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导语:这周,“陕西千年唐陵石人包浆被清洗”的新闻刷爆网络。咸阳市文物旅游局随即发布官方声明,未安排过任何石刻清理工作……且不论真相如何,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又引发了由来已久的讨论:文物到底应该保护成什么样子才好呢?
对于文保工作者来说,文物就像一个个病人,如果一味保持原状而不对这些病害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文物就不可能长久地保存下去,更别说发挥它的价值了。“修旧如旧”的文保观念深入人心,这里的“旧”自然是指原状,但各路专家对何为“原状”又是各执一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修与不修是个问题,追不追求原状是个问题,追求哪时、哪种的原状是个问题,那时、那种的原状是什么样子又是个问题……文保工作者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不危及文物长久保存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妥协方案。言易行难,这种百转千回的纠结和探索,或许就是文保工作不断进步的希望与意义所在。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新闻截图
这周,“陕西千年唐陵石人包浆被清洗”的新闻刷爆网络。咸阳市文物旅游局随即发布官方声明,未安排过任何石刻清理工作……且不论真相如何,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又引发了由来已久的讨论:文物到底应该保护成什么样子才好呢?
对于文保工作者来说,文物就像一个个病人,如果一味保持原状而不对这些病害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文物就不可能长久地保存下去,更别说发挥它的价值了。“修旧如旧”的文保观念深入人心,这里的“旧”自然是指原状,但各路专家对何为“原状”又是各执一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修与不修是个问题,追不追求原状是个问题,追求哪时、哪种的原状是个问题,那时、那种的原状是什么样子又是个问题……文保工作者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不危及文物长久保存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妥协方案。言易行难,这种百转千回的纠结和探索,或许就是文保工作不断进步的希望与意义所在。
这周,“陕西千年唐陵石人包浆被清洗”的新闻刷爆网络。虽然咸阳市文物旅游局随即发布官方声明,“未安排过任何石刻清理工作”,石刻干干净净“是自然现象”,但此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停止。
为什么网友看到“干干净净”的石刻,会如此不满?文物到底应该保护成什么样子才好呢?
对此,或许有人会立马回答:“那还用说吗?保持文物原状,修旧如旧啊!”这样说很对,但又不完全对。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并非是一句含糊的“保持原状”就能解答的。不服气?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原状有病害?
在一般人看来,文物无非是一件件具有历史沧桑印迹的珍贵实物。而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眼中,文物却像是一个个浑身是病的病人。唐陵石刻表面就有风化和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病灶,局部还有地衣、苔藓附着(绝非所谓古玩爱好者口中的“包浆”),非常不利于文物的进一步保存。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唐乾陵无字碑上的病害(绝非所谓“包浆”)
不只是石质文物,青铜文物同样会饱受各种病害的困扰——常见的病害就有残缺、裂隙、变形、层状堆积、孔洞、瘤状物、表面硬结物等近10种,覆盖在青铜表面的常见腐蚀产物也有近20种,其中“粉状锈”危害巨大、能传染,被称为青铜器的“癌症”。
因此,如果一味保持原状而不对这些病害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文物就不可能长久地保存下去,更别说发挥它的价值了。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青铜文物病害举例。该文物部分残缺,表面覆盖有硬结物,且多见瘤状物
但是,“是药三分毒”,对文物病害的治理也难免会对文物本体产生一定影响。当文物比较脆弱的时候,这种影响尤其显著。所以一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者们追求的是让文物“保持病体,益寿延年”,例如对古建筑的修复一般只要求“不塌不漏”。不仅如此,文物保护工作还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和“可再处理”原则,把“保护性的破坏”降到最低。
一句“保持病体”说来容易,背后却是文物保护者们在保持文物原状和消除文物病害之间的艰难抉择。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可怕的青铜器粉状锈
如果原状不符合文化传统?
文物保护不但要考虑文物的本体,还要考虑和文物相关的文化传统。如果脱离了文化传统,文物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重庆潼南大佛最初设计的主要修复方法,是仅回贴和补贴大佛表面原有的金箔——这么做可以尽可能保留潼南大佛古旧的风貌。然而,在施工开始后施工方发现,仅作局部回贴和全色,整体仍会出现斑驳的外观,无法满足礼佛的宗教需求。因此,施工方在进行了严格的前期科学实验的前提下,使用了整体的髹漆贴金工艺对大佛进行了修复。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潼南大佛修复前(左图)后(右图)对比
修复后的大佛给人以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整体观感。虽然丧失了一定的历史风貌,但是潼南大佛的保护工程还是被当地政府、信众和普通民众广泛认同,《中国文物报》还将该工程评为2012年度的“十佳文物维修工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潼南大佛曾经经历了多次髹漆贴金,仅年代较近、记载清楚的就有1802年、1872年和1921年三次。为大佛重塑金身是一种传统的保护修复方式,更是信众表达信仰的传统方式,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潼南大佛的保护修复工程,正是回应了这种传统。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千手观音修复前(右)后(左)对比
和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类似,在去年引发巨大讨论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中,同样不难看出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文物的原状同样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这两者都让人难以割舍,但是文物保护者们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艰难抉择。
如果原状不完好?
