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金”“锡”箔何方?
打锡箔用的锤子。
“金”“锡”箔何方?
吴深龙正在打造金箔。 记者龙成通摄
“金”“锡”箔何方?
金箔可用于建筑装潢。
原标题:“金”“锡”箔何方?
开篇语
走过漫漫时间长河,历史赋予了佛山浓郁而又厚重的文化底蕴,散落在佛山3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项传统技艺和非遗便是最好的印证。如今,这些流散于各处的非遗中,不少老艺人穷尽一生来将其传承。文化的昌盛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两者交织共同哺育出“文武兼修”的佛山。然而,当工业文明走入现代,无论是文化上的手艺人还是制造业匠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身在行业内的极致。正如工匠并非只是“熟能生巧”的手艺人,更是精益求精,对创新孜孜不倦地追求,对新生领域大胆探索和突破。我们不妨跟随着记者的视角,来看看佛山各行各业的“继承者们”。
“金”历
三十几个春秋的坚守
“我与金箔这种传统工艺打了30多年交道了。”18岁时,吴深龙就跟着父亲吴宝光学习金箔锻造技艺。今年56岁的他已经在金箔行当里走过了三十几个春秋。如今虽然头顶省级传承人的光环,吴深龙依旧坦言,金箔厂已经办不下去了。
说起金箔厂的前世今生,吴深龙眼里透露着复杂的情绪。“金箔厂此前是乡里建设的一个金箔厂的集体经济组织,由于父亲以前在广州上下九做金箔有些名气而被请回当负责人。”吴深龙表示,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不仅机器是父亲在外面学后,依葫芦画瓢叫人打造再组装,就连老师傅都是父亲一个一个请出来。而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工厂要被拆,吴深龙的父亲开始接手工厂。而此时,之前一直有合作的贸易公司也因种种原因而终止了合作,此时的工厂更加惨淡。
通过在广州认识的一位名人,金箔厂得以与各大寺庙提供金箔,使得金箔厂走上辉煌的道路。吴深龙说,当时的金箔厂的人数规模达到了十几人。而如今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金箔的订单量不断减少,目前佛山只剩下了唯一一家金箔厂。
“锡”逝:曾经辉煌而今后继无人
与吴深龙有同感的还有赵灿辉。早在上世纪30~80年代,三水人赵文景和赵灿辉这对父子,就曾加入佛山的锡加工大军。赵灿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赵文景在上世纪初期,前往顺德陈村“锡箔街”学师。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也加入了打锡箔的行列,与父亲一起开办“四街五金厂”。
“一块锡要想成为锡纸,可不简单呢,需要十几道工序!”赵灿辉说,一块长8厘米、宽2厘米的锡片,经过锻造之后,可以打成门口那么大,大概有两三平方米的面积,而厚度“薄如蝉翼”的锡纸。“不小心掉一根头发都穿了几十张。”赵灿辉还回忆说:“我家做出来的锡纸质量不错,除卖到珠三角地区外,还曾出口到东南亚、美国等地,远销海内外。”上世纪90年代初,赵灿辉的父亲去世后,锡纸质量和销量渐渐下滑,1994年,赵灿辉也正式退出了这个行业。他说,现在在佛山,锡箔行业已经没人从事了。
为了保存这一行业的记忆,赵灿辉还专门保存了以往生产锡箔的一整套工具。“这一行,我应该是最后的从业人了。”赵灿辉怅然说道。
继承者们
撕开香烟盒,盒内银色、轻薄的包装纸立现眼前,这就是锡纸。别看它薄如蝉翼,锡块历经“千锤百打”后,它才能“出世”。早在上世纪30~80年代,佛山产的锡纸已经远销海外。三水人赵文景和赵灿辉这对父子,就曾加入佛山的锡加工大军。在赵灿辉的家中,至今还存留着打锡的大锤、装锡的盒子、一些成品锡纸,似乎在无声地诉说锡加工业在佛山的繁盛和没落。
与锡箔已成绝唱不同,金箔已成为佛山的省级非遗项目。不过,作为全省唯一金箔锻造技艺传承人的吴深龙仍感到步履维艰。
这些传统手艺该如何突围?留给世人无限的思索……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鹏飞、黄健源(除署名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