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贵州扶贫五招实现后发赶超
千龙网贵州贵阳9月5日讯(记者 林涛)贵州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彻底扭转了长期在全国挂末的被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后发赶超之路。
9月5日,在“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活动贵州站出发仪式后,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省小康办副主任王瑞军出席媒体见面会,并就贵州脱贫攻坚奔小康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叶韬列举了一组数字加以印证。按照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2010年不变价),截至2015年,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93万,占全国总数的8.8%,贫困发生率14%。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贫困县66个,有934个贫困乡、9000个贫困村。在国家确定的“11+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贵州省的有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片区”,覆盖全省85.3%的国土面积,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
同时,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扶贫产业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至2015年,贵州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预计从33.4%下降到14%,按省定标准累计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谈到为什么在扶贫方面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叶韬主任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是实现了工作思路的“三个转变”。即扶贫方式由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扶贫重点由一村一户扶持向区域性扶贫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扶贫力量由部门扶贫为主向社会化大扶贫为主转变。
二是确立了“三个三”的扶贫工作方针。即以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三个基本”,以开发式造血扶贫、易地搬迁式扶贫、兜底式扶贫为内容的“三类措施”,以产业化扶贫、整乡(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手段的“三项重点工作”。
三是开展了“四类”改革。即进行项目资金改革,将项目资金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县级,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开展金融扶贫改革、开展教育资助改革、开展医疗扶贫改革等。
四是在全国取得了“六个率先”。即率先推行“摘帽不摘政策”的“减贫摘帽”激励措施;率先以整村推进为基础,实行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率先采取“省领导联系、省直部门牵头负责、县乡组织实施”的集团帮扶模式,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实施集中攻坚;率先出台《贵州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率先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率先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
五是形成了扶贫开发“六种模式”。即形成了“毕节试验” “晴隆模式” “长顺做法” “印江经验” “威宁实践” “迤那路子”,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深入实施“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认真落实“1+10”配套文件,实行“倒计时”,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用心用情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如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网络媒体走转改:贵州扶贫五招实现后发赶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