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来源:共识网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长安讲坛”发表演讲时表示,要“真刀真枪”的推动改革,要形成一种“的用人导向。
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无疑是当前推动改革必须具有的一种用人导向,没有这样的导向,要想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并通过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利益集团“割据”下的利益分配问题,难度极大,效果也很难体现。但是,这样的氛围如何形成,也是一个需要形成共识的问题。
而纵观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也不难看出,改革确实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也是被各种矛盾的原问题。成效已不需要过多陈述,中国经济能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足以说明改革的效率。反过来,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不得不让人对新一轮改革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担忧。其中,能不能保护好、利用好、评判好、使用好改革者,让改革者成为新一轮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十年前:倒下一小批英雄,上来一大批能人
中国改革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难就难在思想和认识。因为,极左思想带给“改革”的阻力,决不是一个会议、一次讲话、一份文件就能冲破的。因此,让实践去证明改革的正确,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需要有敢于闯敢于试的人用牺牲自己来换取的。改革就是这样的实践,没有一部分人的牺牲,是不可能推出的,也是不可能被人接受的。于是,在农村,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制出现了,在城市,浙江温州的私营个体经济出现了。
而回顾安徽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和浙江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包括政治生命、政治前途、个人安全、家庭和个人利益,可能是一本永远也算不清的账。那一刻,又有多少在今天可以看作是英雄的人倒在了改革的探索之路上,也是一个很难统计清楚的数据。因为,这些改革之路上的英雄,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浙江温州最初的假货泛滥,就让许多改革英雄难以抬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正是他们的探索和求索,正是他们用生命捍卫的改革,让一大批能人出现在了中国的改革之路上。随后出现的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增长,就是能人大批涌现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大批能人走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并带领全中国人民一起投入到改革中去,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效率,就不可能这么高。记住那些倒下的,或没有倒下也没有冒出来的英雄,是当今社会必须做出的一项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恩。
三十年中:倒下一批能人,上来一批庸人
三十年后,当我们再来回顾走过的改革历程,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最早的一批改革者,倒下的倒下、没冒出来的没冒出来,但更多的还是活跃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了,成为了社会的宠儿。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利益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角,以利益集团为代表的利益瓜分格局也形成了。很多理应成为改革推动者的能人,也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个个的倒下了。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损害民众利益等,逐步成为了一些能人的“专利”。所谓的能人腐败,也主要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显然,站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考虑,这些能人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问题是,不允许能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也不能忽略对能人的使用。事实却是,当能人因为自身原因,一个个地倒下了,取而代之的竟然很多都是庸人,是一个个看起来不会出事,但也决不能成事者进入到了各种各样的重要岗位。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等方面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庸人太多,他们除了明哲保身和跟风之外,再没有其他本领。结果,造成能人和庸人的大幅度调换。
想一想,大批庸人占据岗位,还怎么可能有能人的事。反过来,能人还怎么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怎么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十年后:哪些改革者会倒下,哪些改革者会上来
吴敬琏先生的“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建议,当然是一个好建议,也是当下中国在推动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前提是,谁来评判改革者,谁来决定改革者。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改革只要解决好思想和认识问题,就能够全力推进改革的话。今天的改革,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利益问题,尤其是利益集团问题。如果利益问题不解决好,利益集团的矛盾不处理好,改革推动的阻力之大,足以让改革停步,甚至倒退。
很多人在抱怨,改革的步伐太慢了,改革的效率太低了。但是,根源在哪里呢?为什么都不太愿意改革了呢?问题当然出在体制上,出在用人机制上,特别是出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改革者上。因为,改革者不可能十全十美,改革者也不可能碌碌无为,改革者更不可能低三下四。于是,任何一个毛病,都有可能成为改革者被攻击和处理的武器,任何一点失误,都有可能成为改革者的滑铁卢,任何一点不敬重,都有可能成为让改革者下台甚至被追究责任的借口。那么,放弃改革念头,就成了很多改革者自保的唯一手段。
改革者没有动力了,没有信心了,没有决心了,没有意识了,自然改革也就要停滞不前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了,可是,真正能称得上改革的成功案例有几个。而所谓的顶层设计方案,也是夹带着浓重的部门利益痕迹。这样的改革状态,又怎么可能快速推进呢?改革者又怎么能够诞生呢?
解放改革者、保护改革者、解救改革者,允许改革者在不为私利的情况下出现失误,不把出现的失误全部与改革者挂钩,也许是目前推动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改革者不改革,皆因对改革行为的评判没有科学的标准,对改革者的是非功过不能消除“有罪推定”,对改革者的成败得失不能放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下。
对改革者来说,“公”字是最重要的,包括自己的公心、公众,也包括政府及其有权部门的公平、公正、公开,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改革者才有可能大胆地投入到改革中去,并有效释放改革红利。
对改革者的评判与决定,决不能只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更不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行为,而应当是一个公众行为、社会行为、市场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良好氛围。
哪些改革者会倒下、哪些改革者能上来?
哪些改革者会倒下、哪些改革者能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