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6|回复: 1

[文萃] 当摄影邂逅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当摄影邂逅文学
——浅谈《光影瞬间——吴赤锋摄影散文集》的艺术魅力
向梅芳
路上总有风景,总有色彩,也总有摄影。
有人说,因为人类的祖先是生活在山洞里的,所以直到现在,人类依然对山野有着向往和亲近的冲动。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一有时间就往山里钻,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也不在乎。就如作家伊始在为《光影瞬间》写的序里说的那样:“每一处名胜,早已被旅行社列为必到景点。无数的景点,其实早已被人们拍烂。拍烂了的地方,仍是不断有人造访。一拨又一拨,永不停歇。”
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人类从此便有了现代的影像记录技术,可以将远逝的或者必须离开的风景,借助相机和摄影技术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记忆中。而伴随着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摄影又从人们的职业技能逐渐演变成了人人都会操作的生活技能,摄影真的是已经普及了。相机不仅记录我们的生活,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美丽的大自然,也记录着我们的情感。每当我们按下快门,都会将时间和瞬时的风景凝固成永恒。这就是摄影最原始的魅力所在。
摄影术发明一个半世纪后,摄影才有了相携同行的伴侣:摄影文学。1990年,一个叫成东方的摄影爱好者在距离法国遥远的中国,最早提出了“摄影文学”这个概念。1993年7月,由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摄影文学从此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地走向创作实践。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摄影文学大家族的成员。之后不久,创办于1990年的一年一届的冰心奖(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自2002年起增设摄影文学奖,当年的第十三届冰心奖中,成东方获得“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毫无疑问,摄影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路高歌猛进。
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位摄影文学创始人的话来诠释摄影和摄影文学。“摄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感光、色彩、技术等手段,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事物一瞬间的永恒;文学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语言的艺术,对人和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叙述,从而达到最终的创作目的。而摄影文学则是按照艺术创作规律,经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的摄影画面进行表现的,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说明和描述,并借以抒发情感的复合性艺术形式。审美复合主义是摄影文学的灵魂。”
另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元骧,针对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则说:“美学史上持续两千多年的诗画之争,让摄影文学创造性的实践,做了最新、最具有说服力的说明和回答。”而用我这个门外汉的理解和想象,却只觉得文学与摄影的邂逅,有如“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摄影文学一路高歌猛进地走过22年后的今天,她的百花园中终于开出了一朵奇葩:《光影瞬间——吴赤锋摄影散文集》。如果说摄影文学是中国献给人类文明的玫瑰,那么我手上的这部美仑美奂百读不厌的《光影瞬间》,就是玫瑰中最亮丽最芬芳的一朵吧。为了让这个类比具有说服力,我想以自己有限的学识和见解从三个方面对这部摄影散文集进行浅显的赏析和解读,并期望借此带着有心的读者一起走进这位还未被发现的艺术家的摄影世界去近距离的感受他的艺术精神与人文情怀。
摄影:光与影的瞬间交汇,
人与自然的奇妙契合
“一次次的采风活动,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行走在茫茫天地间,漫步于清新大自然,坐青山观流云,枕碧水听涛声,走高原观沧海,入林莽闻啼鸣,远离城市的喧嚣、奢华,那份感受,终日魂萦梦绕,如醉如痴。多少回,梦里有朝霞落日,梦里有峻岭长河,梦里有浪漫春花,梦里有无边秋色……”吴赤锋在他的摄影散文集的后记里这样记述自己热爱摄影的理由。就是为了将那些令自己感动和震撼的美,那些美的瞬间,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情感,永远的保存下来,吴赤锋拿起了相机,并爱上了它。
