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50年前的今天(1966年9月3日),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去世。事实上,傅雷也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其子傅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就傅雷的艺术交往、艺术收藏、艺术理念、教育等畅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父亲的艺术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真,一切都是以真为本。”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1929年傅雷在法国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1960年52岁时的傅雷
傅雷(1908-1966)有两个儿子,相比长子、钢琴家傅聪,如果不是多次重编《傅雷家书》,二儿子傅敏似乎算得上一个隐者。
走进傅敏的家,就像到了黄宾虹(1865-1955)山水画小型展览室,两面墙上,依次是黄宾虹的山水画《青城山写生图》、《西山秋爽》等,此外,还有难得一见的陈师曾山水画《溪山帆影》,品读这些清润的笔墨,室外的暑气似乎也少了许多。
这些书画都是傅雷的藏品,也是在1976年以后他陆续从有关方面取回来的,“少了有一半。”傅敏说,言语之间有些无奈,然而他能怎么样呢?
傅雷以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而名世,事实上,他更是一位艺术鉴赏家——他与国画大家黄宾虹识于1935年,在其后20年的交往中,两位忘年交的交谊仅被视作艺坛佳话而广为传颂,而论及傅雷的艺术收藏,有一大部分都是黄宾虹的精品。傅敏于几年前在北京和上海先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其父亲傅雷的艺术交往、艺术收藏、艺术理念、教育等畅谈自己的体会,“父亲的艺术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真,一切都是以真为本。人本身要真,做事也要真,画画也要真,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投机取巧。”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2012年傅敏在北京的家中与傅雷青铜头像
收藏黄宾虹画作最多
澎湃新闻:傅敏先生好,我们还是从新版《傅雷家书》与你父亲的艺术教育说起,你父亲对你们从小在艺术教育方面一直重视,你哥哥傅聪是钢琴家,你父亲那时候对你在艺术方面是怎么培养的?
傅敏:小时候我拉过小提琴。
澎湃新闻:书画方面有没有花工夫练习?
傅敏:没有,父亲不强迫我们练,但是对这方面的熏陶还是有的。
澎湃新闻:就是提高你们的书画鉴赏力?
傅敏:对。他在家里看画看书法。
澎湃新闻:就让你们跟着看?
傅敏:我们就跟着看,他就希望我们跟着看,跟着聊天。这种熏陶很重要。
澎湃新闻:那时候你们家里的书画收藏也很丰富吧?
傅敏:也不是很丰富,很精的。比如我厅里的这幅是陈师曾的山水画,就是我父亲的收藏。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陈师曾山水画(傅敏收藏)
澎湃新闻:比如说小时候跟着你父亲一起看的印象深的艺术收藏还有哪些?
傅敏:那就多了,黄宾虹的画作是最多的,外面人说黄宾虹精品都在傅雷那儿。黄宾虹那时是每几天来一封信。
澎湃新闻:据说信里常常夹一幅画?就送给你父亲了?
傅敏:对,他就觉得这种(交流)也好,他觉得我父亲懂他的画,他们俩相差45岁。我父亲第一次看到黄宾虹的画是在他表妹顾墨飞家,就拍案叫好,那是1943年,就开始与黄宾虹通信。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1948年黄宾虹夫妇与傅雷夫妇合影于北平黄宾虹寓所
澎湃新闻:后期是每个星期都通,同时夹一幅画?
傅敏:不光是每个星期,你看那个日期就知道,往往是几天一封信。厅里挂的这几幅小画是黄宾虹最后的作品,那是抄家退还的,退来时只是叠着的四张,这是2010年上海博物馆替我裱的,隐隐约约还可看到背面有抄家打印的编号。这一张是黄宾虹早期的作品,画的是平原,很不多见!
