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5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机关的蔬菜种植基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不止是北京海关一家,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在内的,从中央到各省,从部队军区再到地方高院,大大小小不知多少其实机关的蔬菜种植基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不止是北京海关部门和行政单位,都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就是在海关总署内部,除了机关工作人员外,处级、局级……一直到署长,都有自己的食堂和专门的厨师团队。根据领导个人的口味与喜好,有不同的时令菜和肉类供应。每年这边还要举办厨艺比赛,选拔队伍,然后为领导服务。
记者也打了一份饭,晚餐是油菜、豆角、鱼和猪肉,色泽和菜品口感不错,肉也不像有时候在外面吃到的油大糊嘴。崔勇还把酸奶推到记者面前,“酸奶不是每天都有,你们赶上了,听说是从京西宾馆(中央军委、国务院举行高规格大型重要会议的地方。管理与保卫工作上与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同级别)拿来的配方。”崔勇有点小得意,“那个地方的酸奶特别有名,我们有自己的部门专门对外来奶源进行加工制作,流程细节我不清楚,但确实不是直接从外面运成品喝的。”“当然,整个环节下来,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最后的质检,我们内部肯定也有,也是服务中心的那些人在做。”
“但你说这就叫特供吗?不见得吧。”崔勇摇头,“这种现象在别的地方也有吧,有的酸奶还贴着‘人民大会堂国宴供应’到处卖呢。”在他崔勇看来,自己所享受到的,无非是特定食物分配到特定部门而已。“特供得是直接输入给部委和中央的,跟我们这,完全两码事。”
4
普通人的自救
所有的质疑归根结底都代表一种希望:生活在特供食物链最底层的普通人对于食品安全的希望。现在,终于有了好消息,部分部委开放食堂,另一些人则开展了自种自救。
2009年广电总局新食堂落成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广电总局302食堂便被改为广电总局离退休员工及其家属的专用食堂,在北京出台便利老人居家养老的“九养”政策后,在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局长刘成斌的推动下,该食堂与北京月坛街道办合作,成为第一个向居民开放的中央机关食堂。
过去从来都不需要考虑的成本问题现在令人头疼,因为作为中央机关食堂,膳食质量必须保证,但面向社会后曾经的补贴便就此失去,还需要和各种地方部门打交道,完善各种社会化的手续。
“税务局说他们没有营业执照。幸好税务局在我们管辖的片区,我上门去做工作,事情才解决。”负责促成此事的月坛街道服务中心主任于锐很为难。好在,北京市民政局已经对这个模式进行过调研,希望能拿出一个包括经费和制度在内的整体解决办法,在其他部委推广302餐厅的做法时,能够避免出现这样的不愉快。
据悉,模仿302食堂对外开放模式的第二家部委内部食堂“发改委第二食堂”也即将结束装修对外营业,而在其他部门、街道,也有越来越多的食堂希望参考这个模式。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自救”。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开始在近郊的农村圈地种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田园诗”。
北京周边就有很多和少量家庭结成供需关系的小型“有机农场”,这是一种类似家庭农业合作社的新型供给模式,那里产出的蔬菜瓜果、蛋奶肉类都会供给有合作关系的家庭,价格虽然高出市场价,但至少吃得放心。
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一个北京的家庭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样解释说:“首先,有机食品的供应量是相当有限的。其次,并非每一个农民都懂得如何进行有机种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建一座农场的费用也太高昂,是很难承受的。”因此,独乐乐倒不如众乐乐,当然,“众”的程度也需要有所限制,一般都在100个家庭左右。
杨磊是北京某网站的设计总监,还参与过奥运海报的设计,周一到周五,他都是一个穿梭在钢筋水泥中的白领,但是到了周末,他的身份便成为了一个小小农场主。他和朋友一起在北京郊区买了一块地,盖了房,用来养猪、养鸡鸭、养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如今的杨磊已经成了一名绝对合格的“兽医”,给小农场中的猪察情、配种、接生、看病、防疫都没有问题,而这个“另类特供”的小农场也成为了杨磊和朋友们欢度周末的游乐场。
“这不但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也是一种创业。”杨磊说这番话时是站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他的农场主身份和可以随时享受田园生活的条件令在场的姑娘们心动不已,而杨磊走上“非诚勿扰”则完全只是为了领走那个自己关注已久的“心动女生”,最后,他们牵手成功。