而他留下那些摄影作品的原意,也只是为了回味那种人在旅途的感觉,自我欣赏和陶醉,没有想过要拿出来展示,是作者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在看了他的图片后,极力鼓动他将那些行走途中的“匆匆之作”结集出版,他经不起鼓动才挑出了些图片来给出版社。后又因为有朋友被他的图片激发了灵感擅自做了些涂鸦式的配文,给他看了觉得很不错,与图片配在一起感觉更加的韵味无穷,就又想到“撰配短文以增韵味”。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摄影散文集”。
印象中的吴赤锋,只要有机会,的确是机不离手的。不管是去外地开会,还是指导工作或是参加采风活动,只要是去户外,他都会带上相机。有时候碰上下雨实在不宜带相机的话,在户外时他总会感觉身上少了件东西,有种“白来一趟”的遗憾。
虽然,吴赤锋不止一次的强调,他的这本摄影散文集所选图片虽都是他所喜欢的,但毕竟是特定瞬间的匆匆之作,其中有些图片,限于种种条件如时间、天气、器材等,也并非都很完美,在专家眼中甚至可挑出许多问题。常常笑着嘱咐朋友们在推介或者评论的时候不能太过偏爱。但是,笔者却是无法不喜欢,甚至“偏爱”。
《光影瞬间》里收录的图片总共250多幅,几乎每一幅都可以作为经典流传。随手翻阅,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构图大气磅礴,色彩丰富明丽,意境幽远深邃。这些特点是他作品中非常吸引人的东西。大气,大约是吴赤锋一贯的风格,而明丽的色彩应该是他的“偏爱”吧。吴赤锋长期工作生活在广州,记得他总“埋怨”这个自己其实一直喜欢着的城市缺少色彩,走到哪儿都只见一片绿,单调得要命。也正因此,他特喜欢在充满色彩的春天或者秋天背着相机出行。就拿草原来说吧,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印象里,草原多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望无际的绿,但是吴赤锋镜头里的《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却是五彩缤纷的,随处可见的沼泽、湖泊,恣意生长的芦苇、水草,以及各种各样迁徙中的鸟群,都是彩色的,宛如一幅幅绚丽的油画。他拍的根河湿地,一望无际的原野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被浓墨重彩地泼上了大块大块鲜艳夺目的暖色调:黄的明艳,红的浓烈,紫的妖冶,橙的绚烂,与湿地本来的绿色交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感觉有些梦幻迷离。也正因此,他为他的那组根河图片命名为《梦幻迷离的根河湿地》。还有他镜头下的冰川和石林,也是被秋天的白桦林衬托得姹紫嫣红,那远而又远的梅里雪山,也成了《日照金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相信那斑斓耀眼的金色的山,会是原本洁白晶莹透着寒光的冰峰。
如同其他风光摄影家对光影理解深刻一样,吴赤锋对雾、阴云、暗淡光线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和理解。放在《光影瞬间》第一幅的被排成通版的《属都湖之晨》,图片里晨光熹微,烟霭轻笼,幽深、静谧、简洁、空灵、清纯、恬静,统一的色调,宛如作者心中流淌的岁月诉说。整个画面像一幅笔触轻淡却又有着丰富色彩层次的水墨画,意境深邃得让人流连,留恋,物我两忘……
除了色彩,还有故事和情绪。他拍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北疆牧歌》、《金帐汗的遐想》、《历尽沧桑的居延海》、《残迹依稀古黑城》等等都能让读者联想到“故事”。甚至他拍的水都是千姿百态的:《九寨归来不看水》中的水是欢呼雀跃的,是流动的冰雕;《银河飞泻诺日朗》中的水是国画大师用画笔渲染出来的,有着丝绸般的柔滑质感,是透明得可以看见瀑布后面的五彩山石的;《九寨沟的海子》里的水,是晶莹剔透的秀美,明丽见底的平静,安静得让人心生怜悯;《扎噶瀑布》中的水呢,却是雕塑般的凝结态势,是随遇而安的……
那些光影瞬间交汇的准确把握,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这些绝美的风光图片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怦然心动。
空灵的山峦,孤冷的冰川,绝美的大漠胡杨无一不传达着摄影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歌颂,并带给我们思考与感动。每一幅作品都是如此的鲜活完整,每一幅作品都是如此的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宏观的场景,画面的构图、线条、疏密等一切作为艺术审美的因素,水乳交融地展现在这部集子的每一幅图片里,雄浑、沉厚,又空灵悠远,多方面体现出吴赤锋的艺术修养、能力和智慧。他用镜头吸纳着自然的精髓,传递着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信念。祖国的大好河山,透过他的相机有了别样的风采,有了凝重纯粹的生命,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学:心灵与脚步的同行共振,
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言说
也许,喜爱摄影的吴赤锋应该感谢文学,感谢文学造就了他敏感的心灵和深邃的思想,还有博大的胸怀。
也许,摄影也应该感谢文学,感谢文学诠释了她的灵魂,破译了她背后的故事为她赋予了新的非一般的意义。
如果没有文学的诠释与表达,那些美得惊心动魄的胡杨,就只是胡杨,金色的或者嫣红的。就不会有沙漠曾经的历史,也不会有关于胡杨与大漠的爱情想象,更不会有对远逝了的西域古文明的缅怀;如果没有文学,没有那些源自内心的言说,那浅浅的弱水河,又怎么会拥有千回百转的生命与情怀?那被拍过千万次的瘦西湖,又怎么会给人妖娆妩媚的绮丽联想?
