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相对于银幕上的俊男、鲜肉或超级英雄,黄渤演过的那些“路人”与现实生活距离更近,也因此有一种亲切感,而他们的故事、遭遇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或悲或喜,让人感同身受。(图:身为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形象大使的黄渤在影展期间一直穿着印有“FIRST” 的主题T 恤)
今年的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以下简称“青影展”)的主会场星美影院内,黄渤穿着印有“FIRST” 字样的黑色宣传T 恤,在一群等待入场的观众眼皮底下经过时,竟然没被认出。他没有熠熠的“星光”,没有精心的造型、更没有浩大的排场,就像随处可见的“路人”那样与观众擦肩而过。
黄渤银幕上的形象也几乎都是“路人”,不论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中的小巴售票员,还是成名作《疯狂的石头》中的不良青年“黑皮”,抑或赢得金马影帝的《斗牛》中的农民“牛二”。然而,这些“路人”血肉丰满,相当接地气,他们有别于银幕上常见的俊男鲜肉和超级英雄,而他也正是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登上了“五十亿影帝”的宝座。
然而,就在片约、片酬、声誉日隆之际,黄渤却选择休息一年。说是休息,黄渤其实也没闲着,他接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穿梭在地铁卖场之间,继续做“路人”。他还担任了青影展的形象大使,给新人导演带去鼓励。7 月25 日,约定采访日的前一天,记者得知黄渤因去四川甘孜州石渠县长沙干马乡中他捐建的驰骋爱心小学慰问,突然高原反应而发烧,没法说话,采访可能后延。而7 月26 日下午,黄渤刚到西宁稍有恢复就决定还是按原计划接受采访。记者坐在黄渤房间的沙发上等候,黄渤就穿着那件“FIRST” 字样的黑色宣传T 恤走了进来。他的脸有些水肿,脸上的皱纹很深,还不时咳嗽,咳嗽时微微流露出一抹痛苦的表情。黄渤的助理说他高反未愈,一咳嗽会连带着头疼。黄渤不笑时挺严肃也挺普通,笑时眉目舒展,“戏”立刻爬上眼角眉梢,记者努力寻找“路人”般的他和“影帝”相关联的蛛丝马迹,不由想起与他合作了《亲爱的》的导演陈可辛的话:“我觉得他的脸很有故事,也非常有毅力的感觉。他脸上的皱纹,特别有个性。觉得他特别刻苦,很轴。”
“演戏这碗饭我是可以吃的”
去年国庆档,有《亲爱的》、《心花怒放》《痞子英雄2》三部黄渤主演的电影上映,它们风格各不相同,他扮演的三个角色也差异巨大。十月档结束后,黄渤由原本的“卅十帝”升级成“50 亿影帝”。可紧接着,他宣布休息一年,原因是高频度的拍戏让他远离了生活。刚过不惑之年的黄渤决定停下来,思考一下演戏和生活的关系。做这个决定时,黄渤说想起20 岁时的自己,组着乐队满中国跑,不甘于常规而平凡的生活。“去做歌手不就是为了这两个字嘛。”他指着茶几上的扇面摆设给记者看,上面有浓墨书写的两个字“撒欢”,“一眼就能看到生命终点的生活意思不大,我就想折腾折腾。我也喜欢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幻想。”
黄渤出生于1974 年8 月26 日,处女座,青岛人,他的父母属于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姐姐。父母一心想把黄渤往清华北大送,但他却不喜读书,“书打开的时候,也是眼皮合上的同时”。他喜欢的是唱歌,跟着卡带反复模仿,在初中时就闻名学校,还在歌舞厅演出,每天晚上能挣15 元,当时冰棍就1毛钱一根,体育课他掏出赚来的钱请全班吃冰棍,随便拿。那时,黄渤觉得唱歌可能是让他“唯一能得到尊严的东西”。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黄渤出生于1974 年,处女座,青岛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希望他念好的大学,可是因为喜欢唱歌,他高中毕业后就带着乐队到全国各地演出蓝色格纹马甲、粉色条纹衬衫、蓝色格纹西裤(all from Gucci)、黑色皮鞋(Louis Vuitton)
高中毕业后,他就组了个乐队开始“国漂”。乐队的名字叫“蓝色风沙”,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小波”,带着乐队几乎跑遍中国,上到佳木斯鹤岗、宁山、绥芬河,南到广西北海。倒也不愁生计,挣了钱大家平分,一块吃一块花,钱花得差不多,再奔下一个地方继续演出。也经常被骗,说好的演出去了结果压根没有,或者演出完收不到钱。但黄渤觉得那段青春飞扬的时光挺开心的,志同道合的一群年轻人不考虑现实生活,每天就一块练舞,一块演出;兴致来了就摊开地图,觉得哪儿好就去哪儿,说走就走,去到那儿先玩,玩完了再演。那些年黄渤遍访名山大川名刹古迹,拍了许多照片,回头一看全是佛像、古殿,也分不清哪儿是哪儿。
做歌手期间,黄渤也曾回到青岛做过一段时间工厂小老板。他不懂做生意,照样和人去谈买卖,通常是一群人围坐在桌子前,这是远东不锈钢的李老板,这是黄老板……大家喝着酒吃着菜,聊聊最近的钢材价格。黄渤有时候喝多了,他一阵恍惚,看看周围人,再看看自己,越想越觉得奇怪:我怎么会在这儿呢?我这是在干嘛?
