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回复: 0

深圳一名领军人才11年冷板凳换来60多项国家专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6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有啥说啥-渭南论坛】[摘要]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深圳市科技技术专利奖、惠州市大亚湾区科学进步奖等,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达60多项。

深圳一名领军人才11年冷板凳换来60多项国家专利

深圳一名领军人才11年冷板凳换来60多项国家专利

郑卫鑫查看机房数据库

深圳一名领军人才11年冷板凳换来60多项国家专利

深圳一名领军人才11年冷板凳换来60多项国家专利

郑卫鑫在操作间工作。

南粤匠心20
郑卫鑫:深圳地方级领军人才,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深圳市科技技术专利奖、惠州市大亚湾区科学进步奖等,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达60多项。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郑卫鑫:专注于某个领域或某个领域的一个局部,将原理理解透彻、持续优化、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世界第一水平并保持领先优势。
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郑卫鑫:需要社会及个人的沉淀和积累,没有浮躁的、急于求成的心态,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一点一滴地积累。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但很多人未必知道,作为“驱动源”的动力电池,我国对这项新能源汽车上的核心技术,并没有采用“拿来主义”。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深圳比亚迪的郑卫鑫,就一直沉浸在动力电池的研究中,并从中找到无限乐趣。而最终,郑卫鑫也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毛头小伙,修炼成为动力电池界的“高手”,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多达60余项,拿大小奖项拿到手软。
一个人在动力电池领域能获得如此多的专利,拼的不只是脑力,更多的是在拼一种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对郑卫鑫来说,每年看十几本专业书、经常加班、到处查资料攻克技术瓶颈,不过是家常便饭。
黑色的“巨无霸”放在地面,有一米多长,70多厘米宽,重达200公斤,底部镶有不锈钢架。
郑卫鑫揭开盖子,露出的“庐山真面目”那叫一个复杂:十几个普通汽车的电池组装在一起,中间高前后低。
“这是根据汽车的结构设计的,方便前后排座位乘坐更舒适。”郑卫鑫熟练地比划着,并拿起一个小模块,“这就是电池包里的小单元,一个电池由二三百节单元组成。”而前面两根对流的管子就是液冷管路,则起到散热的作用。
汽车的动力电池是一个系统集成,涉及到电化学、机械、热、流体、电力和电子等多个学科,是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源。这个黑色巨无霸,是经过十余年研究后成熟的动力电池产品,也是郑卫鑫带领一帮技术能手从无到有、中西贯通,在实践中不断突破所完成的。
今年34岁的郑卫鑫,并不擅言辞,让他谈自己曾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要不就说“这也没啥”,要么就说“时间太久了,不记得了”。可一聊起技术来,他就像拧开了的水龙头,娓娓道来,头头是道。
职场菜鸟
肯做事常琢磨爱讨论
早期的动力电池应用极少,2003年时,其前景甚至不明朗。2005年从湖南大学毕业来到深圳比亚迪工作的郑卫鑫,虽然学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动力电池关联并不大。但“想不到电动汽车会发展这样快,领导就说放心干吧,实在不行还有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可以做”。
郑卫鑫说,当时动力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还比较初级,也没有任何借鉴,很多东西都是靠摸索。初始,郑卫鑫也只是名设计工程师,负责电池包产品的结构设计。