澎湃新闻:黄宾虹用墨很恣意的。
傅敏:很自然。这幅画是原装,画框都是父亲当年配的,我都没动过。是抄家退还的。你看这幅是黄宾虹送给我父亲的,上面有题款。
澎湃新闻:题款是“西山秋爽图,怒庵先生一笑”。
傅敏:这个我一直不敢挂,因为当年的画框已很旧,画钩已有点脱落,所以就立在这书柜上。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记录的经手黄宾虹“寄沪书画总清单”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书“傅宅经收书画细账”
澎湃新闻:那时候他与你们谈黄宾虹吗?
傅敏:当然谈。就讲他的画,黄宾虹这个人,也是挺好的,他书法也好,画也好,他刻图章也好。
澎湃新闻:黄宾虹论画强调“内美”,最早并不以画知名,他是学者,在上海也做过编辑,他的第一次展览就是你父亲张罗的。
傅敏:是的。我爸说,那时他四处云游啊,写生稿子不得了啊,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到浙江博物馆去,看黄宾虹的写生的作品,真是太丰富了。他真是才气横溢。
澎湃新闻:文人型的。
傅敏:黄宾虹完全不在意金钱。所以黄宾虹去世以后,黄夫人还在,生活就有些困难。然后我爸就给当时浙江的文化局长写信讲到这些——因为黄宾虹去世时候所有作品全捐给了博物馆,但是始终没办手续,直到黄宾虹的女婿赵志钧打成右派后才去接收,这里面就有猫腻了。因为黄宾虹女婿最了解黄宾虹,对他的绘画颇有研究,对他的绘画以及收藏最熟悉。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写给黄宾虹的手札(局部),于中可见黄翁引傅雷为知音,赠画颇多
澎湃新闻:那你父亲那时候推崇黄宾虹还有别的原因吗?
傅敏:父亲就是觉得他东西好啊。一看他这作品那么有品位,在世界上也站得住脚的,尽管那时候他的名气没那么响。我爸当年就说黄宾虹的绘画要在半个世纪或者一个世纪以后才会为人们认识。可是,就是到现在,黄宾虹还没到他应该的地位,这从市场的价格来看。那天我看到那个李可染的画,开价一亿多元。
澎湃新闻:当时社会的审美水品还没达到傅雷先生达到的境界。
傅敏:讲到现在的金钱社会呐,更是资本在推动。
傅雷的字从飘逸到敦厚
澎湃新闻:反观傅雷先生,就完全不同了,而且他不仅是艺术,对音乐、对文学都有极高的鉴赏力,古今中外,在诸多领域达到如此高度,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很罕见了。
傅敏:我爸爸这个人,他是非常纯的,他没有任何杂质,他说这个东西好就是好。就从艺术角度来讲。
澎湃新闻:因为很多人他推崇一个艺术家是有个人的一些私心的。
傅敏:比如说他对刘海粟的评价——刘海粟在法国的时候,是离不开我爸爸的,因为刘海粟法文不行。我父亲去了半年以后法文就没问题了,在法国艺术沙龙对各种艺术家是应对自如。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在法国留学时期的傅雷
澎湃新闻:那他对刘海粟的艺术有什么说法吗?
傅敏:刘海粟是有才,但他不用功。比如说,1976年以后,他也是经常到北京来,我爸爸的朋友么,当然我常常去拜访他,他对朋友说这就是傅雷的儿子:“傅雷啊真了不起,他真懂我的画。”
澎湃新闻:你怎么说呢?
傅敏:真有眼光的人心里有数的。而且刘海粟的画越到后来越不行。别的不讲,他的颜色,俗,我爸早就说他俗。《家书》也有一段说刘的画俗。
澎湃新闻:刘海粟知道你父亲这样评价他吗?
傅敏:知道。
澎湃新闻:有段时间两人掰了。
傅敏:断交二十年嘛。这在艺术界的老人都知道这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为张弦的事。我爸是留法时认识张弦的,回国后同在上海美专教书,我爸觉得张弦很有才艺,但很穷,刘海粟给他的工资很低,对张太刻薄。张弦是病死的,就是因为他穷、病,所以在纪念张弦而举办遗作展览的筹委会上,我爸与刘海粟公开闹翻了。我爸的一个朋友,就是当年也在上海美专任教的留法画家刘抗,他抗战开始就去了新加坡,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北京来,我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说是这么回事。因为我爸自传里都写过这些,我就借此核对一下。他说你爸爸脾气是很暴躁,容不得一点沙子,性格非常耿直。所以从那以后与刘海粟绝交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后在政协碰见了才和好,那都是已经过去的事了。
澎湃新闻: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和的原因与张弦有关系,那能否再具体些?
