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沈峰
考试作弊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然而,就在不久前的2016年多省公务员联考结束不久,却频频传出“泄题”风声,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也同样传来了疑似“泄题”的消息,令舆论一片哗然。即将到来的2016年高考,是否还会上演多年来屡禁不止的作弊、替考事件,考试作弊入刑定罪能否让高考的违纪行为无处遁形?
A 现象 作弊、舞弊、替考屡屡发生
5月10日,教育部召开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参加了高考安全的电视电话会议。从会议中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都绷紧了一根弦——如何确保高考的安全?
羊城晚报记者发现,近年来高考作弊事件一直屡禁不止,且是手段越来越先进。2008年,浙江永康出现高考无线电作弊案,有超过30人牵涉其中;2011年,广东汕头考生陈某在高考语文考试时,私藏手机逃过监考人员检查,夹带手机进入试室,并在监考员发放试卷后,趁监考员不注意,用手机迅速将语文试题拍摄后对外发送。
除了高考作弊,高考舞弊也很猖獗。2009年山西忻州破获一起利用高科技工具舞弊案,抓获犯罪嫌疑人中4人是在校大学生,1人是中学教师。据了解,在某些偏远的地区,高考舞弊并非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有些地方为了好成绩,有老师会提前主动泄题给学生,或者考试时监考老师不严格监考,睁只眼闭只眼放任学生作弊。”参加过高考的某位大学生透露。
而近年来发生的高考重大事件还有替考事件。2014年央视曝光来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有高考替考中介在武汉部分高校组织枪手,与个别考务工作人员串通,进行替考;2015年有媒体卧底曝光江西南昌高考替考事件,将高考替考的整条产业链赤裸裸地揭露出来。
屡屡发生的替考事件暴露了高考组织和管理中的很多漏洞。所以,在召开的会议上,多位教育官员反复提到要认清形势,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考部门要认清当前国家教育考试外部环境复杂和考试系统内部存在薄弱环节的现状,把安全保密工作当作高考的第一要务,把安全保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B 法规 作弊入刑提高威慑力
2012年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考试作弊情节严重”包括以下情形:组织团伙作弊的;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
不过,对这些严重作弊情节的处罚,之前多数只是对考生取消高考成绩,暂停几年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取消录取资格或学籍,对在校学生开除学籍或对老师予以解聘等。“这样的处罚其实很轻,值得冒险。”有学生如是说。
但是,从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了一项针对考试作弊的罪名条款,即在公务员考试、高考等法律规定的各类国家考试中实施作弊的,将入刑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大大提高了震慑力。
今年1月14日,北京海淀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首例“替考”案,并当庭作出判决。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作弊的考生虎某及“枪手”侯某,均因犯代替考试罪被法院判处拘役一个月及罚金10000元;3月18日,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也审理了该省首例组织作弊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C行动 广州高考将进行指纹识别
今年全国25个省份将使用高考全国卷,高考的安全性显得更加重要。“今年高考试题试卷的安全保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发生试题失密泄密事件,其影响将是全国性的,一定要严防死守。”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强调。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广州在高考安全上做足了功夫。据广州市招考办主任林洽生介绍,今年广州对高考试卷的运送、保管、分发以及主考等各环节要求都落实到岗,落实到人,确保试卷绝对安全。“在试卷运送方面,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监控。试卷到保密室后也有实时监控,并联网到省、市招考部门实施监控。试卷到考点后由一名副主考和保密员,在试卷分发之前专门看管好试卷。另外,对备用卷的使用和保管也提出明确要求,备用卷也要在监控状态下保管”。
而为了防止替考的发生,今年最重要的变化是首次对考生采用身份识别,“我们会将每个考点考生的姓名、身份信息,包括指纹和照片,录入到官方验证设备,考生会先进行金属探测仪的检测,再进行身份验证,严防作弊和替考,做到人防和技防并举。”林洽生介绍,今年每两个考场(即每60名考生)共用一个指纹验证设备。
此外,除了身份验证系统和金属探测仪外,要求监考人员开考后,逐个对考生身份证、准考证和考生本人进行逐一比对验证,确保没有替考的现象。
看法
考试作弊入刑 关键还是执行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刑法学教授徐松林:泄题、组织替考的行为入罪,将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在实施上,一方面,一旦发现考试作弊行为,当事人就要承担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组织高考要规范,要严加监管。
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丁一元:该法规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威慑力,估计很多“枪手”都会收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作弊入刑只是初步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要真正减少作弊行为,还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问题。当前,对于作弊行为,第一个处理的部门一般都是教育机构,也就是说第一时间介入的并不是司法机关,这就可能导致一些法律明确规定的责任得不到追究,存在法律规定能否落实的问题。
编辑:李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