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你知道吗,剪辑、灯光、字幕这些电影制作中重要的环节,在中国当前的电影教育中,还缺少专门的正规培训系统,有的甚至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上。
6月14日晚正式受邀出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之后,导演贾樟柯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感叹,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太快,有的环节根本没有时间来通过正规教育培养人,“一进来就要干活。”
“我切实感觉到中国影视行业存在巨大的人才需求,这触发我进入电影教育的热情。”贾樟柯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从十几亿元增长到440亿元,年产量从200余部增长到现在的近1000部。而中国电影教育的针对性和供给能力,与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不相匹配。“特别是专业型的人才,比如剪辑、录音、美术、灯光和摄影等。”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由上海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办,此前在2015年7月,陈凯歌受聘成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首任院长;2016年1月,导演田壮壮受聘为上大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贾樟柯是上海大学在电影教育上聘请的又一位中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
与上大上海电影学院不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由上海大学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办,是以北美师资、英语教学为主,以好莱坞电影工业规范为教学内容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院,机制更为灵活。
此次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贾樟柯成立的暖流文化公司也将参与到教学中——“暖流教育计划”将与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联合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
“我们会把欧洲、亚洲的电影教育资源,与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北美电影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师资力量既有国际级的电影大师,也有世界知名的电影教育家。”贾樟柯说。
贾樟柯介绍,“暖流教育计划”将在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首期设置电影策展、电影制片、电影字幕翻译专业,二期将扩展到编剧、表演、动作演员表演和剪辑等领域,并根据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需求陆续制定周密的教育计划。
【对话贾樟柯】
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太快,没时间来培养人
澎湃新闻:怎么会关注电影教育领域的?
贾樟柯:一开始是很多学校请我去讲课,特别是北京的一些院校。我发现学生很渴望和有创作经验、带有新信息的导演来沟通。大概四年前,我开始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算是正式有了个教职。
有些人才的需求可能只有身处电影工业里的人才能感受到。我就感到有些人才特别急需。
比如灯光师,大部分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个没问题,但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太快,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来培养人,一进来就要干活。于是,这坚定了我们做电影教育的理念。
澎湃新闻:担任院长之后,你会参与学院的哪些工作?
贾樟柯:包括对学院整体教学的规划、对科目的设计、对教师资源的整合,还有整个学院的品牌建立。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科目设计如何有的放矢,一定培养贴合电影工业最需要的人,还就是找到优秀的教师。
将来学院也会有培养电影导演的专业,但是因为大多数学校都有导演专业,倒是没有那么迫切。我之前对于年轻导演也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从2010年开始,“添翼计划”推出了7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我用这种方法来推动年轻导演的成长。这是个挺大的数量,因为我自己也在拍片。
相对学历,电影从业更重要的是能力
澎湃新闻:你是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以职业经历来说,你觉得学历教育和专业的培训对一个电影人的培养有什么不同?
贾樟柯:单拿电影教育来说,过去最主要的传统是片场制度。比如在电影高峰的1930、1940年代,最基本的创作人员包括摄影师、灯光指导、录音师等,在国内外基本都是片场培养的。
电影教育兴起后,出现了学院式教育,变成了双轨。1990年代,国内读电影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之后很多综合大学也开设了电影系,以电影文化研究为主,以导演、摄影、演员等划分科目。
其实电影的技术和市场变化很快,现在,有很多电影从业人员并没有对应的教育系统。比如电影字幕的翻译,看起来这是电影产业链中很小的一环,但是电影能否被市场接受,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方面考验跨文化的外语能力,一方面是对电影的理解,还要配合演员表演的节奏,用最简练的词汇表达出演员丰富的情感。现在有很多字幕组,有很多翻译爱好者,还有欧洲的一些字幕翻译专家,我们可以请他们来做专业的培训。
另外,策展专业针对的是电影院已经步入的策展时代。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影院渠道也将分化,将来每年面对几百部电影时,一家影院如何选择,怎么安排节目,必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课。温哥华电影学院强调的还是为电影行业的每一个岗位输送经过训练的优秀人才,所以相对于学历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力。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影人,是一辈子的修行
澎湃新闻:与曾经封闭的环境不同,这个时代的电影学习者拥有海量的影片教材,触手可及的资料来源,视野开阔,成长迅速。你觉得对于这一代人来说,要成为一个真正出众的电影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
贾樟柯:我想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驱动力,真正热爱电影这个表达方式。只有热爱才能传达出真情实感,也只有热爱才能不断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无论是3个月的短期班,还是半年、一年班,我都建议要增加电影史的课程。学校的教育无论是传统专业式的还是技能培训式的,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对电影历史的了解,融入他工作时对媒介理解的背景,这样系统性的观念是教育所需要的。
澎湃新闻:前两天,李安在电影界论坛上鼓励青年电影人不要太急功近利,自然地成长,你怎么认为?