用主持人孟非的话来说,杨磊站上舞台时只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把猪场弄大,另一个则是领走心动女生”,如今,一个梦想已经实现,下一步,就是如何和自己心爱的姑娘一同搞好属于他们的“秘密田园诗”。
5
老张的理想国
即使在外面送了一天货,老张也忍着饿等回家再吃。妻子每周里有5天得住在市区,她从家里带够一周的食材,做成盒饭带去上班。俩人“最多周末一起看电影,在外面吃碗面”,然后回农庄。
从听来的信息中,老张的关键词是:开路虎,经营200多亩地,注重生活品质……活脱一个农场主,再怎么也是个老板级的人物。
一路曲折地找到老张农庄时,已接近下午四点,老张领我们一行几个进屋,转身出去提来一壶热茶,为大家倒上,坐下来和我们交谈起来。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眼前的老张说话直接,粗声大嗓,说起农活,头头是道。
“1999年租下这片地开始,我就从城里搬来这儿一直住到现在,基本上天天只和土地打交道,可不就是一个农民嘛。”老张自己乐起来。“他都十年没出过门,没离过农庄。”他的妻子郑姐坐在另一侧补充道,“当年刚租下这块地,他就从原单位中石油买断工龄,把家搬到这里。”
十年前的老张农庄还不叫“老张农庄”,那时它没有名字,也不像现在这样经营着多种原生态绿色农业产品。
“一开始我们只是养殖奶牛,用牛粪种植玉米、牛饲料以及我们自己爱吃的小麦、豆子、水果和简单蔬菜。”郑姐说喜欢田园生活的老张,当初只是想着绿色经营这块地能够自给自足、再小有盈利就好,根本没有想到之后会一直赔钱,不得不变换经营模式,于是有了“像模像样”的老张农庄。
现在的老张农庄注册成立于2007年。在经历了从1999年开始只单项养奶牛、种玉米不断赔钱后,老张将农庄的经营方式改成以养殖与种植业并行发展的模式:在农庄里养殖奶牛、土猪、黑头羊、乌鸡、宫廷黄鸡、鸭子;建40个温室大棚种植各类蔬菜、棚栽油桃、草莓;栽种樱桃、苹果、桃、杏、李子、柿子、葡萄等果树;种植玉米、花生、小麦、红薯、豆类等作物。然后实行会员制,每周为会员配送由这里产的各类绿色食品。
“我们农庄现有40多个品种蔬菜,保证所有产品无公害、原生态。因为是用自产的农作物喂养奶牛等牲畜,再将牛粪发酵后用来当作农作物和蔬果种植的肥料,在农庄内部形成绿色健康循环,并且我们所有种植物不打农药,完全采用人工除草,手工除虫,”相比老张,他的妻子郑姐更善于对外宣传农庄,“我们的会员也没有入会费,只是每月定制消费,由500元/月标准起,没有上限。会员根据自己喜好从我们每周发过去的菜单里选择蔬菜和肉蛋等,然后我们每周送货上门。而且我们这儿周围环境特别好,紧邻京杭大运河,空气特新鲜,因此农庄还建了温室花房、竹亭、客房等同时经营农家特色餐饮、观光和四季采摘。”
“直到转型实行会员制,之前农场没有任何收入,几次都有些撑不下去了。”老张表示农场多元化发展完全是迫于压力,询问他几年下来共赔了多少,他深思片刻,“差不多九百多万吧。”
“公公婆婆的积蓄全都投到我们这里了。”郑姐在北京西城的一家银行工作。十年前老张辞职后经营农庄,因为一直赔钱,这些年她的工资成了全家的收入。“即使三年多前开始实行会员制,目前农场依然没有正式盈利,人工费实在太贵了。逢周末我就成了这里的厨师和服务员。”
农场雇了五个工人,管吃管住,每月费用最少2万。好在老张的这么大片地不需要化肥和农药,这能省不少钱,还环保。而且农庄现有长期会员五六十个,收入有些保障了。不过回来的钱又得投到农庄里,“现在农庄不断滚动向前,保本已经很不错,这样再过几年就会更加好。” 即便妻子就在银行工作,即便华谊的王中军是他的同班同学,经营农庄到现在,老张自豪“没有贷过款,没有欠大钱。”
郑姐提醒老张给我们拿些中午刚蒸好的紫薯尝尝,老张出去的间隙,她向我们笑着抱怨这些年老张几乎没有社交生活,也不维护社会关系,要知道十年前老张在中石油已经是正处级的职位了。“他把社会关系都丢了。两个女儿在国外,他又离不开这里,我去哪里都是自己一个人。我们平日唯一的业余生活就是他周五出去送完菜,等我下班,然后一起吃碗面去看场电影。”
或许作为爱的补偿,老张在农庄里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多半都是郑姐喜欢吃的。“我爱吃什么,他就种什么。比如我爱吃西红柿,他就种了多达八个品种的,有绿的、黄的、红的、紫的……”难怪自从有了农场,郑姐就鲜少在外吃东西了。银行有食堂,可她从来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饭菜、水果去单位吃。“全北京最安全的食物就在我们这里了。不过,因为没有使用化肥和杀虫剂,我们的很多菜品实在是没有卖相,没有产量。”
前段时间,老张自己用农庄的葡萄酿了酒,“再过几周就可以喝了。每年都会酿,特别好的味道。”尽管这么多年农庄一直赔钱,郑姐却从未真正抱怨过,“一回到这里,看到满处都是自己喜欢的果树、蔬菜,尤其夏天坐在院里葡萄架下大口吃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惬意呀,就觉着生活特美,之前的辛苦煎熬也值了。”
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冬天,正是草莓的栽种季节,老张和工人们接下来要忙着安装防虫网和杀虫灯。再过三个月,草莓就可以采摘了。那个时间适逢春节,农庄的猪、鸡、羊也都可以屠宰售卖。“我们的猪可是喝牛奶吃粮食长起来的,没有任何猪饲料,你吃了就会知道味道有多好。现在好几头猪已经被预订出去了,”丰收在望的喜悦洋溢在老张和郑姐的脸上,“回头来采摘草莓吧,特别甜。一月到五月都是采摘的季节,过了这时间就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