傅敏:因为父亲认为刘海粟办校(上海美专)太商业气。所以这是我父亲后来不愿意在那儿教书的主要原因吧。父亲这个人太纯了,他看不惯这些。
澎湃新闻:他在上海美专呆了多久?
傅敏:前后一年半。我爸对刘海粟的看法我听他讲过,解放之后他们又来往了,我爸有时就上刘海粟家去看他的藏画。说一看刘海粟的藏画,就知道他没有艺术眼光,他藏的东西不行。
澎湃新闻:刘海粟藏的什么画?
傅敏:那我就不清楚了。
澎湃新闻:刘收藏的是西画还是中国画?
傅敏:中国画。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书法扇面
澎湃新闻:傅雷先生的书法成就其实也很高,比如与黄宾虹通信时期的书法——很成熟了,他有很长时间用钢笔书写就没有用毛笔了,然后他说我一定要练练书法。之前有人说傅雷先生被打成“右派”以后开始要练书法,但其实不是。
傅敏:我父亲年青时的书法的确很好,很灿烂,充满了朝气,非常潇洒,而且你只要看当年35岁时给黄宾虹写的信,就一目了然了!
澎湃新闻:写经他都写过。他后来的字跟早年的字不一样,早年的字瘦而飘逸,后来的字乍看有些肥了,敦厚,有隋人写经的感觉。后一种字体是在1960年代以后?
傅敏:对。跟他的经历有关,“反右”后那个时期他就开始练魏碑,那是他的好友周煦良怕他郁闷想不开,就拿来许多碑帖,其中就有魏碑。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他的字就显得含蓄敦厚,这与他的心情有关。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致黄宾虹手札
澎湃新闻:早期还是有一种往外的锋芒感,就像他写张爱玲的文学评论都是锋芒毕露的。他字体的变化主要跟他练的哪些字体有关?
傅敏:魏碑。
澎湃新闻:《傅雷家书》里所收的大多是给你哥哥的信,那他那时给你写的信多不多?
傅敏:不多,长信也就是四五封信,有一封很长的信,我翻译了《英语语言史》两篇文章给他看,他改了,写了一封11页的信,帮我分析,什么是你心理上的问题,什么是你语言上的问题。这封信我舍不得烧掉,别的都烧掉了。
澎湃新闻:为什么烧掉呢?
傅敏:“五·一六”通知一出笼,我就觉得情况不妙,就把父母给我的信都烧了!果然等到学校里一乱起来,学生就找我要那些信!但那封长信没烧,舍不得,当时我女朋友的哥哥在北大图书馆,交给他保存,之后托人问过他,也没有下文了!
澎湃新闻:现在找不到了?
傅敏:对。
澎湃新闻:太可惜了!
傅敏:如果没有毁掉,说不定作为文物不知哪一天会出来的。
特别喜欢石涛
澎湃新闻:还是回到您父亲的藏画,除了黄宾虹以外,还有哪些,有古画吗?哪些是代表性的?
傅敏:有,不是很多。他一般觉得东西好就可以,不一定名头大。有一张新罗山人的花鸟,他也特别喜欢石涛。
澎湃新闻:那他喜欢的跟扬州都有点关系啊。石涛后来定居在扬州的。宋元的画他没什么收藏?
傅敏:这个很少。
澎湃新闻:书法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傅敏:有郑板桥的,有刘墉的。他收藏的一些手札有的并没什么名气,但书法气息很好。
澎湃新闻:就是说收藏只问是否对自己的脾气,不论名头大小?