“我这是在干嘛?”是黄渤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20 来岁做歌手时问过,做工厂老板时问过;30 岁他去拍管虎的电影,觉得自己“人到30 竟然一事无成,离理想依旧那么遥远”,他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而到了40 岁,他成了“50 亿影帝”,忙得像一个陀螺,他又想到这个问题。
2000 年夏天,黄渤在北京驻唱时接到发小高虎的电话,拉他去帮忙演一个角色。那是青年导演管虎在拍的一个电视电影,叫《上车,走吧》,需要一个说话带口音,到北京开小巴的农村小伙子的角色。这是黄渤第一次接触电影,他毫无经验,光想着不能给朋友丢脸。第一天拍摄,黄渤就把管虎气得半死,他会演着演着走出镜头外,也会演着演着自己喊停,说觉得自己没演好,得重来。管虎不得不教育他:“只有我能喊停,知道吗?”但到了第三天,黄渤就找对了演戏的感觉。那是在拍一场车内戏,拍完后灯光说光不成,得重来。管虎却说,接着拍,表演得那么生动,人家是看表演,谁注意这点光?管虎的话虽不是对黄渤说的,黄渤在边上听了琢磨着:那么生动?看来自己表演得还行。他心里有了自信,开始知道如何演才对路。
《上车,走吧》获得了2001 年度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对于初出茅庐的黄渤来说是一件大事。“从拍摄中,感受到自己可以从零开始把一个人物一点点建立、完成,这个过程是让人很愉悦的。”黄渤说让他兴奋不仅仅是获奖,而是他找到了失去已久的愉悦。之前做歌手,虽然在圈里渐渐有了名声,但兴奋和愉悦却逐渐消失。上台前他会连连打哈欠,天一黑,他心情就会变差,因为天一黑意味着又得去演出。虽然收入越来越丰厚,圣诞节时候最多一天得唱11个场子,唱完黄渤回到家,累得直接躺倒不能动弹,心里想想还真不错,一晚上挣了一两万,可还是觉得索然无味。 “能成为怎样的演员,或最终走到哪个地方,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看着记者,神情坚决,“但是我知道,演戏这碗饭我是可以吃的。”
表演的“真”在于生活
2009 年,黄渤主演管虎执导的电影《斗牛》,扮演一个负责看管共产党留下奶牛的农民牛二,影片中他70% 的戏份都是与牛的对手戏。凭借这一角色,黄渤成了当年金马奖的影帝。
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黄渤的演员之路似乎并不曲折,这全赖他有一大砝码。导演宁浩就曾表示在看完管虎执导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后,就确信黄渤“一定会成为大明星”。他找黄渤来演《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之后拍《疯狂的赛车》索性让他当了主演。这两部电影也让观众注意到了黄渤,一个并不怎么帅,却机智、有趣,三两下就能令人捧腹大笑的演员。在宁浩看来,黄渤的特质在于“真实”。宁浩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提到:“我觉得他身上有那种难得的真实。其实这在演艺行业还挺少见的,就是从里到外透着的那种真实感。他有一种与生活、与现实特别有关的东西,我觉得那个东西特别珍贵。”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管虎执导的《斗牛》为黄渤赢得金马奖影帝,代表了他的演技获得了认可
管虎看中的,也是黄渤身上的“真实”。管虎曾如此描述见到黄渤的第一印象:“他身上透露出一种特别用功的天性,眼神闪烁着,特好,要知道,职业演员的眼神绝不会有这种闪烁,是一种很定的感觉。”
所谓的真实或质朴或生命感,实则来自黄渤曾深深沉浸的生活中。毕竟他曾以歌手身份遍游全国,也曾以工厂老板和各种人打交道,这些经历对于一个演员而言难能可贵。在他看来,之前林林总总的生活等于是往硬盘里面储存各种资料、各种人物原型。黄渤的这套方法很像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所说的“经验档案”,通过将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存储起来,而表演遇到类似的情形即快速调取经验。黄渤有所不同的是,他告诉记者,观察生活是不够的,要真正生活过。“我天天碰到各种人物,见到各种细节,慢慢自然就装进来了。这是社会阅历给予的,而不是靠观察来的。”