文物保护除了有真实性的需求之外,还有完整性的追求。对于有艺术价值的文物来说就更是如此了。早期文物保护的理论家、著名的修复师法国人维奥莱特-勒-杜克,在他的名著《建筑辞典》(1866年)中对修复概念进行了如下总结:
“修复”这个词本身及其所指都是现代的。修复建筑指的既不是去维护建筑、也不是去维修或者重建它,而是重现其完好的状态,即使这种状态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维奥莱特-勒-杜克
和崇尚“废墟美”、“反修复”,只谈理论未进行实践的早期文物保护的理论家英国人拉斯金不同,杜克在对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中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例如,杜克在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塔楼上建造了尖顶——之前并未有这样的建造完工。又如,国王廊上的雕塑、西立面中央大门上间柱上的基督像和侧柱上的十二使徒像以及三角门楣,都是杜克出于整体性和风格完整的考虑重新设计的——这些雕塑在之前已经遭到了完全的破坏,所以根本无从得知其原初的形貌。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拉斯金
总之,为了让建筑整体呈现出风格的完整、统一和优美,杜克甚至不在乎巴黎圣母院的原状,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对建筑风格的理解,创造出了不少新的构件。虽然在当代的文物保护者看来,杜克的做法有些极端,但是,杜克所追求的完整和美,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杜克的修复,巴黎圣母院才会成为法国的重要象征。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巴黎圣母院国王廊上的雕塑。这些雕塑均出自杜克之手,它们体现出的空间感和艺术质量和更具建筑特征的中世纪雕塑大相径庭
其实,当原状不完好时,确实存在三种回应不同期待的文物修复方法,即考古修复、博物馆修复和商业修复。考古修复强调保持信息的原真,因此往往不必随色、作旧;博物馆修复要求在有依据和保留一定修复痕迹的前提下将器物修复得尽可能的完整、美观,“远看一致,近看有别”;而商业修复则要求在修复完成后尽可能去除一切修复痕迹。很多时候,采用哪种修复方法和文物本体并无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拿它做什么。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都是从碎片修起,左、中、右分别为:考古修复、博物馆修复、商业修复
如果原状不“正确”?
最后要讨论的是文物保护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我们知道,保护文物本质上是为了保护文物的价值,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实际上体现的是我们的价值判断。那么,如果我们遇到和我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文物,我们还会愿意保持它的原状吗?
修复师们在上世纪前期修复美国的历史古城威廉斯堡时宣称,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并将把威廉斯堡真实还原到1776年。修复师们的前期研究是全面细致的,后期工作也堪称严谨认真。但是,为了照顾黑人族群的情绪,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全面拆除了威廉斯堡中原本用于贩卖黑奴的市场以及黑人奴隶原来的居所。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牛津大学伯德雷恩图书馆所藏有关威廉斯堡的铜版雕刻
那些贩卖黑奴的市场和黑奴的居所,明显具有其历史价值,但美国人宁可把这些建筑选择性遗忘、永久性拆除,这使威廉斯堡有意无意间重新构造出了一种历史的“幻象”,只给人们看他们愿意看的东西。
这种选择性遗忘同样体现在油画的修复上。例如,修复者为了使《最后的审判》更接近米开朗琪罗的原作,去除了后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绘制的布帘和工匠们添加的胶层。又如,修复者为了让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子》显得更加完整,精巧地掩饰了画上由于枪击留下的直径12厘米的破洞。我们能说他们的修复做法不对吗?他们只是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米开朗琪罗比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更加伟大,认为更应该尊重达·芬奇而不是那个发疯了的枪击者而已。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圣母与圣子》修复后
总之,当文物原状和我们的价值观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屈从于我们的价值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文物保护的工作者们又怎么能预料到后人的评说呢?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已经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有所感知了:修与不修是个问题,追不追求原状是个问题,追求哪时、哪种的原状是个问题,那时、那种的原状是什么样子又是个问题……那么,话说回来,文物到底应该被保护成什么样子呢?
在我看来,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不危及文物长久保存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妥协方案。很多时候进行文物保护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照顾各方面诉求以促成一个各方或许均不十分满意但也均可接受的方案,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当然,这种妥协也有底线。如果像西班牙的同行那样,修复油画的时候把耶稣修成“猴子”,就难免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了。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西班牙耶稣像被修复成“猴子”
P.S. 学界对何为“原状”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中所说的“原状”是指文物修复前的状态,“修旧如旧”是指修复前后文物外观差别不大。
作者简介
张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文章来源
凤凰文化《洞见》
鸣谢:挖啥呢(washane)
[洞见]文物有病也得治,谁说文保一定要“修旧如旧”?
|