“那个时候比较爱琢磨、做事情想得比较多,也做得比较多。”郑卫鑫说,那时晚上经常义务加班,半夜才回家。睡不着的时候就想问题,想如何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问题。回忆起早期的工作经历,郑卫鑫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越多,理解的技术自然也就越多,了解了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是成为了一种积累,为日后主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郑卫鑫提升为结构设计科科长,开始带很多项目,包括e6、大巴设计,承担的工作越来越重。“项目多,人比较少。”郑卫鑫说,那时就两三个人做项目。“经常花时间和同事讨论,这里抠一下那里抠一下,对汽车又有了更深的认知。”
两年多后,郑卫鑫升任产品开发部副经理。
首创国内动力电池
三大核心研究室
由于之前的积累,郑卫鑫相继发现了动力电池的焊接、热管理、仿真三大主要技术的重要性,于是直接向企业领导提出组建三大研究室的要求。“2007年已经有一些电动汽车在路上跑,但在实验中发现电动汽车前期设计的一些缺陷。”郑卫鑫说,在这种针对性的专门研究中,其思路越来越明确,认为必须组建焊接研究室、热管理研究室、仿真研究室。
电池的焊接有多重要?“电池导电连接,最早是螺纹连接,发热大,电阻大,稳定性不好。而采用焊接方式,可以降低接触阻抗,也不存在松动问题,可靠性变高。”郑卫鑫解释,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此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用。
再来看电池包。它是由二三百节单元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用“木桶原理”来解释,其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其中那块性能最差的单元。因此必须实现电池的生产制造一致性和使用的一致性。生产制造的一致性,可通过优化设计和全自动化生产来保证。而电池使用的一致性,就要实现使用时的周边温度和环境一样。这就需要通过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来实现。而电池有几百节,得保证几百节每一节温度温差控制在3℃以内,这就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含量。建立热管理研究室,就是要对电池进行热管理。
而仿真研究室,则是保证开发过程的效率和准确度。在汽车生产制造之前,模拟电池的性能,强度、振动的可靠性,以及温度的一致性等,“比如过电流到底过不过,电动汽车加速是4 .9秒,瞬间电流大,导电能力够不够,这些都要通过模型数据首先计算出来,以保证产品制造设计出来效果会更好。”
“研究室的建立,意味着对动力电池产品进行足够深入的研究。而且是根据系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郑卫鑫解释,动力电池第一代早期产品,出现的连接问题、发热,大温度均匀性不好、开发周期长等问题,都通过研究室进行一一解决。并且,在开发实物前可进行多次仿真数据对比,而不再是凭经验,也使今后的开发多了一些设计依据。
因此,这三个研究室的成立,为比亚迪动力电池日后的技术突破直接奠定了基础,也让比亚迪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方面处于领头地位,并实现了从无到有。
而郑卫鑫,自然也就成为了研究室的担纲者。
不断学习
给动力电池带来变革
动力电池除了应用型研究外,还要带一定前瞻性。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郑卫鑫非常珍惜公司的平台。
当时比亚迪与英国焊接研究所合作,经常要接受英国专家指导、培训。“专家更多的是在遇到问题时提出建议,自己做的时候发现的难点还是要通过实践解决,比如铜和铝焊接的难点,二者的熔点相差很大,焊的时候非常难焊好。”
当时,郑卫鑫就通过文件检索查看外文的资料。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处是,能得到更多方向性的启示。虽然有英国专家的亲身指导,但“行还是不行”,还是得通过自己不断的实验验证。
比如,从螺纹到焊接,是动力电池一项根本性的变革。此前电池单体之间,用螺纹联接,容易松动满足不了整车的要求,而且汽车加速时电流加大到20-30C,发热很大。“后来证明焊接方向是对的,但焊接的缺点是维护性不是很好,更换比较麻烦。”郑卫鑫说,不过目前全自动化生产的电池,更换概率非常小。
但当时,焊接的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怎么焊都有漏气。如何才能实现密封焊接,郑卫鑫于是不停地查找资料,并通过高速摄像分析,通过金相分析、通过X - ray、C T以及材料元素分析等,改善工艺和方法实现密封。
“有时找不到头绪的时候就不停学习,一年要看十几本专业书。”郑卫鑫说,“每年都要买几十本书,还要订一些最新前沿的科技杂志,爱人有时也会说,家里书柜都装不下了。”多年研究后,且有了系统性的概念,郑卫鑫更专注电池焊接。也因此,他在这块领域,又获得国家授权多项专利。