为了获得真切的感受,黄渤需要在拍戏前去“体验生活”。拍《无人区》前,他跑去新疆呆了两个月。因为他在电影里扮演的是杀手,为了练杀气,还跑到屠宰场去感受,提着刀子从凌晨四点站到中午。黄渤告诉记者,他以前剧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基于人物分析而设计的各种演法。“但这些都是技术,其实技术啊,演了这些年戏,大家的技术都OK。再想演好一些,就是靠理解能力。”还是《无人区》的杀手一角,黄渤单靠实地体验还是觉得自己找不到点,问导演宁浩,宁浩也说不出什么。黄渤索性跑去和当地人混在一起,混了才知道,原来方法用错了。“之前一直在用加法,龇牙咧嘴地装凶狠,觉得不够就继续加,越加越错。”后来他才发现,越是凶狠暴戾的人越是没话也没表情,于是缠着宁浩要求重拍:“我把台词几乎都删了,删了很多,包括表情动作都收敛了,反而力量就起来了。”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在《无人区》里,黄渤是冷血杀手
事实上,黄渤一路走来,演的角色多是“小人物”,可能就是观众生活中擦肩而过的“路人”。相对于银幕上常规的俊男、鲜肉或超级英雄,这些“路人”与现实生活距离更近,也因此有一种亲切感,而他们的故事、遭遇,也更容易唤起观众的认同,或悲或喜,让人感同身受,这是黄渤能够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如宁浩曾分析过他和黄渤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中型城市的社会小青年,比较边缘化的社会青年……也都经过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审美时代……我们经历了差不多的东西,先接触港台,再接触欧美,然后经历了这样一个逐步开化的过程,所以从各个方面,心理结构、审美意识上比较相近,价值观比较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后30 多年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宁浩和黄渤这些相似之处,同样也存在于他们和观众之间,这也是他们的作品获得了中青年观众认同的原因。再则,黄渤无法归类进生旦净末丑某个行当中。他不常规,因此也不被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类型的角色。陈可辛去看了他演的话剧《活着》,立刻被俘获了:“看完就知道他能演(《亲爱的》)。他在里面演的感情戏的那种力量比他任何一部喜剧都厉害。”同时,黄渤塑造的角色如放在其他影片中可能属于次要角色,但他就有能力让这些角色绽放光彩。从这一点上,他很像某个时期的赵丹,运用生活经历去塑造各种充盈生活气息的、活灵活现的“小人物”。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在《亲爱的》里,黄渤是苦苦寻子的父亲
只是现在,黄渤忙得没时间生活,离开生活的他,就像离开水的鱼。原本他为之愉悦的演戏现在让他心生抗拒。只要一听别人问他有没有时间接戏,仿佛“当”一声立起来一面墙,挡在中间。于是,黄渤希望从角色里抽身,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在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上,黄渤与前辈姜文“狭路相逢”
“真人秀”的“真”在于性格
拍摄黄渤时,恰好张艺兴也在隔壁影棚拍片。张艺兴得知黄渤在,兴奋地跑来,见到黄渤,仿佛他乡遇故知,立刻就一个拥抱。张艺兴是90 后的“小鲜肉”,比黄渤小17 岁,原本不相干的两人却感情深厚,全因在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中相识相知。