傅敏:对对,所以从他收藏的东西就看得出他的眼光品位。
澎湃新闻:他有没有跟你们讲过他的收藏理念?
傅敏:没来得及,他就走了。当我进入这个领域知道欣赏时,找不到他人了。究竟他收藏什么,我哥哥傅聪比我清楚,他比我大三岁,就不一样了,而且他早熟。
澎湃新闻:所以后来傅先生的收藏在你这儿多一些是吧?诗书画之类的。
傅敏:我也不多,主要在我哥哥那里,退回来好多东西那个时候是他拿走的。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夫妇与傅聪
澎湃新闻:听说你父亲还收藏过庞薰琹的画,他对庞评价是怎样的?
傅敏:庞薰琹本来在震旦大学学医,同时又爱画画,当年举棋不定,究竟学医还是学画。有一天碰到一个比利时神父,说了他的想法,那个神父就说,你们中国人永远不要想成为艺术家,这句话让他下了决心。后来他到法国学绘画,与我爸相识。抗战胜利后,他从内地到了上海,我爸看到他在苗族地区彝族地区画的很多人物风情画,非常精彩。就自告奋勇的就在震旦大学大礼堂举办了庞薰琹画展——我爸就说看看中国人能不能成为艺术家!
澎湃新闻:庞薰琹他也创新,尤其在人物画上。
傅敏:那时候他在苗族地区画了第一幅画,我也看到过,真好。而且庞薰琹的素描功底很好。他画的飞天,一看就是有功夫的。但这个人后来可惜了,搞了工业美术。我爸是觉得他受了他家人的影响。在家人的驱使下他开始趋于从政,当个学院院长之类的。
澎湃新闻:他收藏了庞薰琹的油画素描之类?
傅敏:他有庞薰琹的画。在我哥那儿。
澎湃新闻:那傅先生收藏这么多东西对你的人生之路、后来鉴赏有什么影响?
傅敏:当然有影响,所以我的眼光也太高了。比如说像李可染的一些作品我是就不喜欢。
澎湃新闻:就是为政治服务的那部分作品?
傅敏:这都是受我父亲影响。现在的国画没有几张看得上眼的,就没底子没功夫。
澎湃新闻:又要有文人士大夫气,又要有传统的功力,又要从传统里出来,这太难了。就你的眼光说,中国国画界有哪些还可以的?
傅敏:我觉得越来越不行了,很多是没有好好下过工夫的。黄宾虹下了几十年的工夫,我爸说如果黄宾虹七十以前去世就没有黄宾虹了。
澎湃新闻:黄宾虹画作名声的转折点就是傅雷在他80寿辰的时候给搞的一个展览,当时还专门出了一个画册。
傅敏:对,我这里还收藏有一本当年展览的画册,是1943年印的。
傅家藏品的散失与返还
澎湃新闻:能不能谈谈傅先生收藏最初散失的细节?
傅敏:当时都是上海音乐学院抄走的。
澎湃新闻:就是1966年8月底,把你家里面收藏全部抄走了?
傅敏:当时没抄走,全封存了。9月3日他们自杀了之后法院就封存了,查点得非常详细,所以目录很详细。到了1976年以后开始退还东西。
退还了一些,估计丢失了父亲藏画的五分之三,法院封存的单字上有画名,但没东西。有三本黄宾虹的册页是从某博物馆要回来的!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朱梅馥夫妇追悼会
澎湃新闻:那册页上有没有题款,比如写关于傅雷先生什么的吗?
傅敏:有的,这是送给我父亲的,所以有题款的。大概在六七年前,有一次我哥哥来国内讲学和演出,给了我一堆资料,说他的一个朋友给了他这些资料,说明某博物馆有爸爸当年收藏的黄宾虹三本册页,而且是黄宾虹当年送给我爸的,所以都有题款。他说这事你去办吧!我跟那家博物馆交涉了三年,来去来去,开始时候说没有,后来我说有,肯定有。最后我把册页上的抄家的编号和相对应的馆藏编号给了他们。最后到什么程度呢?我把附有黄宾虹题款的那一页照片复印件都给了他们。这才最后说有。
澎湃新闻:后来这三部册页退给你们了?