2008年以后,比亚迪终于实现新能源汽车大批量生产。“以焊接为例,解决电池的密封连接的品质问题,就意味着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竞争力。”据郑卫鑫介绍,比亚迪2015年电动汽车销售全球第一,超过通用、特斯拉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
2011年体检时,郑卫鑫身体出现了状况,才不得不调整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
攻克热管理难关
追上国际水平
进入2010年以来,动力电池发展驶入快车道。郑卫鑫被调到工艺开发部门,负责电池工艺、焊接、热管理和仿真等工作。在这块领域,他又获得国家授权专利N多项。
热管理系统是动力电池的另一关键性技术。最早的电池没有热管理系统,电池温度高温差大,势必影响到其使用寿命。而通过热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提高电池一倍以上的寿命。
“动力电池热管理一开始进行得不太顺利,也没有意识到重要性,只是局限在内部的基础实验,没有真正应用到汽车上。”郑卫鑫说,热管理系统有负面风险,也有高压的问题,存在一些隐患,一开始并没有应用到汽车。直到后来这一系统有一定突破,解决安全性问题后,才开始应用。2014年是小批量实验,2015年开始大批量应用。
“其实持续研究了好几年,后来在与国际交流时很有挫败感。”郑卫鑫说,2005年—2009年做热管理系统研究后,发现还是和国际水平“相差很大”,给他们不小的打击。但郑卫鑫没有就此放弃。“后来想了好多案例,通过咨询国际上的专家,查找学习国外的论文资料,和团队不断地做解决方案。”郑卫鑫说,当时和十几家国际上的供应商交流联系,最终,从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到找到了最适合产品的解决方案,“这种不断攻克难关的过程,确实很有成就感,也很有乐趣。”
早期热管理系统上线非常谨慎。由于汽车又要加装一个系统,占用了空间,在电池外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这时候就要继续优化布局。动力电池还有一个承载框架,如何优化这一承载框架,而不增加汽车太多的重量和空间。首先是材料突破,原来选用钢的,后来改换成铝的,产品设计也进行改变,优化了整个设计。
“把一些冗余的部分去掉,保留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为消除消费者使用顾虑,质保期很长。而有了像热管理这样一些基础技术的支撑,电池寿命延长,就实现了对产品的承诺。”郑卫鑫认为,“这一系统装上去,至少要保证10年、15年不出问题。产品要求非常严格,电池包要考虑强度、刚度。”在郑卫鑫看来,现在的产品,都能满足国家甚至国际标准。
“未来动力电池,会做更多的安全性研究,汽车这么小的空间,存放的能量将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郑卫鑫看来,搞研发的人就是要不断试错,这个方向不行换另外一个方向。由于太忙了,他都没有时间思考,为什么自己能坚持研究动力电池十余年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他不过是一个阶段把一个阶段事情做好罢了。
南都对话
“我有一股不断
求发展求进步的干劲”
南都: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意味着什么?
郑卫鑫: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水平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和规模。
南都:研究动力电池十余年,不会觉得很单调吗?是什么支撑你一直在研究?
郑卫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枯燥的研发中,发现科学之美。
南都:这么多年的研究,你觉得动力电池最大的突破是什么?带给你最大成就是什么?
郑卫鑫: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很多,从安全性、能量密度、一致性、可靠性等等。我的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个行业变化也很快,能够有机会不断应付变化的挑战感觉是最大的成就。
南都:你获得这样多奖项,是不是和性格有关?
郑卫鑫:入职时,工厂领导教导我们要像做艺术品一样地去开发产品,这要求我们产品的不断完善,追求产品的完美,而我也就是凭着一股不断求发展、求进步的干劲,去发现自己和产品的不足,完善自己与设计的产品。
南都:未来有何打算?
郑卫鑫:未来希望更加深入对动力电池进行研究,进一步掌握电池系统集成及以电池核心技术,设计出世界上性能最好、安全性最高的电池系统。
总策划:任天阳
统筹:陈文定 王海军 刘丽君
王卫国 陈实 丰雷
执行统筹:徐艳 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摄影:南都记者 陈文才
(南方都市报)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2-13 18:17 , Processed in 0.13423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