《极限挑战》的导演任静告诉记者,东方卫视在策划研发《极限挑战》节目时,想到中国男人的压力好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回家还要面对婆媳关系”,于是就决定以此理念来做“极限挑战”。在挑选嘉宾时,也聚焦在35 岁以上40 岁出头这一年龄层、拥有丰富社会阅历男嘉宾。 “黄渤代表哪一种人呢?”任静进一步解释,“就是凭借自己实力、勤勤恳恳,注定不能靠颜值,而是靠自己奋斗走上人生巅峰的男人。”而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中国男人的一种特有的‘小聪明’,还挺可爱的‘小聪明’” 。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黄渤和比他小17 岁的偶像张艺兴因为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而结下深厚感情。黄渤服装:蓝色条纹带帽夹克、蓝色套头针织衫、藏蓝色休闲裤(all from Louis Vuitton)
说要休息为什么还去接一个真人秀节目?黄渤咧着嘴哈哈一笑:“就玩嘛,这不是个玩的节目嘛。”但黄渤没想到,节目真开录了,玩起来也并不轻松。参与节目的黄渤、孙红雷、黄磊、王迅四人都是资深影视演员。黄渤一开始还琢磨就节目设置的“事件”如何去做反应。后来他才知道,压根就没考虑的时间。比如第三集中,黄渤等嘉宾各被安排了一个打工任务,黄渤需要去送快递。“电视上播出时你们看到的是送了四五个,其实那天我送了100 多个。”黄渤不在上海生活,快递上各种地址他完全没有概念,“我的天哪,完全疯了”。有一户人家还拒收,说快递箱子里的香蕉全烂了。黄渤试着解释几句,但“上海阿姨”多厉害,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眼看着黄渤也不言语了,脸色越来越难看。下了楼,黄渤把箱子往地上一丢,走了几步又折返,拾起箱子。“当时心情肯定是真的。编导说,你不高兴要表现出来,我说,怎么表现?毕竟在镜头前,为了节目,情绪不能全摁在里面,最后还是表现了一下。”
而在导演任静看来,黄渤在节目中的表现恰好升华、提炼了节目主题。“当香蕉被拒收,他扔了香蕉,然后返回再捡起来,说了句‘生活就是这样嘛,快递员真不容易’,这种对主题的升华、社会话题性的把握,他做得比较好。”节目组原本希望擅长喜剧的黄渤,能够为节目带来欢乐,没想到许多体现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的东西也能从黄渤身上发散出来,对此,任静分析:“这是他对‘小人物’的理解独到的地方,也是他做的功课。”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在《极限挑战》的一项挑战任务中,变身快递员的黄渤在一天之内送了100 多个快递
作为“50 亿影帝”、“喜剧之王”,黄渤在节目最初几集表现的并不突出,相反,如黄磊,早早就以“智多星”确定了自己的特色,而张艺兴则是“小绵羊”,善良而耿直,孙红雷则完全照着自己银幕中粗犷男人形象对立面去表现,傻乎乎、粘人又总是耍一些拙劣的“阴谋诡计”,而相对知名度并不如其他嘉宾的王迅,也以“大门牙”外形特质赢得了“大松鼠”的外号。反而是黄渤,他并不“耍宝”,荧屏上见到他多是在奋力奔跑勤恳地完成任务,要不就是在照顾队友。黄渤是柔软的,因此他在节目中不是最先凸显的。他告诉记者,他性格自小就没那么刚强和棱角,而早早闯荡社会,则让他“学会了很多与人接触的方法”。作为黄渤的伯乐,管虎却窥见到黄渤柔软外表下的内心,他曾在采访中评价:“黄渤对外是温和的,性格本身带来的,包括他这些年的成长让他必须温和,他三教九流都要游刃其间,但是他内心的坚强,只有你跟他合作你才知道。轴,坚定,他会有坚持。这些东西都是从表面上反着来的。”
专访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因为整个生活被演戏架空了,黄渤决定在今年休息一下,但是他仍然义不容辞地出山担任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的形象大使。他说:“现在中国电影就像一张A4 纸,有一个小角落被微风吹过还在撩动,其他地方已经被各种数据压得平平展展的。你会觉得自己身为这张纸上的一部分,有必要为这飞扬的小角落做点什么。”
B=《外滩画报》
H=黄渤
“其实真挚就够了”
B:初中时你喜爱音乐,当歌手是你自小的理想吗?
