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1|回复: 1

[学习园地]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157

帖子

1679

积分

【微信会员】

Rank: 2

积分
1679
发表于 2016-7-1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能真正陪伴对方。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若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模范夫妻,完美复制了各自的童年剧本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丈夫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百般挑剔;妻子则抱怨自己缺少陪伴,孤独寂寞。丈夫一听到“寂寞”这个词就上火:“我在家工作,一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我详细了解了这个丈夫的成长史。他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有分离过,父母几乎不吵架,更不打骂他、对他进行说教。他一直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非常和谐”。当我问这个丈夫:“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的记忆吗?”他低下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我的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很少有客人来,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就这样,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完美地复制了各自的童年剧本。丈夫就像妻子童年记忆中的妈妈,一直陪在身边,却对妻子“不抱不哄”,没有交流互动。丈夫这么对待妻子,其实就像他的父母对待他一样,也是不打不骂,物质上充分满足。大家都说他们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中绝对不是少数。比如有的人过年怕回家,因为和家人在一起时,除了“有没有对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之类的对话,再无话可说,气氛尴尬。中国人特别讲究“团聚”,却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说实话,不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丈夫并非有意冷淡妻子,只是无意识地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则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笠,总渴望冷漠的丈夫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地想要改造丈夫,让丈夫感到不胜其烦。除非双方都意识到自己把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了今天的亲密关系中,否则难以获得幸福。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这对夫妻都没能在童年体验到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现在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不改变,才能真正地陪伴
改变本身会让人感到抗拒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就像妻子想把丈夫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丈夫的心只会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吃得太慢;孩子想吃肉,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让孩子先去洗手。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中的想象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比如,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中就会立刻响起一个声音:“这样容易变近视,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而父母纠正孩子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可能有父母会问:“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游戏,肯定对身体不好啊!”人不是机器,不能像纠正机器一样去纠正人。问问你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真的能做到每天晚上都按时睡觉吗?如果哪一天失眠了,伴侣还在旁边一个劲儿地教育你“晚睡对身体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睡吗?换一种方式,假如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搂着你轻声聊天,这才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
    同理,当父母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时,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
如果爱,放下投射和评判
    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通过这些提问,放下头脑中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至少意识上要知道,所谓对错,只是我们的妄想,而在妄想中是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的。觉知头脑中的妄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有一次上课,我观察到一个同学总是抢着发言,而且说话拖沓,挤压了其他同学发言的时间。我很想提醒他,但是我等了一下,开始觉察自己。我觉察到,其实是头脑中先有了评判:这个家伙不考虑别人,早晚会让别人讨厌。这个评判源自我内心的投射,我内心总有一个苛责自己的声音,告诉自己“我做得不够好,外界对我充满了敌意”。
    放下投射和评判,我开始试着感受他。我感受到他很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不被老师重视,于是努力争取。当然,这个感受在和对方核对之前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感受。然后,我再一次问自己:“还想跟对方沟通吗?”内心的答an是肯定的。我愿意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对方,如果他也需要。那么怎么确定他是否需要呢?跟对方核对。下课时,我找到他,告诉他:“我观察到你经常抢着发言,对此我有一些感受,也关心你的真实感受,你是否愿意和我探讨?”他表示愿意。可能是因为我真诚的态度,也因为他是个乐于自我成长的人,他很开放地倾听我,跟我探讨。于是,我的回应确实帮助他提升了自我觉知。当然,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邮箱:muguichuanmei@163.com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6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银牌元老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积分
17718
发表于 2016-7-1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好的贴,看下,真的不错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23 14:57 , Processed in 0.0825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