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暌违十年,女作家张悦然创作完成最新长篇小说《茧》。2016年7月29日下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小说《茧》新书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作家余华、梁文道来到现场,就这本小说与张悦然展开深入对谈,活动由八零后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杨庆祥主持。
余华谈张悦然:100岁了,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
从最初发表在《萌芽》上的短篇小说《陶之陨》、《黑猫不睡》到后来的长篇小说《樱桃之远》和《葵花走失在1890》,以青春文学起步的张悦然,是跟随曾经喧嚣的“80后”文学浪潮走入人们的文学视野中的。她和“80后”整体一起备受关注和讨论,同时,她的青春写作姿态和女性视角,又让自己成为这个群体中的焦点与亮点之一。相对于其他80后写作者,张悦然受到更多评论家的注意和肯定,一度被认为是“80后”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作家之一。
这也成为张悦然以及她的喜爱者评论者最愿意讨论的话题之一:张悦然与“80”后的标签是怎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这次新小说《茧》的发布会上,出版方就打出了“八零后的精神成长”这样的命题。
出版方:《茧》的创作让长期被贴于张悦然身上的80后标签失效
张悦然往昔作品多以想象性写作瞩目,但随着写作经验的推进,她被莫言认为已经逐渐走出“新概念”所限定的写作姿态和表现生活的方式,并逐步走向“社会化”。这一次在《茧》里,张悦然纵深扩大着自己的写作路径。
余华谈张悦然:100岁了,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
《茧》作者: 张悦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6-8-1
小说展开在读者面前的,是两个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遭受着缺失父辈之爱的痛苦。他们追寻上一代的足迹,循着线索不断走向秘密的核心,最终发现了一个庞大而不堪的真相。
这是以80后一代人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的作品,通过一桩害人罪案层层抽丝剥茧的漫长过程,将几代中国人的现实际遇,心灵困境展现人们面前。《茧》这种关注历史创伤的传递与修复的写作,让不少评论家重新认识观念意义上的80后创作。
在张悦然十多年前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时说,莫言曾认为张悦然小说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敏感而忧伤的80后心理成长轨迹,投射出与这个年龄极为相称的真实。
十几年过去了,长篇新作《茧》中,主角已经不再是少年——他们已经成长为青年。张悦然继续为一代人留下青春的叙事,但小说并没有只停留、满足于唯一代人的青春叙事,小说中还囊括进“我们”的父辈,乃至祖辈。这对张悦然的整体创作来说是做出了一种超越。
《茧》中关于历史创作的赘述,使得关于当代历史深思的坐席上又增加了一位80后的发言人,和她所代表的一群80后对历史的延伸思考。相对于其它的80后作家而言,《茧》的创作似乎让长期被贴于张悦然作家身上的80后标签失效。曾有评论说,80后作家是一种叛逆与自恋的姿态登上文坛的。但是张悦然的新作让读者看到她以文学的方式传递了80后对祖辈、父辈历史的了解、沟通和理解,以至于对祖辈、父辈所经历时代的新思考和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茧》这部作品呈现出的格局瞬间变得纵深、开阔、辽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篇小说《茧》不仅是张悦然个人创作上,呈现出新质地和新方向的重要作品。
梁文道:张悦然真诚地处理了“80后怎么为上辈人收拾残局”这一尖锐命题
一个国家到底怎么对待自己的历史的阴暗面?这个疑问在梁文道心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代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思考。小说《茧》,在梁文道看来,代表着80后张悦然的一个回答。
梁文道认为,80后是真正“文革”后的一代人——过去写文革的作家,都是主力像余华这一辈经历过文革的人——但80后是第一代真正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张悦然作为一个这一代人中的作家,她处理这个课题,这不可能再具有余华这一辈人的经验,也不愿意像写历史小说那样去组织当时的材料,重构当时的场景再写一次文革的小说。所以她的文革叙述,是靠自己这一代——80后没有经历的这一代——去问询:“当时我的父母在干什么?父母跟他们的同事、同学、邻居是什么关系?他们当年的状态对我们造成了什么?为什么我爸爸会这么教导我,我妈妈为什么这样对我?那个同学的父母为什么会离婚?那个同学的家长为什么跟那个同学的家长就是不对劲?……“通过追索这些简单的生活化的问题,去回溯一个更深更巨大的历史记忆。
梁文道表示这是自己个人的阅读角度,不代表小说的全貌,但从这个角度读到《茧》,确实让自己欣喜。它代表着一个80后的作家,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从这一代人的角度,严肃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父辈祖辈去提问:“当时你在哪里?你跟我是什么关系?那十年里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残暴、不堪回首的事情?“去思考:“那些事情某种程度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去反思:“我们80后这一代人,如何面对上一代留下来的遗产?去80后、90后的年轻人怎么收拾残局?“
下一辈人怎么跟自己的历史,跟自己原来不知道的历史,跟自己父辈的历史和解,宽容、原谅、接受,或者不宽容、不原谅,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这个价值、态度怎么选择?这是摆在所有全中国80后、90后,甚至00后面前非常具体而尖锐的问题。梁文道认为,这是张悦然在小说里《茧》非常真诚地在处理这样一件命题。
余华:活到100岁的时候,他们仍然说你是八零后作家
同作为小说写作者,张悦然的前辈余华,没有从历史的层面进入小说《茧》。他更多的是关注张悦然的写作成长。小说的起因是一桩发生于“文革”时期的凶案,但余华认为张悦然写下了一部跟这个起因没有太大关系的故事。作为一个文革后出生的80后作家,张悦然描写父辈祖辈的时代,显得十分准确到位。她把他们的生活状态写得如此之好,而不是依靠曲折的情节,不是依靠离奇的凶案情节吸引读者。至于小说与历史和当下的映射关系,余华说,“当一个作家将生活原来的样子写出来,小说就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认为针对张悦然的“80后”标签,余华认为这个在现实中是难以摆脱的。他戏谑“我现在已经快60岁了,百度还说我是先锋派作家。你(张悦然)活到100岁的时候,他们仍然会说你是八零后作家。这个是改不了的。”
余华谈张悦然:100岁了,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