H:所谓理想啊什么的,小时候都是很朦胧的。唱歌的时候觉得大家挺认可你的,那就唱呗。一开始纯粹喜欢,慢慢唱了一段时间,可能也就开始对自己有要求了:要不然出个专辑?要不然签个唱片公司?只有摇滚唱不了。那时比较流行的MC Hammer、Janet Jackson、Michael Jackson,跟着学和练;也没处找老师,就从外面买来录像带和资料带,照着摆动作。
B:高中毕业带着乐队到全国演出,你自小就是勇敢的人吗?
H:不算。之前我说过这叫“软坚持”。我没有别人的那种义无反顾,但左躲躲右闪闪,最后还是去到了相同的方向。最早家里是用卡带录音机,我家里从买了这台录音机,到最后它不能用,我爸都不知道录音机是怎么开的。他关起来是特别流畅,因为他只关过,没开过。从小我的家庭环境其实是这样的。
B:你父母是知识分子,他们对此反对吗?
H:他们完全不从事这个行业,不支持,不理解,不认为这是一份工作,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事业,这就是玩儿。没什么好说服的,只能硬来。后来有比赛拿过些成绩,再到后来去演出。那时候我爸妈才挣多少,三四百块钱吧。我一晚上每场能赚60 块,一个月能拿回来1800,我还故意多攒了200 块钱,就一下拿回来两千块扔桌子上,这事儿就这么定了(笑)。
B:回想起来,那段岁月对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H:我觉得挺难得的。回头想想,在这样一个相对规矩的年代里,有这么一段不太一样的青春,有些窃喜,老天爷送你的。但有时候每个人回想起来,最值得你回忆的可能都是以往不堪的岁月,当然现在想起来基本都是好事儿,你自动把那些不美好都屏蔽掉了。那段时间对我现在来说,是无比宝贵的。
B:那带给了你什么磨练呢?
H:我的性格以前也还好,没有那么刚强和棱角。但出去以后,你就会知道处理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一些方法,你学会了很多与人接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积累了挺大一笔人生财富。你现在无论再怎么努力都回不到当时的感受和状态。对于我现在从事的职业来说,当时所有的,包括接触到的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带来的影响都还蛮大的,而且受益匪浅。
B:拍电视电影《上车,走吧》的时候,你没有表演经验,那你怎么去演这个人物?
H:一“真”遮百丑,其实真挚就够了。你说自己跟那个人物的区别能有多大?电影里的那个年代是城乡在慢慢糅合的大阶段,其实那时城市也没有多么城市。大致跟你讲,咱平时不用会演戏,比如门口的泼妇大妈,你学得不全像,也能学一点吧。真实一点,尽量往人物身上靠——当然这是后来总结的。
B:你考北京电影学院,是希望受到专业训练?
H:拍了几部戏,打算从事这个行业,应该要对行业有个相对基本的了解,虽然不一定是想要一张文凭来证明自己,因为已经在社会上待了这么多年,文凭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是真的想学一下。记得我有一次做主持,金马奖还是什么的,我说,我不是开玩笑的,我真不知道导演是干什么的,所有人把活儿全都干了,唯一不知道导演是干什么的,“开始”、“停”是他喊的。其实当时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仅止于此。你从这个基础起步,凭着简单的、原始的动力前行,还不足以支撑你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完成,那你就必须得去了解,所以上学是一个好的途径。
B:《疯狂的石头》之前,你也演了一些小角色,那时的你对演戏的认知是怎样的?
