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新浪科技 李根
厦门大学可能是共享自行车最早的尝试者之一。早在2010年,这家位于东南一隅的高校就推出过“小绿计划”,只要有周身绿漆的自行车,校园内师生人尽可用。
这些自行车最早来自学生的遗弃和捐赠。因为厦大校区跨海分布的缘故,大一大二以后,漳州校区会出现大批因搬家剩下的自行车。于是厦大最先在相对封闭的漳州校区推行“小绿计划”:首先检测维修确定共享的自行车,其次统一刷上绿漆并逐一编号,最后供校内师生随停随用。
厦大2010年开始推行的小绿
厦大2010年开始推行的小绿
共享单车初试水
作为一个公益且深具人文关怀的项目,小绿让厦大管理者备感自豪,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第一是丢失,虽然统一刷漆并有编号,但仍旧不能避免车辆丢失,有些还是学生自己骑到了校外;
第二是私用,“小绿”天生的参差不齐,让质量不错的“小绿”出现被私自上锁的情况;
第三是维修,虽然设置了统一的维修点,但并不每一辆坏掉的“小绿”都能被耗时费力地送到维修点;最严重的问题是破坏,因为不收费、不记名,小绿并没有遭到合理使用,“无恒产者无恒心”的问题开始上演。
厦大官方为此做过多方面尝试,一方面在车源质量上做保障,甚至为此专门购入一批新车,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宣传引导和巡检力度,凡私自上锁和不正当使用者都将面临处罚。
然而从最后效果来说,显然与最初愿景越走越远。因为“小绿计划”,投入的人力和精力比自行车私有时要多得多,效率上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其实当时有学生专门提议过,可以推行校内自行车有桩化停用,并通过刷学生卡的形式确定使用者身份,但校方认为这会是一个浩大而繁复的工程,最后并没有施行。
北京2012年开始推行的公用自行车
北京2012年开始推行的公用自行车
2年以后,自行车有桩化使用开始在北京等大城市得到施行,在朝阳、通州和昌平最为明显,只要通过公交卡,便可在固定的停车桩位骑走使用一辆自行车。不过还车却不方便,临时停靠还有丢失的风险。最为关键的是,与所有官方主导的项目一样,整体用户体验欠佳,无论是起初的申请,还是自行车本身存在的故障查修。
移动化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ofo和摩拜单车等项目引起关注前,共享自行车的想法就已经被尝试过。但ofo,特别是摩拜单车之所以能够在近期迅速引发关注,和其解决共享自行车问题的背后思路分不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和共享经济概念的普及。
起于北大校园的ofo项目
起于北大校园的ofo项目
ofo是校园创业项目。自2015年9月开始,几个北大自行车协会的毕业生开始希望通过校园内的封闭环境试水自行车共享。彼时正是共享经济火热无比的时候,他们通过学校签约的方式,统一购买自行车,安装传感和智能装置,再让学生通过专门App,实现定位、解锁、用车、付费等用车流程,同样,车辆报修和监测也通过该App。值得一提的是,ofo在校园环境内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对于更加复杂的校外环境还难以把握,在4月谈到目标时,ofo给出的说法是优先覆盖全国500家高校。
有趣的是,更加复杂的校外市场开始被一家来自上海的“优步”基因的项目进行摸索。2014年,前优步上海负责人的王晓峰创立摩拜单车项目,在不断打磨探索后,推出了独特样式的车型,并在近期推广进入北京时,引发更大规模的关注。
摩拜单车则深具优步基因
摩拜单车则深具优步基因
其实就内核来说,ofo和摩拜单车并无本质不同,甚至在解决方案上,双方都致力于在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技术上,实现了车联网的问题,通过手机打通了整套使用闭环,并确定了使用者身份;
其次是硬件上,通过分布车身的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甚至自主设计的方式,解决了共享自行车中“找”、“丢”和“修”等问题,并依此实现了随用随停;
最后是借助移动支付,让商业闭环成为可能——虽然盈利模式仍被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着。
未来交通的启示
然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摩拜单车们的意义还不止于“共享自行车”,这甚至可是说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未来出行的样子,也是交通行业常常谈到的“三化”。
第一是环保化。无论是特斯拉带动的电动化风潮,还是700bike推行的单车文化,环保化出行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在尾气排放引起的雾霾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电动化、新能源,环保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反应到供应端,围绕环保化推出的交通产品及解决方案也在不断涌现。
第二是共享化。光有新能源还不够,提高出行工具的使用效率才能进一步降低能耗使用。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此前也在多个场合公开强调,滴滴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意识到不必每一个人都要“拥有一辆汽车”,而且只有让现有汽车尽可能跑在路上,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拥堵。同样,目前摩拜单车等开始的智能单车共享模式,“随停随用”正是在共享化的大趋势下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是智能化。这种智能化是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无论是辅助驾驶还是无人车解决方案。甚至在汽车领域以共享口号起家的滴滴和Uber,目前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宣扬“无人车”。如果过往外界认为程维和卡拉尼克的目标是干掉出租车司机,那现在的趋势已经很清晰,他们的目标是干掉司机——只有干掉司机,才能让共享出行的方案变得更加高效而顺畅,并且能够规避众多由司机引发的不确定风险。
也就是说,未来出行的场景,像极了目前摩拜单车们展现的样子:自助力或电助力,总之要环保;共享化,人人可用,随时随地可用;智能化,使用效率高并且标准化数据化。
另外,摩拜单车等也能看作是未来城市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具体场景来说也不难想见:在未来的出行场景中,人们先通过公共交通或无人车解决长距离出行,再通过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作为3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出行的补充。
至于摩拜单车等能不能找到盈利模式,又会不会成为滴滴出行版块中的一个功能?可能很重要,因为关乎具体企业的生与死。但可能又不是很重要,因为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创新站在了趋势上——用户需要它,未来也需要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