因为有了文学,摄影才有了生命和灵魂。
吴赤锋的文字,跟他的照片一样大气磅礴。《碧波万顷呼伦湖》、《雄奇的冰川石林》、《大漠深秋 绝色胡杨》、《千回百转弱水河》、《大美祁连山》、《绝壁凌空看黄河》、《千古风流秦淮河》、《气吞山河的壶口瀑布》、《天子山雄姿》……单看这些配图短文的标题,就可以感受到非一般的气势,其文采飞扬,纵横捭阖思接千古的博大精深,亦可窥一斑。
然而《光影瞬间》的独特言说,绝不仅仅体现在大气上。文学的本质是至情至性,是发自内心。吴赤锋的文学情怀也不例外。
在《胡杨对大漠的恋情》那一组图片的配文中,作者有一番不可遏制的激情言说:
“在漫漫黄沙里,面对亘古的荒漠苍穹,一万年痴心不改的守护。
那是胡杨对大漠深深的恋情。
……为了和大漠长相厮守,胡杨顶着烈日,耐着严寒,忍着饥渴,把根深深的扎进地底,一毫厘一毫厘地挣扎着生长。终于长大成林,横空出世屹立于大漠之中。
……有颗胡杨,大漠从此不再孤独,不再单调,不再冷漠。生而一千年,胡杨为大漠唱歌、跳舞,增添五彩缤纷的色彩;死而一千年,胡杨始终巍然屹立,顽强不屈地守护着大漠;倒而一千年,胡杨更亲昵地躺在大漠怀中,情话绵绵,直至最终融于大漠之中。”
多么美好缠绵的想象啊,作者对大漠和胡杨赋予了连人类都嫉妒的生命和情感。
还有,同样是写胡杨和沙漠的《大漠深秋 绝色胡杨》:
“锁定深秋,锁定额济纳。只为赴一个千年之约。
……这精美绝伦的金色,这无与伦比的金色,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在这个季节全部迸发出来,极力张扬着生命的色彩。
这是对生命最热烈的爱,最至高无上的赞美。
绝色之美!
……胡杨,一个英雄的树种……胡杨,一个美丽的树种……
远处,大风卷起漫天黄沙。胡杨无语,只有金黄耀眼的枝叶在摇曳。
我也无语,只有油然而生的景仰,还有漫过心尖的叹息——为那份无怨无悔的热烈,为那份在孤独中与命运抗争的洒脱与坚强!”
整部集子,关于胡杨的图片和文字还有《不死的精灵》和《千回百转弱水河》和《胡杨,生命的赞歌》,共18幅图片。图片以灿烂的金色和明丽的绿色以及干净透明的蓝色为主调,不愧为绝色之美。关于胡杨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顿悟,还有对爱情的赞美。作者在一番激情言说之后,重又复归平静。大河般的平静,很有点般若的意味。
著名的摄影家皮埃尔·贡诺德说:“对我来说,我的摄影更像文学而不是绘画,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是人性的注脚。”的确,每一幅图片都是有故事的,因为每一处风景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和底蕴。吴赤锋镜头里的风景也不例外。《光影瞬间》的配文,长的不过五六百字,短的一句话而已。较长一些的短文,多有对图片背后的人文历史及故事的解说,和作者个人人生经历的感触、感悟。这一类散文有《静静的额尔古纳河》、《神奇魔鬼城》、《情牵日月山》、《殖民者留下的风情——青岛八大关》等等。其中,在《美丽的呼伦贝尔》里,作者这样写道:
“……呼伦贝尔是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大草原,有中国北方几千里内唯一的大泽呼伦湖,有数不清的蜿蜒流淌的河流,有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的鱼群曾多到阻碍船只的行进,鸟的种属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野生的黄羊曾经在这片草原上如非洲大陆上的角马般壮观地迁徙……
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鲜卑人、契丹人、女贞人、蒙古人都曾经是这里的主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起步,统一了蒙古高原……事实上,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物资源,都归因于亚洲这片最肥美的草原。”
这样的文字博古通今,纵横捭阖。与美得令人心颤的图片配在一起,让读者在获得直观的美感同时,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配文中短的如《青海秋色》:“大美青海,接天秋色,醉了多少山川。”这类干净、洗练,却让人浮想联翩的妙文比比皆是。
摄影与文学的艺术邂逅,指向的是
精神的远方与灵魂的高处
让我们重新回到摄影的话题。其实,自从1893年出现现代摄影技术开始,西方报刊就开始习惯用几张或多张的照片,配以必要的文字,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我国的摄影专题报道十分接近,既可看又可读,文字和图片彼此有力地补充而加强了效果,把这些文字与这些照片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这。种新闻手法促使欧洲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摄影故事。这一类摄影故事其实就是摄影文学的创作形式。遗憾的是,当时的“摄影文学”并没有成长为一种完整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没有能成为文艺思潮,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文学。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摄影文学才真正成为一种完整的文学艺术形式,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审美需求。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鲍德里亚说西方正处于一个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自动控制等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已经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连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都以图标为主,而不再是通过文字来输入命令。图像及其自身的魅力已经深入到我们以前以文字为主的知识和交流领域。在这样一个类像时代,图像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时尚之一,它强有力地支撑着摄影文学,为摄影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也正因此,才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和读图的时代。而摄影文学,则是读图时代的新宠。
