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徐佳宾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徐佳宾
新浪财经讯 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全球年会”于2016年9月24-25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徐佳宾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佳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各位同仁,很高兴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我一点肤浅的心得体会,感谢主办方给予这次机会,由于长期在学校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缘故,所以有一些心得体会,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下也参与了部分中国制造的研究制订等工作,也很有幸成为学术界的代表,参与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委员会。这里作为我自己一点心得体会来讲讲。
今天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这个问题,怎样构建中国制造的产业支撑体系,无非就是一个命题,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要构造中国制造的产业,支持中国制造或者中国智能制造的产业支撑体系,第二个就是我们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地三是怎么样构建。来的路上我就在想我们讲千万遍,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支持中国成为一个智能制造大国,或者说是中国制造大国,很明显大家都感觉到中国经济在中高速的增长,中高速的增长背后又是产业结构的问题,经济增长跟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本来是长期关系,为什么在中国显得这么紧迫?其实后面又有一个逻辑,产业结构到底是谁来引领?毫无疑问,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实体经济、制造业应该是坚实的基础。那在这个基础上什么东西可以完成中国的制造化、工业化,或者说从制造化、工业化向服务化转型,还是智能制造,从这个角度讲智能制造是打实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来这个会场的时候我想起了哈佛大学研究产业经济后来又研究企业战略的波特教授曾经在他很著名的书《国家竞争优势》中写过的一句话,他说产业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征。他把一个产业归纳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征,所以这个产业不仅仅是你看到的一个数量,看到的一个规模,还体现了这个民族在背后面临的数字、数量,和对整个经济发展未来的判断。
我这里要讲,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很自豪的讲,我们现在国民生产总值有多大,但是国民生产总值能说明问题吗?国外讲看一看你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在增长经济学怎么衡量的,是效率,效率怎么来的?很可能人家认为是一个勤奋的成果,但是效率也体现在你这个国家创新的水平,2016年在评全球的创新企业的过程当中,在2015年全球的创新企业中,中国一家都没有,美国有几家,日本有几家,所以我们在“中国制造2025”的方阵当中,第一方阵是美国,第二方阵是德国和日本,千万要记得日本就在我们身边,日本创新的水平比我们高。
那么日本在这几年当中在干什么?日本已经在企业很多的创新领域当中从B2C向B2B迈进,所以我们在高歌马云在这个领域当中怎么样,人家松下夏普都在干B2B了,我们现在看他们在消费的领域里已经开始好像销声匿迹,听不到声音,松下已经从它原来的家电当中从事汽车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人家也在转移,夏普在搞健康医疗机器人,以及智能住宅。所以我们要反思为什么,恰恰日本在经历过住房泡沫以后,他把大量的钱投入到了制造业,而且投入到制造业跟信息产业融合的领域,当今中国危机感还在增加,我们经常讲我们国家未富先老,恰恰在我们产业的领域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未强先遗了,为什么我们讲在我们这个领域当中体现了这种情况,世界上曾经出过三次产业转移,但是这次产业转移是第四次,是发生在中国,中国在全球产业当中干了什么?我们面临了成本的上升,面临了成本上升以后,我们制造技术没有上去,制造技术的水平也没有上去,结果出现周边的国家崛起了,周边的国家沿着低端和高端在崛起,一个端口向东南亚和南美转移,最典型的就是低端的。这个数据非常耐人寻味,耐克公司生产的鞋原来在中国占的比重是非常高的,但是这几年中国消费只有34%,在东南亚周边以越南为代表的国家已经上升为37%,也就是我们在低端的过程已经开始进行外延。
那是不是高端的过程我们也在转移呢?也在转移,虽然我们看到的好象非常的轰轰烈烈,实际上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了他们对全球版图的全新绘制,这种版图的绘制就是它的再工业化等等的创新计划,吸引着资金,以美国为例,主要回流的都是比较高档的利率,体现在它主要是高端消费品领域,其次是经历了制造业汽车和工程机械的变动,通用电器,洗衣机、冰箱、加热器等等搬回美国,他发现他生产的原料成本可以下降25%,时间可以缩短五倍,结果它的销售成本比中国还要便宜,在中国的销售成本是1599美元,但是在美国生产的时候只要1299元,这明显有差距,那么在精密制造领域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美国的亨特公司将它的灌溉控制系统的生产线从中国迁回加利福尼亚州,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在汽车和工程领域里,亨特公司宣布把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搬回美国。