傅敏:退给我了。还办了退还手续。
澎湃新闻:这是哪一年的事?
傅敏:大概是2009年吧。
澎湃新闻:那他退给你们还不错了。
傅敏: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册页就是黄宾虹的《青城山写生册》,真是黄宾虹绘画的精品!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旧藏黄宾虹《青城山写生册》中的两页(傅敏藏)
澎湃新闻:这个是皆大欢喜的。
傅敏:你看,现在挂着的这些画,后来都是那家博物馆的那位副馆长帮我们裱的。而且,我们后来也成了朋友。
澎湃新闻:有些好奇,当时博物馆怎么拿到这三个黄宾虹册页的?
傅敏:抄家之后,收藏品全部到了文物管理所。在进入文物商定前,先由博物馆去挑选,这样这些册页到了博物馆!后来我还给了博物馆一个单子,说还有什么东西你们那里有没有,就没消息了。
澎湃新闻:因为你没有证据了?你那个单子里还有哪些东西?
傅敏:我记不得了。我得查。
澎湃新闻:除了黄宾虹的书画还有哪些?
傅敏:还有黄宾虹别的东西,别的画。
澎湃新闻:怎么散失了那么多?我听过有一种说法说是那时封存的后来都退给你们家了。
傅敏:没有全部退还,退还了大概是我父亲收藏的五分之二。
1979年我去了英国了,所有当时退还的一些东西我都留在上海的亲戚家里。后来退还的事就由他们处理,由他们去音乐学院取东西签字等等。
1980年九月我回国后,因为在北京工作,这些事仍然委托他们处理。
有一年,我哥哥告诉我,在香港有个朋友跟他讲:有人拿着爸爸收藏的黄宾虹画来估计要出手。
我哥哥后来看到那些画了,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澎湃新闻:是你们的亲戚把你父亲的部分收藏品弄到香港的?
傅敏:我想就是这么回事!我记得不光是画,好多瓷器,宋代的瓷器什么的。
澎湃新闻:就是说当时国家返还的一部分收藏品给你们了。
傅敏:对,当时出国前我去上海音乐学院领取并签字的,因为我要去英国,然后我把这些返还的东西存在他们家,等我英国回来这些东西都没了。
后来我哥哥从香港过来,告诉了我有关爸爸的藏画在香港要出手的事。我们就决定赶紧把还存在亲戚家的东西统统由我拿回北京。先由我哥哥写封信,然后由我去接收那部分东西。
你看这四张黄宾虹的小画,这张陈师曾的画,林风眠的那张仕女画,还有刚刚说的那张新罗山人花鸟,都是那批东西里的。
澎湃新闻: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傅敏:上世纪九十年代了。
澎湃新闻:书法你们家多不多?像对联之类的。
傅敏:书法不是很多,但是有。
澎湃新闻:但我看信里提到的有挺多,像每次给傅雷写对联,他回信都表示感谢啊。那还是散失了很多。那你们弟兄俩加起来收藏的书法五六十件有吗?
傅敏:我得查一查,我做过一个统计,至少丢了五分之三。
以人为本和独立思考
澎湃新闻:你觉得傅雷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你影响大吗?
傅敏:谈不上大不大,就是一种熏陶。
澎湃新闻:就是潜移默化。你觉得他的艺术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是什么?
傅敏:真。一切都是以真为本。人本身要真,你做事也要真,你画画也要真,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投机取巧。
澎湃新闻:就包括为人处世也是要真。就包括你欣赏的艺术也是这样?就是有真意,有真趣。有了真,才会有意境或境界,否则,都是虚的。反观当下的画坛、文坛,虚的、伪的太多了。
傅敏:“真”是最根本的,你刚才谈到意境,都是虚假的哪来意境?
