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各地20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新的楼市调控措施。媒体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今年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楼市政策收紧。除了此前已经成为热点的一线城市之外,近期房价上涨较快的多个城市,以及部分被认为是三四线的城市,也发布了新的调控政策。
对于此番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措施,有舆论担忧,调控不能总是局限在“权宜之计”上。调控不能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通盘考虑,从多方面下手,不能一直上演加码限购——松绑限购——加码限购的历史循环。
调控政策有松有紧
此次的多地楼市调控,被媒体称为“因城施策”,各个城市有所不同,调控主要手段集中在限购与限贷上。
而在“地从何来”上,对于部分近期涨幅较快的城市,例如南京等,还配套出台了调控土地供给、控制土地最高招拍价、限定拍卖资金最后到账期限的政策。国土资源部也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全国各地将停止审批别墅类供地和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对联排别墅、低密度花园等类别墅项目的审批也将进一步控制。同时,全国要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高档住房的土地供应,进一步调控住房供应结构。
此外,媒体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澳门出席活动时,谈及内地新一波楼市调控,指出面对楼市分化态势,要强化地方政府调控的“主体责任”。
综合梳理各地新政,可以发现力度有明显区别,部分城市力度较大。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厉”深圳调控为例,继3月25日出台的“深六条”后,10月4日,又提出楼市调控八项措施。对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且无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继续执行贷款首付款比例最低30%的政策;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但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拥有1套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除此之外,深圳还表示,将会严查市场违规行为,禁止企业以诚意金、VIP卡等形式蓄客,一房一价,严禁企业采取拖延开盘时间、控制房源等手段捂盘惜售、制造供不应求假象。重点打击零首付、首付贷、众筹买房,严禁中介机构从事自我融资、自我担保、设立资金池等场外配资金融业务。换言之,部分此前合资格的购房者在新政策下,将会失去购房资格。
不过,在部分城市祭出“大招”的同时,也有城市的新政属于基本重复强调既有政策,媒体评价,此类城市的限购措施主要限制以非本地居民购买多套住宅,调低第二套房的贷款比例,或者加强市场透明化及稳定市场措施为主。以广州为例,其在10月4日晚间发布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限购限贷政策,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监管,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对不接受政府价格指导的项目,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或不予办理交易网签备案。政府文件强调,严格执行既有的住房限购政策,严格执行现有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因此,部分城市的限购被舆论评价为“剪指甲”。
市场关注资金来源
除了限购之外,限贷所带出的 “钱从何来”也吸引媒体舆论关注,部分投机性的资金对房地产交易的炒作或将受到限制。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政策中,包含了提高首套房的按揭比例、二套房的首付比例等要求。多家媒体表示,业内人士认为楼市限购有可能波及房贷增量,但不会导致全国性的房贷收缩,同时,银行主动上调利率意愿也不强。以广州为例,其房贷政策较之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临近深圳的地区,银行的房贷或有收紧的趋势。另一方面,有媒体舆论担忧,由于新政使得部分原本有购房资格的人士失去资格,同时首套二套间套利空间巨大,将会使得“首付贷”变相重现。例如,购房者有可能先还清一套的房贷,然后再拿去银行做抵押,以某些消费贷款的名目套取资金。
此外,部分来自上市公司方面的资金也引发关注。有媒体报道指出,统计沪深交易所披露信息,上市公司今年已在楼市中投入了近百亿元,购置房产及土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沪深两市共披露了近60宗上市公司花费超千万元购买土地和房产的计划或方案,总金额将近百亿元。
前段时间*ST宁通出售两套北京学区住宅以保壳的新闻也许不少读者还记忆犹新。不过,相比卖房,媒体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更喜欢买,并聚焦商业地产项目上。就地域而言,一线城市,即北上广深受到特别的青睐。此外有媒体报道认为,保险资金也正在涌入楼市。
然而,有关状况正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0月13日,新浪财经等多家财经媒体报道指出,央行召集5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会议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贷款风险。部分地区监管部门也已经开始行动。10月12日,上海银监局召集部分辖内银行机构开会,警示房地产信贷风险,强调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坚持“穿透式管理”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强调加强房地产信贷总量和集中度的检测,重点做好对商业地产和异地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控。
舆论:调控不能头痛医头
虽然多地政府部门轮番行动,为火热的楼市降温,但也有不少媒体舆论表示,楼市调控不能总是局限在“权宜之计”上,缺乏全面的解决办法,部分城市的限购更是多年来循环重复。
《新京报》等媒体以南京和杭州为例,指从限价到限贷再到限购,再到9月26日的13条意见发布,南京市在稳定房价方面可以用“高度重视”来形容,但内容上却毫无新意。媒体评论认为,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对接二连三的限购波澜不惊,购房者心理恐慌加剧,调控不能只提“限购”二字,应该进行多层次的疏导,从房地产税等税收手段,乃至切实解决普通市民住房困难的廉租房等,从整体上对楼市作长远调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