H:其实我相对来说还算是挺顺利的。2004 年毕业,《疯狂的石头》是2005 年拍的,在这之前拍的《生存之民工》效果也还不错,这已经算很顺利了。作品带给我的都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所以没有什么不满足,基本就觉得老天爷又给了你一个机会,你就好好演呗。那段时间特别庆幸的是碰到了好的创作团队和伙伴,包括导演、演员和摄影,所有人特别拿这当一个事儿干。《生存之民工》那部戏有5 条主线,5 个民工,我的角色是其中一个民工的妹妹的追求者,最初就这么点戏。我跟导演熟嘛,就要他每天再写点儿,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结果这儿加一点,那儿加一点,丰富成一个还不错的角色,结果评论也挺好的,后来正好碰到了《疯狂的石头》。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不可能把整个表演做成健身球那么圆,正因为它不那么圆,所以才有意思” 驼色双排扣西服、白色高领毛衣(Bally)
“完全满意的角色几乎没有”
B:拍《疯狂的石头》时,宁浩和你的创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H:一开始去剧组的时候,就觉得都像小孩——导演、演员、灯光加一块儿,全组平均年龄没超过30 岁,没有刘桦的话,我估计平均年龄还能再低一些。所以说状态特别好,而且那个剧本和以往的剧本不太一样。在拍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宁浩,他本身就是极致到不能再极致的人,但是他还是蛮尊重演员的创作。导演都会比较乐意见到喜欢创作的演员,不会限于剧本那点东西,而是在剧本基础上再做其他的想象和发展。
B:之前你接触那么多人,对你演“小人物”有帮助吗?
H:当然有。到现在,学校里依然有表演课,观察生活练习,让学生去火车站看各种各样的人。那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过社会,因为年纪太小了,高中毕业直接就进了戏剧学院。我们班也有,毕业时18 岁去演巴顿将军:“士兵们!战士们!你们都要记住!我们在征途上……”你怎么演?你演不出来。你让姜文老师演,基本上他穿上那衣服大体就感觉对了,因为心里面装载的不一样。之前社会给予你的那些不叫“观察生活”,是因为你曾经生活过,而不仅仅是观察过。比如你父亲(对不起,老拿你举例)回家以后特习惯一个动作:外套一脱,往沙发上一扔,也可能一进门先喝杯水,这些你天天都看得到,细节就在你脑子里。我生活里天天碰到各种人物,慢慢自然就装进来了。
B:什么样的角色你自己会觉得是满意的?
H:大部分角色我都认为成立,完全满意的几乎没有。
B:欠缺在哪里呢?
H:电影就是这回事儿,虽然你可以提前做很多功课——我以前的剧本边上全都写满了对人物的分析、演法的设计——到现场一对戏,环境不同,交流的方式不同,节奏不一样,都会发生改变。现场有时候没想到,哎呀,当时演多余了,其实回个头就行,根本不用说那句话。但也不能对导演说那句话能不能掐了——怎么掐?回头把你声音静掉,嘴上打马赛克?!
B:你有特别欣赏的演技好的男演员吗?
H:太多了。有很多人身体里的东西你不具备。比如说阿尔·帕西诺。
B:他有哪些你不具备的东西?
H:他的力量大,还有他表演的设计,他就是能抓住你的眼球,你明明知道那就是设计,但他演得就是好。好演员太多了,国内也有好多。我刚才说的这些,我没法达到,一两下行,但通篇整个人物就不行了。还有个人魅力的问题,比如国内的陈道明老师,有时他的设计感也很重,但他的魅力特别强。
B:你觉得跟他们相比自己差在哪里?
H:没有什么差与不差的问题,是你诠释的方式、角度和能力问题。不可能把整个表演做成健身球那么圆,正因为它不那么圆,所以才有意思。
B:那你希望往哪个方面再向前进一步?
H:理解力吧,理解力提升了以后自然就知道需要哪些表达。比如说李雪健老师,你会觉得叹为观止,尤其到他后来对生命的大彻大悟对他的表演形成巨大的支撑力。最早是叫“戏骨”,有的人戏已经不是从骨里出来,而是从魂里出来,他就是这么透彻。
B:很多观众会把你和喜剧联系在一起,你怎么看?
H:人家愿意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呗,我能怎么看。
B:你会不会刻意不演喜剧,去演其他类型的角色?
H:不会。我喜欢喜剧。喜剧是挺好的,因为它难啊,它的创作难度比悲剧和正剧都要难一些。但对于别的角色,演员也会有都尝试一下的欲望。我喜欢演员这项工作的原因就是如此。有的时候其实碰一下、摸一下各种角色,尝到了也就知道了最多是怎样的空间。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蓝色条纹带帽夹克、蓝色套头针织衫、藏蓝色休闲裤、白色运动鞋(all from Louis Vuitton)
“别把名利当成眼前唯一的东西”
B:之前忙到什么程度?
