一点,因为健身就像哑铃这样,有轻有重,你有这么大能力,你就重一点,没这样的能力就轻一点咯。”
在沈华老人的带动下,儿子和儿媳妇也开始走进健身房进行锻炼。对此沈华老人十分欣慰,他表示:“运动锻炼很苦,是逼不来只有靠自觉。在我的带动下,儿子儿媳妇也能加入锻炼身体的队伍中来,我很高兴。”
2
86岁“翻译奶奶”
六年翻译了数百万俄文
她的想法:要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要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今年86岁的黄秀兰婆婆,退休前是浙江大学心理系的教授,退休后回到广州老家生活。不久前,她花费了六年时间,将300万字的《维果茨基全集》译完。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我就是闲不住,想动动脑筋,找找乐趣。结果刚开始翻译不久,丈夫就去世了,为了重新找到生活的支点,我决定将这本书译完。”
上世纪90年代初,黄秀兰与丈夫龚浩然教授相继退休。“离开学校后,享受休闲生活之余,还想做点什么,方觉踏实与坦然。”退休后,黄秀兰婆婆与丈夫并没有闲下来,而是选择继续进行着自己的课题研究。两人在苍南、无锡等地,开展班集体研究课题。
当新快报记者问到,为什么在退休之时选择继续工作而不是颐养天年的时候,黄秀兰婆婆回答道:“我与丈夫教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的心理方面的研究。突然要我们停下,总觉得不适应。所以就找点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来做。”
研究课题开展得十分顺利,并入围国家教育部“七·五”、“八·五”规划。这就让老两口更停不下来了。“一开始,我们是想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随着课题的顺利进行,也就一直做下来了。”
两人的研究课题暂告一段落后,当大家以为,老两口会歇一歇,不再“折腾”了。谁知,这时黄秀兰婆婆与丈夫,又决定开始着手翻译《维果茨基全集》。
“当时《维果茨基全集》在国内并没有译本,因为涉及许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好翻译。出版社找到我们的时候,丈夫基本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而我也只能是作为他的‘秘书’,陪‘太子’读书。”就这样,黄秀兰与丈夫又开始进行翻译。此时的黄秀兰婆婆已近八旬。
天有不测风云,在开始翻译的第二年,黄秀兰的丈夫因病去世。黄秀兰婆婆说:“丈夫去世,我感觉突然一下没有了生活的支点,浑浑噩噩一年后,我决定要重新振作起来,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工作,就是我新的支点。”
当翻译完成后接下来又准备做什么?黄秀兰婆婆笑着说:“曾经我试着去老人大学学电子琴,可是人太笨,进步不大,兴趣受阻。接下来,我准备写写书,用以消遣。”记者了解到,在翻译的六年中,每当累了或休息时,黄秀兰婆婆总会写书用以消遣。
如今黄秀兰婆婆已出版《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精要》、《心理健康活百岁——延后衰老的策略》、《告别肥胖与糖尿病》等书。
3
受热心义工感染
92岁婆婆当义工
她的想法:喜欢老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感觉
在广州南沙区珠江街有一支长者义工团队,黄润金老婆婆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今年92岁。说起当义工,黄润金老婆婆笑着告诉记者:“我本来是义工们帮助的对象,但义工们的热心感染了我,我也想当义工。”像她这样的长者义工还有57位。这些长者义工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助,创新养老模式。两年多来已有58位老人和500多位老人结成结对邻居,志愿服务次数近7000人次。
90多岁当义工?这还要从今年年初说起。今年年初,本是帮扶对象的黄婆婆,主动找到金太阳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小南,并提出要加入长者义工团队。还自己找到了3位结对邻居。
本来大家看黄婆婆年事已高,不忍她奔波操劳,想劝她放弃,可是黄婆婆说自己身体还比较硬朗,当义工还能解闷,经过考虑后大家不忍心辜负老人的热情,便答应黄婆婆加入团队。于是,92岁的黄润金老婆婆,成为长者义工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每当说起做义工,黄润金婆婆脸上总会笑容灿烂,她说:“看到那些老人义工在我家进进出出,来帮助陪伴我,我觉得很高兴,很想自己也当义工。我在附近找有没有我能够帮助的老人,后来还真的找到了3家。”
黄润金婆婆找到的结对邻居中,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瘫痪在床,老人由于要照顾孩子每天都在家中不出门。黄润金婆婆便经常登门拜访,和老人聊天解闷,并对老人进行劝慰。
“我主要都是以精神帮扶为主。有一次聊天后,那位老人对我说‘黄姐,幸亏有你经常过来和我聊天,不然我每天一个人在家都快烦闷死了。”黄润金老婆婆笑着说道:“当了长者义工后我的生活充实了许多,我很喜欢这种老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感觉。”
在黄润金婆婆看来,做义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何乐而不为。
94岁“肌肉爷爷”坚持健身二十余载 别样生活享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