两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在这个当中还没有做成工业制造强国的时候,仅仅是制造大国的时候,在全球就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别人的行为控制不了你,就像我们整天说要做高端,想要进口国外的高端欧美高端是不可能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下河北工信厅的厅长,也是我研究时的好朋友,他讲中国的制造业是有大国经济的,这句话我感觉很深,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工业基础,我们的工业基础可以说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在它的大类、中类、小类各方面,我们都有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产业体系是非常多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在绝大部分产业处在中低端。“中国制造2025”面临一个非常有趣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1.0、2.0、3.0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就像诸位专家讲的,正好发生了全球的产业变革和全球的科技变革,我们可以在这个浪潮当中一起搞世界经济,就有趣在这,你的4.0和德国的4.0和美国的再工业化是什么样的,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做完1.0、2.0、3.0再去做,具体化的讲就是它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一个串联式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工业4.0”,而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前无古人的事情,作为1.0、2.0、3.0、4.0重叠在一起,一个夹心饼干一样的东西,必然失灵。
我们经常听到不仅要进行2.0的补课,3.0的普及,4.0的试点,人家的某一个体系都是很鲜明的,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我们不就需要完成人家没有完成的事情。就涉及到经济学要讲到一个问题,你到底有没有后发优势,事实上,在经济学上我们在后发的过程当中到底是否存在后发优势。中国的工业化是给我看到后发展优势的希望,但是在后发的过程也是后发展劣势。中国在49年到79年,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但是我们这个工业化是重工业化,按照西方经济学是必须要补上消费者工业化过程当中,或者以方阵为代表的工业化,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还要补上这个课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后发是有优势,但是后发过程是有后发的劣势,如果我们不注意后发劣势,那我们的成就什么都干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因为后发的过程要完成后发的优势,就要模仿两样东西,一个就是模仿它的制度,还有一个模仿它的技术,事实上模仿它的制度我不是讲性质的制度,是带有体系的制度和企业制度,比模仿技术还要困难。所以在完成这个技术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很困难,是在一个不完善市场制度当中来完善它的技术追赶它的技术。
这个制度是中国不断融入市场的,但是我们的技术也在追赶,就体现在我们“中国制造2025”基础的元器件,我们基础的零部件,基础的材料,基础的工艺,基础的技术体系,还需要进行扩散。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一个非常连续而且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核心零部件基础的零部件使用只是国外的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我们通用的零部件只有国外的30%或者20%,寿命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年,这是我们在这之中所短缺的。所以要完成这个东西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制造上面下工夫,中国制造最核心的就是智能制造,既然中国在这过程当中要从1.0、2.0、3.0向夹心饼干出发,就出现一个问题,不仅要为新兴的产业指明路径,发展方向,而且要为传统的产业提供改造的动力。那么这里面就是中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所面临的两大任务,不仅仅是要发展新兴产业,而且还要面临着改进改造传统的产业。所以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传统的产业在改进过程当中是不是有利可图,为此我专门在这次来这里向大家汇报之前走访了两个企业,一个企业是在西北,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叫吴忠仪表,就做工业仪表当中的控制法,但是他的老总非常能干,他在干的过程中通过智能制造、信息化精细化出现了非常惊人的变化,在他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前他们企业有1400个人,生产的产值三个亿,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改造以后,企业的人员从1400人到900人,产值从原来的三个亿做到14亿,可想而知它的劳动生产力从人均20万做到100万,说明智能化改造确实可以提供很强大的支撑。同时库存从原来的需要的一个亿,变为14亿的采购,当中只需要八千万,所以这种效力是非常的明显。
它进行构建中国产业支持体系是一个体系化改造的过程,原来一个产业为中心变为另一个产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要进行的是产学研用相结合,这就回到我刚才一开始讲的,2012年的时候我去韩国,我到韩国去的时候很有意思,在韩国首尔大街上我看了一下汽车,有70%是现代,20%是大众,看不到美国车,这是因为韩国人有一种爱国爱自己产业的概念,允许自己国家的产业发生错误改进,所以用户必须要懂包容创新的精神。否则这个是做不下去的,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为什么我们数控机床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们产业当中到底是谁主导的还是形成共同的。很多的产业在新形的时候有很大的风险,收益很低,就像一个公共产品,不像在后面的阶段成为一个非常带有私人的,这里面涉及到产学研政经用等方面的问题。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