H:都超出正常人类的工作忙的概念了。不仅演完就行了,还得宣传,你还有公司,各种事满满的,一张纸都插不进来。和朋友的微信、短信后来就慢慢开始少了,一个月聊几句,一年聊几句,到后来只在过年才问候一下:“你最近在哪儿?吃饭吧。”“不行,在拍戏。”“我们去哪儿哪儿玩,带你一块儿吧。”“不行,在拍戏。”“我们在哪儿哪儿聚餐,都来了,就差你。”“在拍戏。”时间长了之后,慢慢彼此就不联系了。你的生活整个被工作给架空了。
B:怎么能够说停就停下来了?
H:到临界点自然就停了。有的时候就是停不下来,到后来确实不行了。演戏变成不高兴做的事就不好了,原来这可是让你觉得特快乐的工作啊。
B:为什么在本打算好好休息的这一年,愿意来担任西宁FIRST 青影展的形象大使?
H:好几年前就来过,一直挺为他们激动的。现在中国电影就像一张A4 纸,有一个小角落被微风吹过还在撩动,其他地方已经被各种数据压得平平展展的。你会觉得自己身为这张纸上的一部分,有必要为这飞扬的小角落做点什么。
B: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青年导演说?
H:对他们没什么话要说,喜欢你就干呗,没人逼你,剩下的就看你的才华和努力。
B:青年导演身上的哪些精神是你比较欣赏的?
H:他们的闪光点是年轻的身体里的各种涌动,毛孔里都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自然会促使你不顾一切地置身于此。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对电影本身的荷尔蒙,别让它这么快消散掉。
B:你是如何把握住这种荷尔蒙的?
H:这就是喜欢呗。在这中间,你也不断地获得。你也给它,它也给你,你也折磨它,它也折磨你。不过我没怎么折磨它(笑),都是它在折磨我。这就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不像体育竞赛要拿到第一,它没有一个标准。来参加这个电影节的很多是年轻导演,有很多不成熟的、幼稚的、不足的地方,依然值得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评委)讨论,我听说评委们已经折腾快一天了,都快翻脸了,这就是热爱。支撑他们的这股劲儿是什么?是给他们多少钱吗?没有吧。
B:从新人到现在的“50 亿影帝”,你怎么看待名利?
H:时代潮流翻起的小浪花不一定是那一朵,你运气好加上够努力,那可能浪花就翻在你身上而已。50 亿是什么?仅是过程中的小浪花,就好像几年前说我是中国第四个过亿的演员,你现在听这不是个笑话嘛。什么叫过亿,过亿算个什么事儿。再过一阵子,什么50 亿影帝,听着不更是个笑话吗?所以它就是过程中的一个表象。
B:你没有不适应过吗?
H:你在往好的地方走的时候,都比较容易适应。不适应的是哪一天没人给你报销机票了:你要是愿意来的话我们欢迎,你要是实在来不了的话,这机票我们也报不了(笑)。
B:这话很有智慧。
H:今天坐普通舱,明天坐头等舱;今天住普通房,明天给你套房……往上走的时候,你都会觉得挺舒服的,不适应的时间在后面。
B:你怎么保持自己的初衷?
H:这好像没有方法论,每个人感受不同。个人来说,听起来好像挺傻的,我对名利没有什么执念。我之前说过好多次,我说我喜欢出名,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在这个行业,出名代表你把这件事做成功了,它是一个标准。老百姓认可你了,所以你才出名。但这是不是目的呢?你仔细想想,好像不是。要不然的话,其实出名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你还可以更出名。其实,无论是哪个行业,你努力工作,做得有成就,自然会带给你额外的名利,有了你就好好享受它,又不是偷来的,你自己想清楚就行了。别把它当成眼前唯一的东西,那样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
B:如果你20 多岁唱歌时一下就红了……
H:谁还演戏啊。
B: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样成熟的心态?
H:那就不知道了。
(实习生思弦对本文亦有帮助)
路人甲黄渤:“50 亿影帝”只是过程中的表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