就像一场美丽的邂逅,摄影文学,是摄影邂逅文学的“爱情结晶”。摄影文学把摄影与文学融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摄影原生态的逼真性,又超越感性具体,飞翔在文学想象的世界;它不仅具有属于文学的幻想的无限时空,又具有历历在目的视觉画面。二者融合,互渗互动,相得益彰,把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审美境界。摄影与文学的邂逅,恰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摄影文学让那些有意味的东西永远留在世间。
北京师范大学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曾说:“摄影文学是1+1=3的艺术,摄影是1,文学是2,它们的结合是3,3就是产生新质的艺术即摄影文学。”这个比喻,无比形象地表述出了摄影文学的特征。是文学让摄影真正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越过程。摄影文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摄影,也不是文学,而是两者共同呈示的艺术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赤锋的这本摄影散文集,无疑是摄影文学的成功之作。《光影瞬间》的魅力,不是其制作的精美,而在于她的可观和可读,在于每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与每一篇文字的完美配合所形成的每一部摄影文学作品,都指向了作者精神的远方和灵魂的高处,直逼人心。让读者在每一次看过或者读过之后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向往和无尽地思索。在这里仅以《情牵日月山》为例,这篇摄影文学作品里仅有的两幅图片,用的都是稳定的正三角形构图,主体分别是是文成公主的雕像和日月山顶的月亭。据吴赤锋说日月山并不美,从审美的角度看那山也算不上是山,不过就是两个很普通的小山包。他选编那两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文成公主,为了表述中国历史上不容忽略的“和亲”主题——
“日月山闻名遐迩,却是因为一位传奇美人的动人故事。”作者在文章里讲述了与文成公主有关的日月山的来历,随后很自然地引入关于“和亲”的话题。
“‘和亲’,早在汉朝就有了先例。在唐朝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唐朝先后送出21位公主远嫁番邦国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成公主,她创造了一女可抵十万雄兵的神话,不仅为两国带来了和洽的边关,更把中原的文明远播到邻邦。其后,从唐蕃古道走出去的另一位伟大女性是金城公主。到了唐玄宗时,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都陆续走上了和亲的道路。她们不仅用柔弱的身躯化解着男人间的战争风云,还用美丽和智慧推动着邻邦的发展,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日月山下高耸入云的文成公主雕像,应该是所有和亲儿女的纪念碑。”
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座“纪念碑”的敬仰和缅怀,作者选放了这两幅在其所有的风光照片中并不算出类拔萃的图片。然而正是这两幅并非完美的摄影作品,以最短的瞬间争取最长的叙事,展示了定格的历史细节,激活了观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将读者的情感和思绪带进并不久远的历史,以及对那些历史隐痛的反思中,同时也构建出了人之成为“人”的博大气宇。而作者吴赤锋作为艺术家的文学和艺术才华,也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真可谓是:视觉冲击于尺幅之间,想象阐明于天地之外。
同样的,那幅极像水墨画的关于怒江的图片,在作者所有的摄影作品中,也不算上乘之作,但是,作者为那幅三分之二篇幅都云雾飘渺的图片,配了一篇题名为《怒江,英雄的江》的短文,画面与文字相得益彰的配合,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心带进了与英雄的中国远征军相关的硝烟岁月里。
其它诸如《老城的水巷——苏州山塘》、《中国最美的小城》等等,也都是画面与文字缺一不可才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我们常常说及的所谓艺术的魅力,更多的体现在内在的深刻。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该是对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通过感性的创造表达对宇宙、历史及人生的深度诠释与意义重建。正因为如此,我们欣赏这些摄影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个性心理与文化修养,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社会、政治及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看到艺术家对宇宙、自然万物及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当艺术真的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的内涵,成为每一个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的时候,当更多的人希望或者想到通过文学和艺术来提升生命质量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光影瞬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时候,我们离美好的社会和尊严的生活就不远了。
一念及此,忽然觉得我们似乎应该感到骄傲才是。因为,虽然摄影、电影、电视诞生在国外,但是摄影文学却诞生在中国;对这门全新的艺术样式进行学理研究的也是在我们中国。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精品佳作的出现,这门艺术一定会登上世界的舞台,并将引领国外文艺理论界对摄影文学展开分析研究,世界文明必将种种地刻下中国的贡献,刻下摄影文学的倩影。
而摄影文学重塑的审美时空也一定会记住这部《光影瞬间》魅力与贡献。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贴上去,打开依然是空白。要点“编辑”才看得见。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6 04:29 , Processed in 0.0847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