贾樟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机遇也不一样,其实电影专业知识的学习用不了多长时间,但要成为一个岗位上优秀的影人,是一辈子的修行。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想要入行,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贾樟柯:每个行业都有其封闭性和地缘性,如果自己的朋友圈没有从事这个职业人,那么受教育其实是一个好的途径。因为如果没有人引荐,你很难进入电影界,但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你会和未来的导演、制片、摄影师在一起,至少能形成一个爱电影的朋友圈。
剪辑专业还没有专门的培训系统
澎湃新闻:对于中国目前的电影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你认为哪一部分是比较缺失的?
贾樟柯:我觉得还是科目设计。专业教育应该适应需求,但一些传统院校的科目设计相对固化,难以灵活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而改变。
比如剪辑专业,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一个专门的培训系统。现在我们也会尽快开设一个剪辑专业,因为剪辑是电影的二度创作,甚至和导演的工作一样重要。电影学院偶尔会开一些剪辑班,但是不定期,招生也很少。这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1960年代,我们引进的是苏联模式,莫斯科电影学院据说就没有剪辑专业,但是像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剪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系。
澎湃新闻:此前,陈凯歌导演受聘担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院长。你觉得和他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贾樟柯:我不太清楚陈导那边的情况,很难类比。但我们都是具有创作电影多年经验的人,在对电影教育上一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澎湃新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以培养电影工业化人才为特长,依托好莱坞的商业模式,而你更偏向于文艺片导演,这其中有没有矛盾?
贾樟柯:任何类型的电影都离不开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碰撞,加上我自己可以带一些欧洲的资源过来,和原有的北美教学模式的融合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元的碰撞。
内地导演要懂得在市井中修行
澎湃新闻: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也带来了资本的热情涌入,这会不会是导致一些年轻导演心浮气躁的原因?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拍出好作品?
贾樟柯:当然有特别渴望市场成功,渴望一下就有很好的制作条件的年轻影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也接触到很多年轻导演安分、踏实,只希望把作品拍出来。
目前资本火热,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很多创作机会。
我们看到,在电影资本不那么活跃的地区,人们的工作节奏就相对稳定。像北欧,很多导演六七年拍一部电影;在法国,一个导演四五年拍完一部电影很正常,因为他们的社会保障、投资渠道,电影系统都已经相对稳定。他们也不像国内,把电影和新媒体结合这么紧密,比如新的票务渠道,新的宣传渠道,包括对于VR这种新技术的追随。
现在中国电影界整个是眼花缭乱的状态,市场有各种渴求,在这种情况下,多元的尝试,非常规的情况都会出现。当然,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定,但它是一个阶段。我觉得只要镇定就可以,在缭乱的环境里,坚持一个拍电影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就跟修行一样,有的人在丛林中修行,有的人在市井修行。
当下,提供给我们大陆的导演的恰恰是一个喧闹的市井,那就要求我们懂得在市井中修行,因为这是真实的土壤,你不能够遁避,也不能被吞噬。
澎湃新闻:学院招生时对学生有选择标准吗?
贾樟柯:才情嘛。才能和情怀,我觉得就是这两点。电影教育有漫长的历史了,有一些招生评估方法和经验,我们去向世界各国的电影教育机构学习。今后也会逐渐面向全球招生。虽说是全英语教学,但我这里会稍作改变,提供一些翻译的服务,因为我知道有一些有才华的人英文不好,就像我一样(笑)。
贾樟柯:中国电影界眼花缭乱 导演要会在市井中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