澎湃新闻:但有个问题:“真”是一个理想的东西,但社会中是一个很虚设的东西,它会使真正的真人不断碰到很多挫折,就像你父亲最后选择了那样的路……
傅敏:所以我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澎湃新闻:所以“真”是和理想主义者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搞艺术、搞媒体、搞文化事业都是相通的。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叶永烈收藏的傅雷档案——“劳动力调查”表格
傅敏:我父亲不能到社会上去做事,一做事就碰壁,哪里看得惯!
实际上,我对父亲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入的。在中学时代甚至大学,我认为父亲只不过是个翻译家而已。随着时间推移,尤其在我整理出版父亲的著译后,我对父亲的认识才开始深入。
父亲一辈子给人的印象是躲在书房不问世事,做了大量卓越的翻译工作。但是在我看来,父亲除了在翻译领域的耕耘和贡献,更值得我怀念的是他那高贵的品格。他把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傅雷在江苏路寓所的书桌前,身后墙上悬挂着画作、书法等。
我的祖父很早就含冤入狱,染上了痨病,24岁去世,当时父亲只有4岁。奶奶不认字,但非常有见识。孤儿寡母,从偏僻的乡村来到当时人称“小上海”的周浦。父亲对我讲过,在他小时候,奶奶对他管教极严,几乎整天把他关在书房里读书,看到窗外绿树成荫,蝴蝶纷飞,父亲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
父亲和文艺界不少名人都有很深的交情,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对文艺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有一颗坦荡的赤子之心。我记得1943年,父亲在上海筹备黄宾虹画展,父亲比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小50多岁,两人却成了忘年交。当时黄宾虹人在北平,日本人要给他开画展,他是很有骨气的人,拒绝了。黄宾虹从北平把画作寄到上海,父亲在上海编画册,跑印刷厂,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他还写了一篇文章《观画答客问》,这是第一篇研究黄宾虹画作非常重要的论文。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1943年,傅雷夫妇(左)在“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上,傅雷参与举办了该展览。
为了调养身体,父亲开始学着种花,他做什么事情都有模有样,一丝不苟。他种了50多种玫瑰花和月季花,那些花开得漂亮极了。花开时节,里弄很多邻居都来观看。那时父亲的朋友为了帮助他摆脱苦闷,送他碑帖让他练书法,结果他的毛笔字也练得非常好,他年轻时的字很漂亮。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父亲的书法开始敦厚含蓄,既体现当时的处境,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
父亲喜欢独立思考,正因为他会独立思考,而他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他不像有些人弄书法就在书法,弄翻译就在翻译,弄绘画就懂绘画,那不行。
澎湃新闻:傅雷先生最后确实是打通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
傅敏:对,所以他是站得高、看得广,所以问题就看得比较清楚,他的悟性就在这样一个的基础上的悟性。他的独立思考不是一般的独立思考,因为他的基础好,面广,所以独立思考那就是跟别人的独立思考不一样,他独特的眼光就出来了。所以我觉得确实好多人说我父亲这样的大家,这样的人大概很少很少。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1961年,傅雷与傅敏在上海江苏路寓所前的小花园
澎湃新闻:他对你们从小怎么教育?
傅敏:从小对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和独立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他对我们考试什么的不在乎。
澎湃新闻:考得差一点也不要紧?
傅敏:你爱考多少考多少。
澎湃新闻:你小时候有一次考得不是太好是吧?
傅敏:小学里成绩一塌糊涂。
澎湃新闻:那他后来怎么对你这个成绩的?
傅敏:小学我差点蹲班嘛,后来到了1948年因为家里到昆明去,到昆明去靠学校没考上,算了,我爸自己教我。然后回来以后,凭自己同等学力,考了当时的光华附中,后来考上了复旦。从此以后还是自己知道念书了。
澎湃新闻:那时候悟了。
傅敏:考上了,自己知道什么原因,知道念书了,从此以后他就不管我了。
澎湃新闻:就是你自由发展,也不看你作业?
傅敏:没有,没有像现在的家长,要看孩子的作业,还要签字等等!
傅雷之子傅敏:父亲独立思考的基础在融会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