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
新浪财经讯 “2016中国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论坛”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伯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与各位同仁交流和探讨新兴产业发展问题。下面,就如何加快构建北京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全球产业发展迎来新时代
当前,全球产业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新纪元,21世纪前半叶,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文明发展进化为知识网络文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大变革、大重整、大跨界、大颠覆”的新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有深刻的体会:曾经辉煌一时的柯达胶卷,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消失;贴邮票寄信的沟通交流方式,早已被电子邮件,以及短信微信所取代;满头大汗的快递小哥儿越来越多,逛商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人们都开始陶醉于在家网购了。当前,大量的传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和重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批“创客”破茧而出,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动力正在加快培育。“无所不在的追踪设备、无处不在的屏幕媒介、无处不在的信息交互”,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技术效率、商业效率、组织效率领先的新型公司在不断以颠覆的方式重整各个行业,小米、京东等企业的出现,不仅重塑了商业流通体系,也在重塑着制造业产业链条。
产业的这种变化趋势,使得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由传统的产业要素竞争向创新体系竞争演变。2008年以来,美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紧抓产业创新的重大机遇,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等理念和口号,几年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正所谓眼见为实,从近年来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我感觉,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全球制造业正在进入创新发展和再平衡调整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升我们的产业竞争力,我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历史性机遇,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战略,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出要在某些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旋律,这为产业创新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二、北京产业创新发展进入新时期
北京作为首都,在我国的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理应承担重要职责。为了深入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近年来北京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紧密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突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围绕实现“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这一目标,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核心是实施“3458”战略部署。即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关停淘汰、疏解转移和改造升级,实现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的“三转调整”,再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全面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四维创新”,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聚焦发展创新前沿、关键核心、集成服务、设计创意和名优民生“五类产品”,构建“高、新、轻、智、特”产品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八个专项”,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实施好上述战略,核心是全面提升北京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为此,我们将重点实施以下举措:一是优势产业能力提升。实施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高精尖产品培育及品牌建设行动、以及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等五大专项行动,发布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2017)和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2017),明确未来北京产业提升的重点,即发展36项高精尖产品,进行36个重点方向技改。二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包括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两大方面。争取创建全国首个产业创新中心试点,布局20个左右的市级创新中心,连续3年,对创新中心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三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提升。通过推进首都产业化示范基地的项目建设,提高京津冀产业链的合作能力。支持企业在津冀开展产业链合作项目,形成在京从事高精尖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外对进行委托或授权生产制造的新型制造模式,以此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产业创新发展核心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两点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更大限度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协同创新。我一直在呼吁:研究院所和工厂不能分离,一旦成为两张皮,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就无法产业化,这是极大的浪费,也是体制的失败。我们传统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受现行机制影响普遍重理论轻应用,对中试环节重视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北京市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专门设立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和整合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现实经济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变传统的先研发后转化为以转化为目标实施研发的新模式。再如,以京东方、中芯国际为代表的亦庄开发区企业,不仅为产业链下游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积极为上游的科技研发活动提供生产线中试和检测服务,探索出企业为主体、带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路子。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依托在京央企和大院大所,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体系,形成“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产业创新大格局。
二是更大限度发挥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组织者作用。我们一直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但是这并不表明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就不重要,甚至无所作为。在新一轮的产业创新竞争中,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引领创新、完善政策保障创新、优化环境支撑创新等举措,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我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主动”上。第一,主动去布局。北京市结合制定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加快凝聚全市共识,明确了今后5-10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并统筹起全市资源,加快“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型。第二,主动建平台。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方面,企业呼声最高的就是缺乏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这方面,政府则无旁贷,可以将财政资源更多转向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企业只需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不必为做好一顿饭,现去造锅垒灶,砍柴生火、种菜收粮,在市场竞争中错失良机。第三,主动出题目。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形式,推进先进制造重点技术领域集中攻关,通过协同创新满足当前产业融合创新的应用需求,逐步建立起制造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同时,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也衷心希望各位能够继续关心支持、广泛参与北京的产业创新建设。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